APP下载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2017-01-10何意雄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发展

何意雄

内容摘要:本文以提高综合评价结果对管理决策思想的体现性为目标,从动态激励的角度提出了基于E-TOPSIS法的动态激励模型,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提出的动态激励模型,从经济实力、经济发展力、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四大板块和综合维度,对中部六省2009-2014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反映了各省份经济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为中部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决策信息支持。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综合评价 动态激励 中部地区

引言

我国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位于内陆腹地,地域位置得天独厚,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但改革开放至今,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崛起,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近年来,关于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从研究开展的角度考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行政区域划分层面对中部经济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例如朱俊成等(2010)以中部地区的省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差异和协调发展状况;郭子枫等(2014)以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林寿福(2011)则从中部地区县域层面研究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问题。二是从经济发展中的某个特定问题展开研究或在特定的指标维度下探讨中部经济发展。例如郭国峰等(2009)从文化投入和产出角度考察了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罗序斌(2009)对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王圣云(2011)对中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张杨等(2014)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中部六省与我国其他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和讨论。三是引入特定模型或方法,对中部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例如周伟等(201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资源配置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肖雁飞等(2012)根据中部六省1978-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数据,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各省2011-2015年就业人数进行预测,以反映中部地区未来经济的人口承载规模;雷勋平等(2013)运用可拓学思想,结合信息熵的基本原理构建基于熵权可拓决策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

从已有的对中部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多数采用单一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静态评价与分析,且较少考虑评价过程中的引导与激励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提高综合评价结果对经济管理决策思想的体现性为目标,从动态激励的角度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动态激励特征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2009-2014年中部地区六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该方法具有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功能的一般性,又融入了评价者(或管理决策者)的具有“激励、奖惩”特征的管理手段,旨在对中部地区发展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即所选取的指标既能反映一个经济系统与其他经济系统竞争同种资源的能力,又能反映经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反映地区经济系统的自身情况;目的性原则,即指标必须与建立地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相一致;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的观测数据必须能够收集到,并且便于计算;可比性原则,即指标能在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本文参照前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依据其设置的原则基础,建立由四大板块(经济实力指标、经济发展力指标、资源状况指标和社会科技指标)构成的一级指标,并引入相应二级指标28个,构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基于E-TOPSIS的静态综合评价模型

熵值法是一种纯粹依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客观权重判定方法。TOPSIS法是一种解决多指标/属性的决策方法。本文将Entropy法与TOPSIS法结合考虑,给出基于E-TOPSIS的静态综合评价方法,并将方法用于中部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中。

一般情况下,ci处于0与1之间,ci愈接近1,则相应的方案愈符合择优标准。

(二)基于双激励点的动态评价模型

为了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起到良性引导作用,有必要在信息集结中融入“激励与控制”的管理思想,这种“柔性”集结方式更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管理。

本文运用E-TOPSIS计算待评价中部地区在tk-1时点与tk时点上的静态综合评价值。并分别记yi(tk-1)、yi(tk)为第i个中部地区在tk-1与tk时刻的静态综合评价值。在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发展状态较好的区域应当给予“奖励”,而对发展不好的区域应当给予“惩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激励,即构建动态激励模型。

实证研究

(一)评价对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的中国经济区域划分,选取我国中部地区6个省份为评价对象。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4年作为研究样本期间,主要原因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于2009年讨论通过并开始实施,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所以选择2009年为指标观测值的起始年份,而最新的2015年统计数据官方还没有发布,无法获取,故选择2014年为指标观测值的终止年份。评价所用的数据(中部六省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5)、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EPS数据平台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年度分地区)。

(三)评价结果

运用上文提出的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中部6省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及四大板块进行量化计算,并对6省进行对比和分析。本文在对数据处理时对中部六省进行适度激励:预设(8)式中的浮动系数为k+=k-=0.5,优劣激励总量比r=1;规划期间,中部六省每一年的经济发展都很重要,应予以同等重视,设定时间权向量中的时间度为0.5(同等重视所有时期数据)。

静态综合评价结果。利用E-TOPSIS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中部6省在2009-2014年各年份下的静态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中部六省排位前三名的为河南、湖北和湖南,其中湖北省静态综合排名稳居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为河南省和湖南省。排位后三名的省份为山西、安徽和江西,相比排位前三的省份,这三省间的排位波动较大,不过2012-2014年山西的综合排位都居于末位。湖北省每年的综合评价值最高,且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都明显高于其他5省,说明该地区物质基础好,经济发展规模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居民的购买力、对外贸易和地区的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强,具备了扩大再生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湖南和河南次之,山西、安徽和江西各年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5分,这表明这3个省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大板块的动态激励评价结果。利用基于双激励点的动态评价模型对中部6省经济发展四大板块下(经济实力、经济发展力、资源状况和科技发展)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评价。按照之前专家的建议,预设所有板块评价的优劣浮动系数k+=k-=0.5,优劣激励总量比r=1,计算得到经济实力板块下的优劣增益水平分别为:η+=-0.0017,η-=-0.0230;优劣激励因子分别为:h+=0.5294,h-=0.4706。计算得到经济发展力板块下的优劣增益水平分别为:η+=0.0109,η-=-0.0127;优劣激励因子分别为:h+=0.5453,h-=0.4547。计算得到资源状况板块下的优劣增益水平分别为:η+=0.0186,η-=-0.0021;优劣激励因子分别为:h+=0.4981,h-=0.5019。计算得到科技发展板块下的优劣增益水平分别为:η+=0.0165,η-=-0.0050;优劣激励因子分别为:h+=0.5017,h-=0.4983。得到以上参数后,利用(10)式计算得到带有激励量的静态综合评价值,再利用(13)式得到最终的动态综合评价值及排序,同时计算得到所有地区的总激励量及其位次排序,详见表3。

在经济实力板块下,动态激励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陕西>江西。从总激励量来看,山西、河南和安徽得到了正激励,而江西、湖南和湖北则得到了负激励。在这一板块下动态激励综合位次与总激励量位次变化较大,山西和湖北最为明显,山西的动态激励综合评价位次为第5,而其总激励量却为最多,排名第1,原因是山西经济实力板块中经济底子薄,居于落后地位,而在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板块的优劣激励区间中,山西表现较好,得到了较多的正激励量。相反,湖北经济实力底子较好,而在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板块的优劣区间中表现不佳,即增益水平较低,故而得到了较多的负激励量。这表明在经济实力发展的上升趋势方面,山西要优于湖北,但目前的经济实力状况则逊色于湖北。在经济发展力板块下,动态激励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总激励量的结果差异不是特别明显,说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力状况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力增益水平状况相当。从这两方面来看,河南、湖北和湖南均处于上游,表现为较高的GDP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GDP贡献率的提升、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较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乡村个体户从业人数较多。在资源状况板块下,中部地区的动态激励综合评价结果为: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当中总体得到负激励的有安徽、江西和湖南,这三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跟上中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发展速度。在科技发展板块下,湖北>湖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江西在科技发展方面居于末位,但受到的是正激励,且激励量排位第3,表明江西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较好上升空间,湖北虽然当前居于首位,但动态激励结果显示湖北的科技发展增益水平较差,受到较强的负激励,这表明湖北省在经济发展时要注意经济增长的健康可持续性,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图2直观地显示了中部地区6省份2009-2014年在经济实力、经济发展力、资源状况和科技发展四大经济板块下的综合发展状况。经济实力板块下,中部6省间发展差异最大,其次是科技发展板块。相比较而言,中部6省间经济发展力和资源状况板块下的发展较为均衡。

中部地区经济的动态激励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基于双激励点的动态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四大板块整体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部地区整体的优增益水平η+=0.0085,劣增益水平η-=-0.0032,优激励因子h+=0.4726,劣激励因子h-=0.5274,最终的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2009-2014年中部6省经济发展动态激励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河南和湖南(三省均值约为0.5596)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明显优于山西、江西和安徽(三省均值约为0.3607),前后三省的评价得分均值相差0.1988分,这已经超过了山西、江西和安徽三省动态综合评价值均值的一半,差距较大。由此可见,落后省份应尽量缩小其与发展较优省份的差距,中部地区各省在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努力实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加强经济合作,以更好地共同推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崛起。

结论

本文利用基于E-TOPSIS法的动态激励模型,分别对中部地区6省份经济发展中的四大板块(经济实力、经济发展力、资源状况和科技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6省份在不同板块下的现有发展状态和其在优劣激励点受到的激励状况存在差异,最后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发现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过程发展中并不平衡,有较大差距。基于E-TOPSIS法的动态激励模型充分考虑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发展水平,给出的排序结果不仅体现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序的动态过程,而且也体现了中部地区在发展变化中比较、在增益水平变化中排序的动态特征,通过相关参数的设置融入了评价者对经济发展激励与引导的管理思想,体现了评价者对中部地区各省份在经济发展上增长态势的重视。整个评价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朱俊成,杨益明,黄继发.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

2.郭子枫,崔新健,刘轶芳.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3)

3.林寿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7)

4.郭国峰,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5.罗序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J].当代经济,2009(13)

6.王圣云.中部地区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价[J].经济地理,2011,31(5)

7.张杨,张亚斌,冯迪.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8.周伟,叶常林.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

9.肖雁飞,张琼,廖双红等.基于ARIMA模型的中部地区经济人口承载力研究—兼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能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

10.雷勋平,Robin Qiu.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3)

11.张发明,孙文龙.改进的动态激励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学报,2015,30(5)

12.李刚,迟国泰,程砚秋.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J].系统工程学报,2011(3)

13.马赞福,郭亚军,张发明等.一种基于增益水平激励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9,24(2)

1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发展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