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7-01-06宋伟
摘要:作为一次能量巨大的新技术革命,“互联网+”推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变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加剧了新常态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与紧迫性。目前,中部地区推进“互联网+”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发展思路等方面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政府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从软硬两方面营造“互联网+”顺利推进的良好环境;需要各行各业积极推进关键链条与环节的数据化、在线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业业态,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新常态;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35-04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早期互联网是信息单向传递,功能相对简单,应用范围较窄,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数据信息交流、使用的范围与价值,演变成一次能量巨大的新技术革命,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的中部地区带来了重大机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互联网+”加剧了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
压力与紧迫性1.新常态下中国市场和消费需求升级,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压力空前巨大
产品层面,新常态下市场与消费需求加速升级,高性能、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与传统式消费品产能过剩使制造业产品升级压力空前巨大。中国制造业过去30多年走的是“价廉物美”模式,但价廉的背后是性能低、品质差。随着整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消费者发生部分质变,形成了一个愿意为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买单的庞大中产阶级群体。在国内消费品性能、品质、安全性达不到其要求情况下这些消费者转而到国外购物,致使近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消费持续强劲增长。在高性能、高品质需求强劲增长、传统需求萎缩背景下,“价廉物美”式消费品生产企业在产品升级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要么升级,要么逐步被淘汰。技术层面,由于需求萎缩,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急剧下降,传统低成本低利润技术路径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走的是“开阔地平推”技术路径,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山寨”“模仿”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也导致了产品技术空间狭窄,差异性小,大量企业在同一技术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竞争,利润率不高。经济新常态下传统消费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低成本低利润模仿型排浪式生产难以为继,大量传统企业无钱可赚、生存困难,在技术升级方面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互联网+”带来有效的技术手段,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速度加快
面对新常态下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的空前压
力,“互联网+”为传统企业摆脱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模式,转而生产高性能高品质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数据化、在线化与大数据技术使生产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物联网及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小批量生产的成本,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取代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以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为主要特征,以众多中小微企业在细分行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为标志的“互联网+”新制造业正在成为制造业的主力,其迅速崛起无可阻挡。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企业,要么被改造,要么被取代。
3.“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发展路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传统条件下受信息交流手段限制,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服务对象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制约。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及排名第二的经济总量,但服务业发展潜力却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互联网+”时代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交流非常便利,除了那些必须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空间距离对多数不需要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的制约不复存在,服务业传统发展路径正在被颠覆,“有需求的服务均可被提供”成为常态,服务业业态将因此极大丰富。“互联网+”时代人口数量及相应市场规模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使中国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事实上中国的电商已经弯道超车,实现了全球领先、世界一流)。
综上,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等不得、熬不得。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早调早转就会赢得主动,抢得先机,晚调晚转就会被动乃至被淘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动手较早,已经出现较好势头,而中部地区由于产业层次低,适应新常态,对接“互联网+”的速度相对较慢,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增大,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二、中部地区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主要瓶颈与问题1.“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核心,人人都会产生数据,各行各业都会产生数据,反过来数据也会影响每个人、影响各行各业,所以数据将和水、电、路一样成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快捷、安全、低成本的数据服务对“互联网+”的顺利推进,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影响。但是,目前中部地区“互联网+”基础建设和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一是网络服务能力仍然不强,网速慢、资费高问题突出,制约企业与个人用户广泛使用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平均网速全球排名82位,仅为韩国的四分之一,而中部地区网速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云、大数据及各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对数据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三是数据孤岛现象依然突出,部门间、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尚未打破,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
2.“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技术层面之外,“互联网+”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多数传统企业来说,不需要自身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只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就能利用互联网改造自己,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思维一切都是零;对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如果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互联网意识不强,就会用传统的思维看待与管理互联网企业,就可能限制甚至阻碍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及新业态发展。作为内陆欠发达区域,中部各省在政府与企业层面均存在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互联网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互联网意识不强,主动适应“互联网+”要求改革管理制度的能力不足。二是传统企业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互联网意识,不能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三是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的理解不充分,服务传统企业的能力不足。
3.对“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够深入
“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趋势是生产与服务小型化、平台与渠道大型化,众多从事生产与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利用行业成熟的大型平台与渠道,顺应消费者需求向细分市场、细分行业深度差异化发展,中小微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主流的同时智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所以,“互联网+”时代应该更加注重中小微企业发展,更加注重创业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中部各省招商引资偏重大项目、大资本,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各类发展载体均对项目投资规模有较高要求,智力型、精细化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落地空间相对缺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活动小型化的要求。
三、中部地区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
思路与对策1.政府层面:夯基础、强意识、优环境、调思路
首先,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数据服务建设,使企业与个人用户能够高效、快捷、安全、低成本地获得“互联网+”所需的数据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提升移动网络服务能力,探索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移动通信服务,大幅度提高移动网络覆盖率与访问速度、降低资费,使企业与个人用户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地上传与下载数据。二是加强与互联网巨头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快产业云、大数据及各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使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等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服务。三是加快数据政府建设,尽快设计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数据交易机制,打破部门、行业间的数据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的流动、分享,让尽可能多的数据能够被利用、能够创造价值。
其次,加强培训与交流,提升互联网意识,营造“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政策环境。一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互联网技能培训,提升政府自身的互联网意识,适时改革不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传统制度,适时出台有利于规范与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新制度。二是加强企业层面的互联网技能培训,鼓励互联网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双向流动,深化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的理解,提高互联网企业服务传统企业的能力,加强各行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能培训,提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意识及应用互联网的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
最后,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招商引智,打造创业平台,完善创投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和要求,转变招商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将招商指导思想从注重大项目、大资本转向注重智力型、精细化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注重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二是在中心城市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综合性创业平台与创业空间,为智力型创业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三是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各类发展载体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招商政策、企业落地、企业服务等方面为中小微及初创型生产及服务企业提供便利,促进“互联网+”新实业遍地开花,真正将中部地区的人口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行业层面:全面在线、丰富业态、提升质量、提高效益
首先,推动制造业各个链条各个环节在线化,实现全产业链、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从“制造”向“智造”升级。一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研发平台,广泛搜集用户信息进行个性化研发,将中部地区的人口与市场优势转化为“互联网+”制造业的用户优势,推动中部制造业向消费者导向的个性化研发转变,实现产品升级。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生产制造,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选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主导行业,实施示范性智能制造项目,形成一批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对服装、食品、家居等行业进行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推进个性化、定制化生产。三是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打造用户信息采集分析平台,拉长产品服务链条,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制造业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其次,推动服务业各领域各环节在线化,丰富服务业态、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效率,实现服务业全面升级。一是大力推进商务服务在线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结合物流和线下渠道,通过O2O(线上线下)方式构建覆盖本省和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电子商务体系。依托各省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专业批发市场优势发展壮大网上交易,建设完善电子信息、服装、食品等优势行业的电子交易中心。二是大力推进物流服务在线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物流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集聚能力,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建设现代智能化全天候物流体系。鼓励大型物流企业构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提高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化,促进中部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中部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市场优势,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报刊、动漫、游戏等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化,为版权交易、数字文化产品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建设“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与孵化基地,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通过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数字文化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知名企业,为中小微及初创型数字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运营服务,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最后,推进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在线化、智能化,使农业管理效能、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种养收益显著提升,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服务在线化,构建新型“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持互联网企业在中部各省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互联网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化解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强信息进村入户,支撑企业和相关单位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政策、保险等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推动农业流通销售方式变革,提升流通效率,扩大农民利润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过程在线化、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在“万亩方”“千亩方”等大规模农业生产区域,建设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推进农机定位耕种、测土配方施肥、智能节水灌溉等精细化作业。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的智能设备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实现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三是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有机农副产品公信力,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服务平台,对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通过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可视保障可追溯,提升有机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塑造农副产品品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A/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1.
[2]张占仓.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N].河南日报,2015-06-17.
[3]白小明.“互联网+”助力河南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6,(1).
[4]宋伟.应势而变,抢占先机[N].河南日报,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