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相统一”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启示

2020-08-17张为波

管理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思政课高职院校

张为波

[摘 要] 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蕴含着课程价值论、课程建设原则、教学方法论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八个相统一;思政课;高职院校;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一、“八个相统一”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党中央以办好思政课为主题召开专门的会议。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八个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拓展了对思政课改革发展和创新建设的规律认识,为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作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部分,更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八个相统一”深刻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目标追求和具体路径,从主渠道、主阵地角度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

二、“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阐述及其启示意义

“八个相统一”分开来看,个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虽然视角各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而言,蕴含着课程价值论、课程建设原则、教学方法论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这三个层面,课程价值论是主要灵魂和关键核心,课程建设原则层面和教学方法论层面是为了贯彻落实思政课政治价值而实施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对照“八个相统一”加以深刻领会,能给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发展和创新建设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课程价值论层面的阐述与启示

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是围绕着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价值意义在不同维度上的阐述。思政课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黨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高校思政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价值导向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这就决定了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既针对本科院校,也针对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讲,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能以对职业教育的狭隘认识从层次上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首先,思政课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推动改革创新。而思政课又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也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坚持理性,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课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是它不是照本宣科、教条式宣讲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科学严密的理论来说服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其次,思政课具有知识性与价值性双重属性。思政课既致力于传授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又致力于提升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专科学生主要开设概论课、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三门课程。从教学目标来看,三门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各有侧重,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知识传授注重价值引领,善于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最后,思政课要厘清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鲜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反对价值中立。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面对不良思潮和错误思想的冲击,怎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引领青年学生站稳立场是思政课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灯不拨不亮,理越辩越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能力,在讲事实、说道理上放大声音,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传播先进思想,面对不良思潮和错误思想,要主动出击,敢于同谬误作斗争,绝不在课堂教学中搞价值中立[2]。

(二)课程建设原则层面的阐述与启示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教化—内化—外化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过程。就理论性和实践性而言,思政课在传播理论的同时强调育人功能的实现,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促成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

因此,思政课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能动实践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和学情特点设计好、开展好实践教学,丰富实践形式,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就统一性和多样性而言,统一性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而多样性强调的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寻求多种手段、方法解决问题。

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既要严格规范地按照国家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材使用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又要尊重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差异,鼓励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探索适应本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需要正确处理好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实现思政课从统一性到多样性的有机转化中寻找答案。

(三)教学方法论层面的阐述与启示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层面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所授入耳、入脑、入心,最终促成知行合一,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首先,主导性和主体性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无数个“教师推进—学生跟进”“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引导—学生跟随”子过程的组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引导,是一种实施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过程。正视教师主导性作用的有限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边界,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是对教学活动本质的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

其次,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是教学中的两种有效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内容不会在学生中自发形成,这就要求坚持理论“灌输”的基本原则。但理论灌输不等于思想强制,不等于“填鸭”“硬灌”,而是要求教师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科学的理论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自觉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遵循问题发现—分析—思考—结论的基本规律,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提升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显性教有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形式。显性教育公开、直接了断,隐性教育隐蔽、润物无声,两者各有所长。思政课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显性教育的存在,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对显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把研究好、讲透彻作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强调显性教有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要求学校要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既要充分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主渠道作用,又要构建“十全育人”长效机制,发挥文化、网络、服务等多要素育人作用,特别要重视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

[2]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思政课高职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