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2020-08-17任忠明谢国庆金文孝申世源

武警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移植物肌腱自体

任忠明,谢国庆,金文孝,申世源,吴 鹏,杨 坤

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运动伤中比较常见,武警部队官兵损伤更为多见,其断裂后易导致膝关节不稳及软骨损伤[1],年轻患者一般建议早期重建修复。随着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修复患者的增加,其重建失败后患者数逐年增多,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首选关节镜下翻修术,但在治疗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植韧带的选取、骨隧道的选择、翻修内固定材料的选择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02至2019-02我科收治的30例(30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左膝关节16例,右膝关节14例;年龄19~52岁,平均(26.4±6.3)岁;其中军事训练伤14例,运动伤16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次受伤断裂16例,移植物吸收松弛9例,影像学显示首次重建位置不佳致活动受限5例;首次移植物选用异体肌腱12例,自体骨-髌腱-骨4例,腘绳肌腱14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由我科2名副主任医师主刀完成,均采用单束翻修,术中见4例股骨隧道偏前,1例胫骨隧道偏前,14例股骨端完全断裂,2例胫骨端撕裂,9例肌腱吸收松弛明显,3例骨隧道吸收溶解,一期行植骨+翻修术。重建移植物选用同侧腘绳肌腱5例,同侧腘绳肌腱+同侧腓骨长肌腱前1/2股9例,对侧腘绳肌腱7例,对侧腘绳肌腱+同侧腓骨长肌腱前1/2股9例。固定材料有Endo-button、带鞘可吸收界面螺钉、挤压钉等。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KT-2000差值进行分析,膝关节前方稳定性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进行分析。门诊随访时间:术后1、6、12、24个月。

2 结 果

30例平均随访37个月(6~70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粘连、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移植物断裂,术后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患膝功能康复练习。末次随访时,患者诉膝关节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术前全部阳性,术后复查全部阴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KT-2000差值,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图1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术前、术中、术后典型影像。

表1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评分系统及KT-2000差值比较

图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术前、术中、术后影像A.术前MRI显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形态消失;B.术前矢状面CT显示胫骨骨隧道12.1 mm;C.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年残留界面螺钉及缝线;D.术中见前交叉韧带张力松弛、失效;E.术中胫骨隧道使用带鞘界面螺钉翻修固定;F.前交叉韧带翻修术后MRI显示前交叉韧带位置良好

3 讨 论

3.1 移植物的选择 前交叉韧带翻修常用移植物有自体肌腱,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2]。自体肌腱常用B-PT-B、腘绳肌腱、腓骨长肌腱等。B-PT-B被认为是前交叉韧带首次重建的金标准[3],Tomohiro等[4]指出,B-PT-B在前交叉韧带翻修中同样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易发生供区膝前疼痛,因其供区并发症较多,Karasalan等[5]不推荐使用。Gifstad等[6]指出,B-PT-B作为前交叉韧带翻修移植物,术后2、10年关节镜随访,术中虽发现不同程度血管化、滑膜化,但其后期出现移植肌腱吸收变细,远期效果不佳。自体腘绳肌腱在前交叉韧带初次重建中应用越来越多,其具有以下优点:易于血管化、滑膜化,更好的腱骨愈合,提供良好的初始强度,对供区影响较小,其在翻修术中同样受到术者青睐。Taggart等[7]指出,切取自体腘绳肌腱易导致供区膝关节不稳。腓骨长肌腱位置表浅,易于取腱,其能提高足够的初始轻度,切除腓骨长肌腱前1/2股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8]。James等[9]指出,腓骨长肌腱前1/2重建前交叉韧带,其术后疼痛评分低,功能评分与传统重建无差异。

刘国强等[10]研究显示,同种异体肌腱组织相容性差,术后康复慢。同种异体肌腱由于其具有传染疾病、发生排斥反应、血管化及腱骨愈合差等风险,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采用较少。牟岩涛等[11]指出,自体与异体肌腱联合应用于兔子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可促进肌腱早期血管化。随着人工韧带技术进步,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翻修中逐渐受到欢迎。

人工韧带具有创伤小、不受供区影响、早期即可获得足够稳定、康复快等特点[12]。陈蓟等[13]指出,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但人工韧带硬度大,容易因疲劳而发生折断,其磨损产生的微粒易导致远期韧带吸收溶解。Lubowitz等[14]认为,联合应用人工韧带+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避免屈膝肌力减弱,远期疗效满意。

本组患者多为年轻患者,首次重建为异体肌腱12例,自体骨-髌腱-骨4例,腘绳肌腱14例,翻修时首选同侧腘绳肌腱,若同侧腘绳肌腱首次已切除,则选择对侧腘绳肌腱;对于腘绳肌腱直径较细患者,合用同侧自体腓骨长肌腱前1/2股,以增加翻修肌腱原始稳定性及保证足够韧带直径。

3.2 骨隧道的选择 骨隧道位置不佳是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的骨隧道,既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又能减少对重建韧带的损伤。有学者指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及翻修,其隧道位置较传统重建更接近解剖位,能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15-17]。股骨隧道偏前,易导致患者屈曲功能受限;股骨隧道过顶位易出现垂直韧带,导致旋转不稳定及旋转受限[18]。胫骨隧道偏前易导致髁间窝撞击,磨损重建韧带及软骨面。无论是单束重建还是双束重建,其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解剖重建。骨道扩大、骨缺损、骨溶解给翻修带来了不少挑战。对于大的骨缺损有学者建议一期植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Anthony等[19]指出,一期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二期翻修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满意。本组所有病例首次前交叉韧带重建选用Endo-button、带鞘可吸收界面螺钉,我们认为,如果骨隧道位置良好且无骨缺损,股骨则采用原隧道并适当扩大,胫骨端清除带鞘可吸收界面螺钉(部分患者仍可见螺钉残留,见图C),清除硬化骨,使用大号螺钉或者双螺钉原位重建。Behrens等[20]指出,前交叉韧带翻修使用大号螺钉固定,其生物力学性能不差于初次重建。对于股骨或者胫骨隧道偏前患者,本组4例股骨隧道偏前,1例胫骨隧道偏前,尽量在其足印区重建,股骨端保留后壁2~3 mm厚度,胫骨端原内固定物可不取出,胫骨端外侧入口较原入口偏低,出口保证解剖点。若为骨缺损患者,一期行髂骨取骨植骨(骨量大小参考术前64排CT测量值)+自体肌腱移植翻修,术后45 d避免负重行走,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康复锻炼。

本研究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近中期疗效确切,由于首次重建后出现新的损伤,如半月板损伤、软骨磨损、退变等,部分文献指出翻修后其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首次重建差。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访时间不长,翻修术后长期生存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翻修随访病例数较少,需增加随访样本量,更好地减少误差。

猜你喜欢

移植物肌腱自体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X美术馆春季双展:特睿·阿布德拉:要上天了&自体触击
七选五阅读专题训练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污染预防及处理
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效果与膝关节MRI影像学结果的关系*
嘻哈中的真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