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

2020-08-16王玲云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

王玲云

【摘 要】目的: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择取88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对其分组研究,对照组(44例)经末梢采血,研究组(44例)经静脉采血,对照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红细胞比容为(42.34±21.23)%、血红蛋白为(112.67±15.56)g/L、血小板计数为(221.34±60.79)*109/L、白细胞计数为(6.01±1.89)*109/L、红细胞计数为(4.01±0.79)*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91.83±5.0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为(314.70±18.34)g/L;对照组红细胞比容为(32.01±20.79)%、血红蛋白为(102.10±17.89)g/L、血小板计数为(203.67±62.33)*109/L、白细胞计数为(5.45±1.23)*109/L、红细胞计数为(3.45±1.10)*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84.64±5.03)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为(305.17±17.33)g/L,研究组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经静脉采血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优于经末梢采血,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临床价值

临床中,血常规作为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临床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方式,但采血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检验结果也存在差异,这将会对疾病诊断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重视,选择最优的采血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1]。本文对此予以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择取88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病例择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对其分组研究,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19-76(35.79±3.52)岁,研究组(44例)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20-77(35.82±3.63)岁,对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分析,组间无意义,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44例)经末梢采血,在食指内侧或无名指内侧采集末梢血,先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之后用一次性采血针予以穿刺取血,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置入抗凝管内,之后进行充分摇匀处理。研究组(44例)经静脉采血,在肘部静脉采集静脈血,首先对局部皮肤予以清洁消毒处理,之后将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抗凝管连接之后,采集静脉血,之后在抗凝管内加入标准剂量稀释液,充分摇匀,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溶血。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涉及到计量、计数两种资料,分别以()、(%)两种不同方式予以表达,另外经t值、两种不同方式予以检验,如果检验所得结果P<0.05,则表示有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红细胞比容为(42.34±21.23)%、血红蛋白为(112.67±15.56)g/L、血小板计数为(221.34±60.79)*109/L、白细胞计数为(6.01±1.89)*109/L、红细胞计数为(4.01±0.79)*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91.83±5.0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为(314.70±18.34)g/L;对照组红细胞比容为(32.01±20.79)%、血红蛋白为(102.10±17.89)g/L、血小板计数为(203.67±62.33)*109/L、白细胞计数为(5.45±1.23)*109/L、红细胞计数为(3.45±1.10)*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84.64±5.03)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为(305.17±17.33)g/L,研究组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人体血液中,血浆、血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均属于重要组成部位,如果人体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血液内相关成分也将出现变化,对于此在临床诊断多种疾病中,可以通过血常规检验的方式进行判断[2]。当前,血常规检验项目包括很多种,最常见的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但不同检验方式所得到的检验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验效果,则应选择更加合理、科学的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末梢采血属于常用采血方式,其中末梢采血操作简单,但容易出现溶血问题,若末梢血温度低,则容易出现溶血问题,影响检验结果[3]。静脉采血中,应血液成分相对稳定,可以将全身血液循环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因此检验结果也更加可靠,同时静脉血受外界因素影响相对较少,纯度较高,所以可以将血液成分充分反映出来。因此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优于末梢采血。

结语:

在血常规检验中,经静脉采血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优于经末梢采血,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田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0):186-188.

赵国峰.探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1):33-34.

陈世芬.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2):108+110.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