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情怀的校长
2020-08-16陆红兵姜达
陆红兵 姜达
[摘 要] 中国教育,有一个特殊的年代,那就是民国时期。当时,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家国情怀、学者风范让人眼前一亮。追忆彼时的大师,回想当今的大家,他们身上有着哪些共通的地方?对于我们今天做校长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关键词] 民国校长;家国情怀;儿童情怀;人文情怀;教育情怀
中国教育,有一个特殊的年代,那就是民国时期。民国,对于历史,不过一个瞬间,并且在这个年代,中国连年战祸,民生凋敝,外有强敌凌辱的危害,内有政治割据的威胁。然而,那时的教育没有停滞,还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顾颉刚、陈寅恪、朱自清、夏丏尊……一个个名字至今鲜活地印刻在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心里,他们的教育理念、家国情怀、学者风范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常常有让人热血沸腾之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基础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了于漪、斯霞,还有刚刚过世的李吉林老师等,她们数十年如一日,把人生黄金岁月倾注在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寻求儿童发展的最佳途徑,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
追忆彼时的大师,回想当今的大家,他们身上有着哪些共通的地方?对于我们今天做校长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我的脑海里,不自觉地冒出了两个字“情怀”,也就是他们对待国家、社会、教师、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
一、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人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对接起来,那么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掌门人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做教师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那时的教育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岁月,更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教育启迪。时至今日,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我们不能说教育是“救国的方法”,但一定是“强国”“富国”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给教师做出了六个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我们要清楚,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还记得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也很大程度决定明天的国家状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教育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一切都要依赖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是教育一线家国情怀的践行者,也是家国情怀重要的传递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回想2019年的香港风波,打砸立法会、袭警、污损国徽,侮辱国旗、扰乱机场致使机场瘫痪,殴打内地游客和记者,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秩序、经济民生、国际形象。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面孔。除了外部黑手的幕后操控,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香港青年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缺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把握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责任,更是校长的责任。
二、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有着教育情怀的人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各种思潮涌起,各种观点碰撞。那时,为了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很多大师投身教育。梁启超、朱光潜、叶圣陶、朱自清、季羡林等一批大师都做过中小学教师,钱穆当过小学校长,连胡适、蔡元培、陈独秀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人物,也曾参与过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陶行知当年为了践行教育理念,还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等并担任校长,并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并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而今,我们也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群体对教育的定位、要求都有所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充满矛盾,而且各种关于教育的观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一线的老师有时候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校长就应该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盘、指南针。面对当下的教育情势,更加需要我们的校长拥有教育的情怀。我们的确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些问题还不是近期能够解决的,或者说不是靠我们校长能够解决的。但我们并不能否定理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面对骨感的现实,更要有教育的理想,并将理想设计成一个个可以实施的小阶段,然后一步步走向并且靠近理想。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而且还有诗和远方;教育也不只能有眼前的苟求,而且更需要诗和远方。将目光仅仅盯在现实之中而不去规划将来,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将会失去前行的动力。因此,我们在面对教育现实中,不能仅仅抱怨或发牢骚,而是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构建出带点浪漫主义色彩的教育来,那么教育就会成为我们最终所期望的样子。
近年来,我们区内也一直在追求区内的学校优质均衡,但小学集团学校之间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区属几所中学也长期存在着招生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办学规模不断萎缩。怎么办?面对生源差的学校,可以想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想想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想想晏阳初提倡的乡村平民教育,他们都走出了一条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我们南通的李庆明老师当年在海门海永乡,也搞过乡村教育的实验。面对差的生源,我们同样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课题。近年的杜郎口中学也搞过试验,不管结果如何,它也曾影响了中国教育一段时间。作为优质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展示怎样的教育文化?区内有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那么怎样深化研究,或者还能提供什么成功的范例、有效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
三、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有着人文情怀的人
尊重并信任教师,是民国校长鲜明的特征:蔡元培强调对教师不要求全责备;张伯苓无论经费多么紧张,总是想方设法优待教师;蔡元培到北大任职的第一天,脱帽向对他行礼的职工鞠躬还礼……傅任敢先生曾在《值得我们学习》一文中这样评价梅贻琦——“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在于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把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儿子送到远征军中;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清华大学不少老教授在回忆梅贻琦校长对教师的爱护时常常老泪纵横,他们说:“‘梅师爱教授已到了‘爱师如命的地步。”这种人文情怀是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则表现为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以及对学校的爱。
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和校长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我们校长都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有一些校长喜欢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学校,比如把各種工作、业绩都量化,一切以数据和钱说话。这种管理未尝不可,但我更相信教师工作绝大多数是良心活儿,可量化的只是冰山—角,更多的还是靠教师发挥自身主动性,调动其情感。即使这样,他们的很多劳动成果也不一定能在当下就反映出来,因为学校与单纯追求投入产出效益的企业还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那么此时,一个具有人文情怀,一个能够关爱教师的校长,就显得特别重要。完美的个人不如优秀的团队。长期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作,每个人都会有不胜任的时候,包括校长本人也有很多弱项。用人之道很简单,其实就是用其所长,做校长最重要的是多角度看人的能力。一个校长要敢于向自己的教师提出要求和目标,甚至这些要求、目标应稍稍高于教师的现状,这才是真正尊重他们能力、尊重他们未来可能性的做法,也是对自己、对教师、对学校、对学生负责的做法。真正的尊重不是表面上的客气、融洽,你好我好,不是两个无所事事的人的相互恭维,而是相互之间的惺惺相惜,相互鼓励,共同进取。让老师感受到尊重,体会到把更重的担子交给自己并相信能做好是最高明的校长。
作为校长,要学会放下身段,创造一种没有等级观、对事不对人地有话直说地管理学校,平等地向教师征询他们心底对自己的意见,要有诚心、胆量,敢于直面任何批评,不抱私心公正地评价教师们给校长的评语。同时,还要有反思精神,常常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做自我批评,营造出校长与老师的良好关系,就一定能赢得学校发展的好未来。当教师在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发生一些错误时,校长也不应当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而应当学会去包容,采用正确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批评和指正,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教师放弃批评,而是要在维护学校正常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教师自身的感受,尊重教师的人格,给予教师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注重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那么教师们见了就不会畏惧,会感到校长是一个很亲切、可信任、有担当的那种朋友。当校长能听进去不同意见和声音时,当一所学校上下一心时,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就不会出现掩耳盗铃的局面。
四、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有着儿童情怀的人
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一些学校的教育可能会出现功利化、目的化的倾向,使得学生时常处在压力之中,渐渐失去本该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的童心。法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发展应当顺应天性,始终保留一份童真,拥有一颗童心。而在这时,我们的校长的站位就显得尤其重要。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一个教育大家和孩子打成一片。谢冰莹也曾写过她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时,徐特立校长给她的重要影响:徐校长每天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天天住在学校里,与学生混在一起,甚至受到学生捉弄也不生气。我们的李吉林老师,也一直说自己是长大的儿童,还多次扮演童话角色,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日益坚固,种种教育的行为被异化、扭曲,不少专家都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概念,以成尚荣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学者也提出了“儿童立场”的观点。那么,我在此呼吁我们的校长有一份儿童情怀,首先指的就是要保持一颗童心,学会“放低姿态”,能够放下身段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学习。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与孩子一起做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站在同一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让孩子不会对校长有距离感或是陌生感,和孩子们成为朋友。这样能够更加方便校长及时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动向,才会尊重学生做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
校长有一份儿童情怀,还是指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管理,通过从儿童的角度进行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的设计,从儿童的角度设立管理制度,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真正做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现在,教育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我想,不管怎么改,最核心的还是指向而儿童本身的。我们要了解儿童的需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老师需要研究学生,我们的校长更需要研究自己的学生,要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活动的效能。
校长的儿童情怀,更是指校长应该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哲学家怀特海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更不是机械地灌输和简单地说教,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习惯养成和素质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为未来打基础的教育。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追求儿童的精神幸福,不仅要着眼于儿童的现实幸福,还应该重视儿童的未来幸福。最基本的,就是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特别关注音体美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不留下遗憾。在学科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当前的教育正处在深化领域改革、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既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也对办好教育、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教育人,特别是每一个校长,一起开拓进取,创新实干,为加快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