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等的写作也是教科研
2020-08-16朱华忠
朱华忠
[摘 要]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不仅需要学科论文,需要课题研究,而且也需要教育叙事类等其他形式。因此,“教育叙事”的写作也是教科研。
[关键词] 教育叙事;教育科研;写作
最近,浏览了一些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和方案”,发现绝大多数中小学对教科研成果的规定仅仅局限于“论文和课题研究”,有的学校为杜绝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的现象,还特意规定除了样刊样报外,还需要附上稿费单复印件;甚至有的还特别强调规定必须是与本学科有关的论文。
从这些文件来看,其规定的教科研成果是狭义的教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促进、调动更多教师从事教科研。曾经听一位中学教科室主任说:学校有教师近200人,能够上报教科研成果的不足20人,还不到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这大概与文件有关吧。
众所周知,所谓的“教科研成果”,既有理论成果,也有实践成果;既可以是“高大上”的学术理,也可以是一线的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等。
中小学的教科研成果不同于高校的教科研成果,不应是学术研究,也不应是理想化的设想,而是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
中小学教师不是学术研究人员,他们接触的学科知识可能几十年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学生却是“流水的兵”,是鲜活而独特的生命,有着许多、丰富的个案和阅历。教师不应该追求新教育理念的新词、新概念、新名词而赶时髦喊口号,要把自己的教科研目光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上,观察平时的平凡而常态的工作,立足于教育教学的一线,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
凡是中小学的教科研成果是有一定的推廣价值、给别人以借鉴、启发、帮助的,由此,凡是教师发表、评奖的、与教育教学的各项成果都应该属于中小学教科研成果奖励的范畴。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除了论文,教科研成果的范畴还要放宽一些,还需要注重教师的“育人”工作。这样,才是完整的教科研。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要立足本职工作。一线教师发表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优秀的教案设计、优质的课堂实录,都是教师积极要求上进、主动进取的体现,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都可以看作教科研成果。这样的教科研成果的界定,更能让教师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更适合自己的、融入新观念的、与时俱进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的教科研成果文件规定,要让更多的教师都能写,都能参与其中,享受到从事教科研的成就感。
当然,中小学教科研成果不排斥学科论文。学科论文是一定的量变之后质变的必然,是应该鼓励的;但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能写出论文,论文也只代表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一个阶段性或过程性的经验总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在一定程度上看,论文的写作就是一种质变的过程,是建立在大量的、平时的点滴积累上的水到渠成。
一个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谓一线教师教科研的量的积累,多是从平时的、优秀的、得意的课堂实录开始,多是从一些零星的教学案例的写作起步,多是从学生的易错题、常错题研究出一套好的方法的积累出来的;当然,也包括教师在平时接触的问题生的教育开始,从自己的偶发的教育机智、感悟起步,更从教师灵感突发而写成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起步,这些无不是教科研。只有学校关注、鼓励一些教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科研“量变”过程,才能实实在在地促进教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去积极地参与教科研研究,进而写出一些高质量学科论文,推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之,中小学教科研成果,不仅需要学科论文,需要课题研究,而且也需要教育叙事类等其他形式。教师的一篇课后反思,一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一篇教学心得、教学随笔,一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这些尽管是琐碎的小事,却是具体而生动的细节,充满着个性和活力,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途径,是教师保持“常教常新”的活力所在,是教师摆脱多年教学疲惫感的一种方式,更是教师与时俱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