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问题出发促观察活动开展

2020-08-16凌伟娟

黑河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好奇心问题意识兴趣

凌伟娟

[摘 要]儿童喜欢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小班幼儿思维比较跳跃,对事物充满好奇,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忍不住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活动中,教师顺应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針对幼儿关于“豌豆”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尝试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确立豌豆观察活动内容,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创设幼儿“想问”“敢问”和“善问”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好奇心;问题意识;兴趣

儿童喜欢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疑问。《0-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在活动中,小班幼儿常常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当幼儿偶然对“豌豆”提出一连串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教师抓住幼儿的问题意识,开展以豌豆为主题的观察活动。

一、激发问题意识,确立观察内容

问题是一切活动的源泉,问题是一系列主题活动产生、发展的条件。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观察活动中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幼儿思考和提问,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重视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最终确立幼儿感兴趣的观察内容。

1.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发问题

一个能够促使幼儿学习的环境,是一个能引发幼儿思考的环境,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才更容易生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设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引导幼儿善于观察生活,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

案例:一次午餐活动引发的:这是什么豆子?

在一次午餐活动中,一名幼儿突然对教师说:“老师,这是什么豆子啊?真好吃。”“这是豌豆(青豌豆)。”“豌豆是种在泥土里的吗?”“怎么种豌豆啊?”“豌豆是有魔法的豆子吗?”面对着幼儿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教师萌发了带领幼儿亲自种豌豆的想法。

分析:看到幼儿对豌豆如此感兴趣,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是豌豆种子从哪里来。由于我园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幼儿,所以教师就请幼儿帮忙一起收集,有的装在袋子里,有的装在瓶子里。于是,生成了观察豌豆种子的活动。

2.顺应幼儿心理特点,保护问题意识

小班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比较跳跃,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保护幼儿的求知欲,重视幼儿的问题,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回应他们,并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

案例:洞洞里黑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从幼儿发现有的豌豆上有洞洞之后,就对豌豆上的洞洞特别感兴趣,时不时拿起一粒有洞洞的豌豆开始观察。只见一名幼儿拿起一粒豌豆,瞄着洞洞看了一会儿,忽然说:“看,这个洞洞里面有什么东西啊?”旁边的幼儿说:“是小虫子吧?”“我觉得是泥,泥是黑黑的。”教师提议:“到底是小虫子还是泥呢?我们挖出来看看好不好?”幼儿一致同意。由于洞很小,教师找来一根回形针,小心地将黑色的东西往外挖,一会儿就挖出来了。“哇,是小虫子呀!”幼儿们都很激动,有的幼儿说:“这个洞洞是虫虫的家,虫虫最爱这个家。”

分析:《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为了帮助幼儿找出答案,教师提议把这个黑黑的东西挖出来看看。于是,教师找来回形针将东西挖了出来,幼儿惊喜地发现里面是一只不动的小黑虫,接着,教师又应幼儿的要求,接连挖了几个洞,都是这样。幼儿们发现,每一个黑洞洞里都有一只小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很少看到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更多的是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把幼儿可能会产生的疑问都提了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问题强加给幼儿,而应创设幼儿想问、敢问和善问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最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1.点燃好奇之心,使幼儿想问

兴趣是幼儿开展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之一,只有对某些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时,幼儿才会产生学习动机。在自主观察豌豆的过程中,有些细心的幼儿发现了豌豆上有洞洞的小秘密,这小小的洞洞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于是幼儿便提出了很多疑问。

案例:豌豆上为什么会有小洞洞呢?

第一次观察豌豆种子,教师将豌豆种子放在一个个小盆子里,让幼儿自由观察。“这是什么呀?”幼儿大声说:“是豌豆。”“豌豆种子长什么样子呢?”幼儿拿起一两粒豌豆,放在手心仔细观察。有的说:“我发现豌豆圆圆的,硬硬的。”有的说:“我发现豌豆上有个小洞洞。”马上又有幼儿说:“我也发现了一个洞洞,洞洞圆圆的、小小的。”这时,旁边的幼儿提出自己的疑惑:“豌豆上为什么会有小洞洞呢?”

分析: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和说一说认识了豌豆种子,了解了豌豆种子的外形特征。在自主观察豌豆的过程中,有些细心的幼儿还发现了豌豆上有洞洞的小秘密,这一个小小的洞洞引起了幼儿的注意,教师打算在下一次的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观察豌豆种子,进一步探讨豌豆上的小洞洞。

2.勇于质疑,使幼儿敢问

教师要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幼儿在观察豌豆的过程中会提出自己新的疑惑,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并尝试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案例:豌豆上面有小洞洞,那么,所有的豆豆都有洞洞吗?

豌豆种子存放在袋子里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有的豆子里面会长出小虫子来,然后,上面就有一个小洞洞。于是,幼儿提出了疑惑:“是不是所有的豆豆都会有小洞洞呢?”有的幼儿说会有,因为它们都是豆子,也有的幼儿认为只有豌豆会有洞洞,到底谁对呢?带着这个疑问,教师让幼儿收集各种豆子,要求这些豆子是在家里放置一段时间的。在家长的协助下,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各类豆子。

分析:《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当幼儿在活动中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时,教師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幼儿在观察豌豆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是不是所有的豆豆都会有小洞洞呢?”为了验证幼儿自己的猜想,教师鼓励幼儿收集各类豆豆。

3.多看、多思,使幼儿善问

在豌豆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多看、多思,把已知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培养幼儿善问的习惯。

案例:豌豆洞洞的皮没破,小虫子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呢?

幼儿从家中带来很多豌豆种子,多的种子教师用塑料袋子装好,系上袋口保存。某一天,教师打开装有豌豆种子的袋子时,有幼儿发现并大声说:“老师,你快过来看,豌豆上有一个不一样的小洞洞。”观察了一会儿,他又说:“可是豌豆上的皮没破,小虫子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呢?”别的幼儿说:“小虫子咬了一口就进去了,爬进去变成自己的家。”还有的说:“会不会是小虫子从里面长出来的呢?”

分析:豌豆的表皮没有破,可是里面却有小虫子,为此,幼儿觉得很奇怪,小虫子到底是怎么进去的?难道小虫子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吗?教师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小虫子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虫子的成虫在豌豆尚未收获前就将虫卵产在豌豆植株上,在收获时,其卵随收获的豌豆保存,到了条件适宜时孵化,就变成了小虫子。

三、自主解决问题,促经验生长

在观察豌豆的整个过程中,幼儿围绕着豆豆、洞洞、虫虫提出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比如:观察豌豆上的洞洞,洞洞长什么样?豌豆上有几个洞洞?为什么豌豆上会有小洞洞?洞洞都是一样的吗?小虫子到底是怎么进去的?所有的豆豆上都有小虫子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在科学领域方面,幼儿学会了观察、比较、思考、数数、推理和分析等,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挖掘幼儿的问题意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季雪芬.开问题之源 绽创新之花——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11,(05).

[2]何仲娥.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03).

[3]王梅元.以有效观察促进幼儿发展[J].幼儿教学研究,2013,(04).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好奇心问题意识兴趣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