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小板参数和T 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2020-08-14于哲张洛英潘大欢王静
于哲,张洛英,潘大欢,王静
郑州颐和医院妇产科,郑州 450018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1]。部分极早期EC患者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阴道脓性分泌物、不规则阴道出血、阵发性下腹疼痛及腹部包块,晚期患者因肿瘤组织扩散和浸润,可出现下肢水肿疼痛、多器官衰竭、继发性贫血、恶病质、发热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关于EC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增多症是肿瘤的不良预后因素[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及 血小 板 压积(platelet hematocrit,PCT)是公认的血小板参数,对评价机体内血小板性能、炎症反应及肿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血小板检测仪器的不断改进,其对于EC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指导意义也引起了广泛关注[4]。此外,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是新发现的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之一,具有活化Rho样蛋白酶的功能,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证实可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有着密切关系[5]。本研究通过分析EC患者中血小板参数及TIAM1的表达情况,旨在为预测EC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EC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EC[6];②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影响血小板或凝血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恶性肿瘤;②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痴呆等无法配合研究的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炎症;⑤未进行化疗或放疗。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0例EC患者,作为EC组。选取同期接受子宫内膜活检且结果正常者106例,作为对照组。EC组患者的年龄为26~70岁,平均年龄为(57.98±3.61)岁;已绝经68例,未绝经32例;平均分娩次数为(1.97±0.13)次。对照组的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58.51±3.55)岁;已绝经69例,未绝经37例;平均分娩次数为(1.99±0.11)次。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情况、分娩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S-500i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PLT、PDW、MPV及PCT。钳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宫颈组织,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 μm厚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IAM1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TIAM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根据染色强度评分: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评分:≤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染色强度评分与阳性细胞百分比评分相乘,0分为(-),1~4分为(+),5~8分为(++),9~12分为(+++),其中“-”为阴性,“+”为弱阳性,“++”为中等阳性,“+++”为强阳性。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不同临床分期的EC患者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EC组患者的PLT、PDW、MPV、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组别E C组(n=1 0 0)对照组(n=1 0 6)t值P值2 7 9.2 3±3 6.1 1 2 1 5.4 5±3 2.3 7 1 3.3 6 4 0.0 0 1 1 7.9 6±1.4 5 1 0.7 1±1.3 2 3 7.5 6 0 0.0 0 1 1 2.3 6±1.1 3 8.1 1±1.0 5 2 7.9 8 1 0.0 0 1 0.3 5±0.1 7 0.2 2±0.0 9 6.9 1 4 0.0 0 1 P L T(×1 0 9/L)P D W(%)M P V(f l)P C T(%)
2.2 两组研究对象中TIAM1表达情况的比较
EC组患者中TIAM1的阳性表达率为94.0%(94/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271,P<0.01)。(表2)
2.3 不同临床分期EC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100例EC患者中,Ⅰ~Ⅱ期58例,Ⅲ~Ⅳ期42例。Ⅰ~Ⅱ期EC患者的PLT、PDW、MPV、PCT水平均低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不同临床分期EC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表3 不同临床分期EC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临床分期Ⅰ~Ⅱ期(n=5 8)Ⅲ~Ⅳ期(n=4 2)t值P值2 3 3.1 1±3 2.2 5 2 8 2.3 1±3 5.6 5 7.2 0 3 0.0 0 1 1 6.8 7±1.3 3 1 8.9 1±1.4 5 7.2 8 8 0.0 0 1 1 1.5 3±1.2 1 1 3.8 7±1.3 9 8.9 6 4 0.0 0 1 0.3 1±0.1 3 0.3 9±0.1 8 2.5 8 2 0.0 1 1 P L T(×1 0 9/L)P D W(%)M P V(f l)P C T(%)
2.4 不同临床分期EC患者中TIAM1表达情况的比较
Ⅰ~Ⅱ期EC患者中TIAM1的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68.97%(40/58),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的92.86%(3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2,P<0.01)。(表 4)
表4 不同临床分期EC患者中TIAM1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EC是仅次于卵巢癌及宫颈癌的一类具有极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EC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类,主要的危害是晚期病变对膀胱、肾脏等器官造成的影响,可导致患者不孕,重症者甚至出现全身衰竭,危及生命[7]。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是EC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早期诊断作为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可帮助临床治疗期间判断具体的临床分期及浸润程度[8]。部分EC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用的B超无法发现早期小病灶,而磁共振成像(MRI)价格高昂,在人群中的接受度普遍较低,因此寻求一种无创、经济、准确的指标用以预测EC患者病情的发展程度显得尤为重要[9-10]。
血小板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是目前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对肿瘤的研究中,赵国锋等[11]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喉癌患者的PLT、MPV及PDW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血小板参数对喉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EC组患者的PLT、PDW、MPV、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血小板参数在EC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研究显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异常与功能活化最为明显,因此可采用相关药物降低血小板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延缓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12]。本研究结果显示Ⅰ~Ⅱ期EC患者的PLT、PDW、MPV、PCT水平均低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患者中血小板参数异常的原因可能如下:①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结合形成微血栓,削弱了血流与血管内皮间的摩擦力对肿瘤组织的损伤,并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以减轻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逃避免疫监视;②血小板能够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并保护血管免受炎症损伤,以稳定肿瘤细胞的繁殖环境[13-14]。
TIAM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肿瘤转移促进基因,最初在小鼠T淋巴瘤细胞高侵袭变异株中分离鉴定。相关研究显示,正常情况下在女性体内,TIAM1基因仅在脑部组织中呈现高表达,而在各种恶性肿瘤,如肝癌、大肠癌、膀胱癌、肺癌和淋巴瘤中,其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且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程度具有密切关系[15]。研究表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TIAM1蛋白中的Dbl同源功能区可促进鸟苷二磷酸(guanosine diphosphate,GDP)的释放和鸟苷三磷酸(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的结合,进而诱导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并且TIAM1蛋白还能促进肿瘤细胞运动形成细胞膜褶皱;②TIAM1能够调节细胞骨架结构,促进片足和丝状伪足的产生,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转移;③TIAM1与多种在肿瘤细胞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之间有密切关系[16]。本研究结果显示,EC组患者中TIAM1的阳性表达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TIAM1的表达情况与EC密切相关,其在EC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而在不同临床分期的EC患者中,Ⅰ~Ⅱ期患者的TIAM1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68.97%,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的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提示,EC的临床分期越晚,TIAM1的表达越趋向于强阳性。
综上所述,EC患者中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CT水平较高,TIAM1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血小板参数与TIAM1可作为预测EC发生与发展的新指标,对协助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