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2020-08-13刘明发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7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小学

刘明发

摘要:在生活中,处处都用到计算,这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然而,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技巧。现如今,小学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薄弱的问题,数学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本文立足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以“形”与“数”为核心的学科,“数”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兴趣、方法、习惯等着手,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抓住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要素,再针对这些要素与教学的契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这些因素与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展开探讨。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计算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只要有数学的地方就有计算,而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于长期接触的事物,一段时间后就会丧失兴趣,加上计算过程枯燥、复杂,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坚持,这就需要兴趣作支撑。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对待计算的态度也会更加主动、积极,这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等选择最佳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于计算的游戏活动,如竞赛活动,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如讲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准备20至30道数学式子,如“23+18=”“62+12=”“95-43=”等式子,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逐一展示出来,要求学生通过举手或者口头方式抢答,最先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可以得分,最后对学生的分数进行统计,最高分获得者可以获得“计算达人”的称号。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在低年级使用,又可以在高年级使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这类游戏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对计算的畏惧、排斥心理,使学生喜欢计算并乐于计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重讲解,打基础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计算只是简单地加减乘除,实际上并非如此,计算中涉及算理算法。面对“12+14=?”这样一道题,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机械地得出结果“26”,而有些学生不仅知道“12+14=26”还能通过这道式子知道“26-12=14”。这也是很多学生大量进行计算练习但错误率还是很高,而有些学生只花费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只做了少量的计算练习,但是计算准确性、计算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数学教师要加强算理算法讲解,如计算公式、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且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若是不能有效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即使在計算的时候细心、认真,遇到简单的题目也容易出错。

在笔者看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算理算法等基础知识的时候,应当辅以实际问题讲解。课标中也指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应当通过解决问题这一途径,以此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问题给学生讲解算理算法,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火柴棒,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利用火柴棒拼三角形、正方形。如分析“25÷3=”这个数学式子,教师让学生拿出25根火柴棒,然后以每3根火柴棒的方式拼三角形,观察一共能够拼多少个三角形。学生会发现,用25根火柴棒去拼三角形,只能拼8个完整的三角形,还剩下1根火柴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式,用火柴棒拼正方形的方式计算“25÷4=”这个式子,学生经过拼凑发现,这样只能拼6个三角形,也会剩下1根火柴棒。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就能认识到“余数”的真正内涵,知道这是“被剩下的数”“不够凑的数”。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子时就不会再出错。

多种方法,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计算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所以,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第二,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实现这一点。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涉及到的计算以笔算居多。实际上,除了笔算,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进行强化。具体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将笔算方法、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等计算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对提升学生计算速度以及计算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12+19+28=”这样一道题,可以通过口算的方式进行计算,先计算“12+28=”然后再将结果与19相加,这其中涉及到“凑10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深入讲解“凑10法”,让学生在计算多个数相加的式子时,将可以凑成整十或整几十的数先相加,然后再加上后面的数,这样既可以提升计算速度,又能提升计算准确率。又如,对于“25×5=( ) A.95 B.125 C.128 D.85”这道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估算方式。首先,这两个数相乘,个位数的乘积应当是所得结果个位数的乘积,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最后一个数字必须是5,从而排除C选项。再则,25×5所得结果一定大于25×4,而25×4比较常见,结果是100,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一定大于100,从而排除A和D两个选项,得到B选项。这样估算结果,不仅能够提升计算速度,而且出错率也比较低。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实际,传授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习惯,提升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助推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出错率较高。在笔者看来,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计算习惯:第一,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的时候要认真观察、仔细观察,尤其是式子中有括号的时候,要注意括号,明确计算顺序,再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保证计算的准确率。第二,验算习惯。在每一次计算结束之后,让学生记住验算并养成习惯。如计算“24×8=”这个式子,得到结果是“192”,可以通过“192÷8=”这个式子进行验算。若结果是“24”则证明计算正确,若是错误则重新计算。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结束语

计算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计算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计算兴趣着手,同时加强算理算法讲解,并且传授多种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炳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09).

[2]杨英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

[3]杨立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6(08).

[4]尹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小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