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教育方法的运用探析
2020-08-13李俊霞
李俊霞
摘 要:激励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来。在新课改背景下,激励、赏识成为教育中的高频词汇,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从新课改背景下激励教育的发展入手,结合实际对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班主任;激励教育;实践运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实现了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渗透人本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激励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角度设计激励方法,引导学生在激励中实现自我发展。具体来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运用激励教育方法。
一、目标激励
高尔基曾言:“伟大的目标产生巨大的动力。”的确,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而言,明确的目标都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并驱动人们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激励教育中应善于运用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发展。
在目标激励实施中,班主任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合理设计目标。目标应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如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则能够得到物质与精神奖励等;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确保学生“跳起来才够得到”,以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并强化目标完成后的成就感;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与责任感;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动力;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在时间上区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引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目标的明确性,不断细化、具体化目标,让学生在清晰可见的目标指引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其次,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目标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避免学生陷入“常立志”的发展误区,确保目标的有效落实。最后,定期展开评估与考核,针对学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检验目标激励效果,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反馈与指导。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期,对他人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因此,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促使其通过模仿榜样,主动规范自我行为,抵御成长中的不良因素,树立健康的思想价值标准。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应从以下几点落实榜样激励法: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即班主任应打破一味的说教模式,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特点,选择典型榜样,如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爱迪生”等名人轶事,并从中形成情感共鸣,逐渐树立榜样;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模仿,班主任可以利用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在心中形成更加贴近自我成长实际的榜样,如卫生、劳动、学习、文明习惯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并促使学生“见贤思齐”,在模仿中提升自我;渗透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班主任应结合学生在榜样引导下的成长与進步进行欣赏与肯定,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在榜样的引导下生成自我激励的心理环境;巩固强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榜样激励不应该是“三分钟热血”,班主任应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将对榜样的模仿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信任激励
在集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在集体中形成和谐共振,提升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经常处于被怀疑的地位,班主任不相信学生有能力实现自我管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习惯采用命令方式对学生做出安排,忽视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使得学生的潜能没有被发掘出来,进而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影响了班集体管理的有效运行。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调整教育管理理念,将学生放置于核心位置,并利用信任建立师生之间的纽带,进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主动调动自我潜能,形成自我发展动力,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
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并给予适时的赞扬,缓和师生矛盾,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避免对班级内部事务过问,充分利用班委会的职能,为班级管理设计相应的目标,并鼓励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自主安排实践方案;允许学生犯错,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自我纠正的机会,信任学生能够在纠正中自我发展;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主动信任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信任,对于学生的批评教育应有理有据,巩固信任的纽带,强化信任关系,提升信任激励效果。
四、竞争激励
竞争无论是在自然界的运行,还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体或者集体而言,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进取心,并在力图获得优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小学生好胜心较强,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营造竞争氛围,并在良性的竞争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提升。
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竞争激励的过程中,应构建正确的导向机制,对竞争认识取向和竞争行为走向进行密切的观察,避免竞争目标的偏离,同时在竞争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杜绝学生为获取竞争胜利陷入认识与行为误区;合理把握竞争节奏,避免频繁竞争,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坚持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并在同一项目中提供相同的竞争条件或统一的比较尺度,促使竞争在公平、合理的氛围中有序进行;设计多元化的竞争方式,如举办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体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以强化竞争激励效果。
五、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指的是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情感激励既不是以物质利益为诱导,也不是单纯的精神刺激,它是在充满人性化的氛围中给予人需要的关怀与体贴,用爱与尊重构筑成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情感激励: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对学生的认可,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学习,积极参与班级各项建设,并形成强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主动沟通,班主任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平等沟通关系,与学生实现思想、认识、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用沟通来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优化师生关系;赞赏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无论是优秀的、平凡的还是笨拙的,都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利用赞赏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关心学生,关注并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感知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语言激励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激发个体内在发展动机,实现激励教育的重要方式。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促使学生在语言中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自我激励能力。
在语言激励教学实施中,班主任应合理把握时机。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育指导中,启发性语言应把握合理的时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效用,班主任在学生指导中也应如此,即根据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恰当设计语言,确保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例如在学生进步时给予表扬,在学生退步时给予激励,在尴尬时巧妙缓解,在懵懂时及时点拨等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语言沟通,体现激励功能。班主任应注意语言设计,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其设计方法直接影响着应用效果,例如班主任在表扬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门见山、转述他人语言、类比等方法丰富语言内容,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语言中实现与班主任的情感沟通。班主任应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语言的设计应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理解能力、兴趣偏好等进行表达,以适应学生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提升语言激励效果。
七、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发展,深入分析激励教育的实践意义,并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激励方法。上文结合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提出了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语言激励等方法。当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并不限于此,班主任应打开教学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设计更加多元有效的激励方法,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丛春晓.新课改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教育方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3):50,52.
[2]陳艳萍,杨光卿.新课改下的激励教育方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7):173-174.
[3]王玲.把激励方式融入到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