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思辨·发展

2020-08-13张文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辨问题设计整体

张文莉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着问题的宽度、深度与效度。因此,对于课堂中的问题,教师的设计作用不容小觑。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整体性、思辨性、发展性理应成为教师设计问题时必备的三个意识。

[关键词]问题设计;整体;思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78-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来说,问题的引领至关重要,而对于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如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学生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课堂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着问题的宽度、深度与效度。因此,对于课堂中的问题,教师的设计意识不容小觑,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识值得重视。

一、整体架构,着眼顶层设计

问题设计应具有整体性。首先,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数学本身有着内在的整体性;其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经历知识的萌发、生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第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这是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时常有的一连串的思考,人类探求未知世界时,心理上有整体认知的需要。基于以上认识,将问题整体架构,串联主干问题形成问题链条的设计既符合数学知识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避免了问题的支离破碎,更利于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核心。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者设计了三个主干问题: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面积与周长有关吗?这些问题看似孤立,实则在它们的背后有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面积概念的生长过程。具体来说,周长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教师先从周长起步设置问题情境“用10厘米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成不同形状的两个长方形,请说出它们的周长,并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异同点”,然后教师自然引出面积的概念。这里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已有经验。接下来,通过问题“什么是面积?”引导学生在探究面积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概念理解概念、建构概念,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最后,再次引入周长,将面积与周长放在一起做比较,借助问题“面积与周长有关吗?”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面积与周长的融通、知识体系的重构,学生的知识由此得以丰盈。

从萌发到生长,再到丰盈,三个主干问题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问题链”。这样设计既凸显了知识的整体性,也给予学生整体观察的视角,同时走出了教学的误区:怕学生对“周长”“面积"这两个概念分不清,将两者分开教学,缺少联系与比较。

二、理性思辦,引向深度学习

问题有了思辨性,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深人,更理性,更富创造性。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常常会有这样的“乒乓式”提问——“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让师生的对话停留在知识表面,热闹现象的背后缺少的是静思默想和深度思考。数学是理性的,在理性中思辨,在思辨中创造,这才是数学问题应追求的教学价值。

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周长关乎线的长短,而面积关乎面的大小,借助问题“围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那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教师引领学生在.思辨中转换研究图形的角度——从一维走向二维。接着,呈现几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如图1),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透明方格纸、直尺……去度量面积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选择用方格纸量,而不用直尺呢?”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到的面积大小的表达越来越准确了——从定性走向定量。最后,在理解面积概念的基礎。上开展拼图活动:用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铺出一个平面图形。教师继续发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发现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周长有些相等,有些不相等。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加一个正方形(如图2),观察一下原来的图形与现在的图形,它们的周长与面积又有怎样的变化?”于是学生又有了新发现:周长相等时,面积可能不等,也可能相等。在这里,学生展开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辨,感悟了面积和周长的辩证关系——从知识走向智慧。

从一维走向二维,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知识走向智慧。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设计,让数学的学习更有深度:跳出了细枝末节的羁绊,直抵知识核心要义;脱离了肤浅苍白的敷衍,寻求知识背后的对话;超越了知识文本的禁锢,凸显数学的精神与力量。

三、致力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人是具有发展性的,因此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地只考虑当下,而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有着这样的理解:“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数学问题设计旨在贯通知识、融通方法、凝结思想,更高层次的是引发学生感悟人生。

再回到“认识面积”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教师用长方形来表示客厅的地面,用正方形、圆形学具来表示两种不同形状的地砖,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地砖去铺出客厅的面积,并数一数用了多少块砖。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正方形砖,而不用圆形砖?”学生回答:“圆形砖和圆形砖之间有空隙,不能铺满整个地面。”教师又追问:“为什么不能有空隙呢?”学生补充道:“空隙的地方也是面积啊!”显然,这里的师生对话不是对面积概念的精准表达,但问题设计却是有的放矢的,它们引领学生体验了面积的存在,感悟了概念的要义,触及了知识的本质。

在本课的结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从周长引入面积?想一想,为什么老师会提这个问题?”一番静思默想之后,有的学生这样认为:面积和周长是有联系的,平面图形有周长就有面积,有面积就有周长;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周长是以前学的知识,有了旧知识作基础才能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这样解读:课前我们从周长开始,课尾我们再回头看,可反思总结学习的方法。最后教师智慧点化:“回顾与反思”是一种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反思精神,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回顾与反思”,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责编 罗艳)

猜你喜欢

思辨问题设计整体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