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具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2020-08-13刘丽
刘丽
[摘要]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学具建立数感、理解概念,进而逐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让他们的数学之路走得更稳,数学素养发展得更全面。
[关键词]低年级;学具;算理;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70-02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这句儿歌非常适用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数和算理的认知要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概念。因此,数学教师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逐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一、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低年级学生对数字的认知是从“数数"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字与学具对应起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概念,为后续的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计算打好基础。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数出“10”并摆在课桌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发现数字“10”是由“10个一”组成的(如图1-1);再让学生把10根小棒捆起来并发现:“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1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如图1-2、1-3)。
这样,学生从具体的实物情境(10根小棒)中抽象出数字“10”的概念(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懂得了数字“10”的真正内涵,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也为以后认识“数位”埋下了伏笔。
二、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概念
1.借助学具认识“分与合”
起初,学生认识数都是用手指头或小棒一个一个地数,用这种方法数比较小的数字还行,如果数出“千”“万”“百万”等数是很困难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分与合”的思想,不仅是教给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策略,更是学生以后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知识与方法的基础。
例如,教学10的分解与组成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把数字分成不同的两部分,再写出分解式(如图2),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分”的同时也体会到“合”,让学生把“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深植于心,使学生对数字的理解由按“个”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这对于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是一次质的飞跃,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
2.借助学具认识数位
低年级学生起初是没有数位概念的,教师要借助学具引导学生通过数数、估计、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真正理解数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11~20的数”时,笔者先利用“分与合”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数出“11~20的数”,再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这些数,认识“个位”与“十位”(如图3-1.3-2.3-3)。
这样,学生按照“摆小棒数数、读数一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一认识数位”的步骤去探究、认识“11~20的数”,自然而然地得出“个位、十位”的数位概念,为以后认识多位数和“进位加、退位减”铺平了道路。
3.借助学具理解加、减法内涵
在学生认识了“分与合”与“数位”之后,教师可以顺势而为,教学“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
例如,可以利用上面介绍的“分与合”“数位”的知识,引导学生根据分解式写出加法算式“1+9=10,2+8=10,10+6=16……”,以及减法算式“10-1=9,10-8=2,16-6-0……”。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内涵,能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加、减法计算”的数学思想。
三、借助学具提高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
1.利用“凑十法”建立“进位加”理念
“进位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需要放缓认识坡度,先借助学具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引人“满十进一”的进位概念(如图4-1、4-2.4-3)。
这样,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分解了“进位加”的知识难点,也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推理,理解了“满十进一”的加法算理,为以后学习复杂的两、三位数的加法打下了基础。
2.借助“分解法”建立“退位减”理念
“退位减”的计算理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但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退位减”的本质与方法。
以“16-9”為例,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数小棒一个一个地减,得出“7”(如图5-1);接着让学生利用‘分解法”把9分成6和3,列式“16-6=10,10-3=7"(如图5-2);再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法去思考:可不可以把16分成10和6,再列式“10-9=1,1+6=7”计算(如图5-3)呢?
这样,依托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数小棒、数的分.与合)由浅人深推出“退位减”的算理,可以放缓学生认识“退位减”的坡度,进而帮助学生自然地把“退位减”的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退位减”打好基础。
3.借助学具列竖式计算加、减法
“满10进1”和“退1作10”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加、减法算理,如果教师直接口授,低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引导学生一边操作探究、一边思考推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推导进位加法的算理(以34+16为例,如图6)
先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出34和16两个数,再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4和1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棒和计数器,如果个位,上的4和6相加满10了要怎么做?(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最后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得“34+16=50”。
这样,借助学具的帮助,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分析,不仅使学生对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得很透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推导退位减法的算理(以50-26为例,如图7)
学生通过观察计数器发现,被减数50的个位上是“0”,而减数26的个位,上是“6”,0-6不够减,就要从50的十位上拨出一颗算珠“借”给个位用,由于十位上的“1”表示“10个一”,因此个位上“10-6=4”,十位上“4-2=2”,得出“52-26=24”。
这样,学生就把“退1作10”的退位减法算理的演变过程内化于心,再加上及时巩固练习,学生的减法计算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四、借助学具引导学生学习乘、除法算理
数学运算定理都是环环相扣的,学生掌握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理的推导方法后,那么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和推导乘、除法的算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例如,教学表内乘法(一)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四组2根小棒,接着让学生先用4个2连加的方法得出结果,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导出乘法的算理,告诉学生用“4x2”的乘法算式进行计算,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再如,教学表内除法(一)时,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并思考:如果每份摆两根,可以摆几份?如果每份摆3根、4根,分别能摆出几份?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就可以顺势推出“除法"的概念,告诉学生上面的问题可以列式“12+2=6,12+3=4,12+4=3"来计算,这比用小棒摆简便多了,既省时又省力。这样,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除法的算理,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
以上介绍的是利用学具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种做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学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只是擷取了浩繁教海中的几朵浪花,意在抛砖引玉,呼吁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更多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良策,让低年级学生的数学之路走得更稳、数学素养发展得更全面!
[参考文献]
[1]黄玉丽.利用学具,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J].珠江教育论坛,2015(2).
[2]孙慧敏.如何让学具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J].学园:教育科研,2012(21).
(责编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