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0-08-13周晓丽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周晓丽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小学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少将时间用在古诗词教学上,教学方法也偏向于传统教学,往往重视内容,而忽视学生情感的体会。从美育渗透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古诗文教学不仅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还将其落到实处,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推动其发展。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展现。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是古代人民思想、感情、智慧的结晶。在现代教育下,古诗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因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着重美育的传递,将其纳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可以在诗文的熏陶下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到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以人文教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中华文化遗产在学生的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美育的熏陶,提升道德水平。

一、美育的概述

美育本质上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它集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文化熏陶于一体,相互融合统一。古诗教学正好可以体现出美育包含的三个特质,因而古诗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人文艺术教育,需要在美育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化,从而给学者传递真正的审美艺术。关于美育的具体解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在德国古典时期,美育就是健康、认识、道德、鉴赏力和美的集合,建立在人全面发展的基礎上,要求人具有完整的人格,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以及让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精神,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发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现代教育下,审美教育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要求人能够保持本质性和天然性,从理性教育出发,对人进行感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美育具有过程性、全面性、趣味性,要从自然、社会、人三个方面出发,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艺术的眼光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培养一种艺术美的思维[1]。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1.在古诗诵读和吟咏中渗透美育

古诗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就是诵读和吟咏,古典诗歌凭借着韵律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乐和思想的结合,也是情感自然流露的表现。通过诵读和吟咏,可以感受到诗歌作品的声韵和节奏,通过文字可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审美境界。如果没有进行诵读和吟咏,就无法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文字中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和吟咏,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感受学习诗词的乐趣,从而给学生渗透情感教育[2]。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时,教师可以将朗读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让学生初读,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之后出示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读古诗。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信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并配乐朗诵,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接下来是精读,让学生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让学生就重点词解析,像“湖光”“秋月”,从中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美景;还有一个精确的比喻,将“潭面”比作“铜镜”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使学生做到精读。之后让学生进行品读,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2.在古诗联想与想象中渗透美育

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歌的审美中有着突出地位,是欣赏诗歌必须要用到的方式,它可以克服诗歌语言的不确定性,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美。想象和联想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想象是从已知材料出发,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营造的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这种事物的概念而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概念,由某个人而联想到相关的人与事,可以充实知识,使知识更加丰富化,想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从而给学生渗透美育[4]。

例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句发挥想象和联想,问学生:“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你们可以看到什么,说说你们自己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纷纷回答:“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教师可以跟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分析:“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理解诗歌的意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让学生爱上自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渗透美育

教育要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会制约教育的结构和发展。换个角度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进行古诗教学审美渗透时,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使古诗教学的审美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在实际古诗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直观形象性、奇特趣味性、整体感知性出发,使美育的渗透符合学生综合心理特点[5]。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意境的图片,使这首诗歌的含义呈现在学生眼前:“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现在已是春天,詩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让这样的画面直接将学生代带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可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含义:该诗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作者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教师利用这种直观形象的特点,将学生心里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诵读和吟咏、想象和联想方式学习古诗词,使学生可以深入古诗的意境中去,和作者进行交流,身临其境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受到熏陶,使学生的思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

参考文献:

[1]曹娟.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读写算:教师版,2017,40(218):142-143.

[2]郝艳辉.浅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渗透美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101.

[3]纪宝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部分中渗透美育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8):69.

[4]段春艳.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方法[J].开心素质教育,2017,39(210):41.

[5]梁少卿.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升华学生的人格[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30(232):112.

[6]白青双.腹有诗书气自华: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7,21(52):112-123.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107。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