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0-08-13韦雪林
韦雪林
(鹿寨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广西 柳州 545600)
0 引言
一段肠管套入到相邻肠管,呈现伸缩望远镜收起状态,临床上称之为肠套叠。最新统计学数据显示,6-36 月龄小儿是肠套叠高发人群,患者中90%都是2 岁以下小儿。小儿有腹痛、腹部肿块症状时可怀疑为肠套叠,但是否为肠套叠还需进行相关检查[1]。目前临床检查肠套叠方法多样,B 超、CT 及钡剂灌肠均能检查幼儿是否为肠套叠,CT 扫描是成人肠套叠常用检查方法,在幼儿中不适用。钡剂灌肠属于有创检查,会对幼儿肠道造成一定损伤,临床不推荐使用。经多年临床实践验证,发现高频彩超在肠套叠检查中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高频彩超在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就诊于我院的数名腹痛患儿中,有152 例患儿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其中46 例为肠套叠,病例选取时间: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1 月。所有患儿均系腹部疼痛症状,表现为哭闹、烦躁症状,男80 例、女72 例,年龄2 个月至3 岁,平均(1.25±0.35)岁。其中有30 例患儿呈现出红果酱样血便,20 例患儿腹泻,肛诊引出大便患儿共40 例,其他患儿有不同程度腹部肿胀。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进行高频彩超检查,选用 9HDI+ESP型号彩超、GE-Vivid7,由美国某公司提供。设置频率,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5-10 MHz,凸阵探头频率设置为3.5-5.0 MHz。患儿仰卧,进行初步检查,使用凸阵探头,全面扫描患儿腹部,扫描重点区域为下腹回盲部位、易发生套叠部位。边探查边标记异常包块及压痛点位置,若超声在肠间隙、肠管扩张区域有波动及时记录。切换到高频探头继续探查,先作纵切面扫描,再作横切面扫描,必要时需作斜切面扫描。扫描时在可疑包块处稍作停顿,将肿物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测量套鞘到筒内厚度,进而对肠壁水肿情况作出评估。扫描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现象,及时记录肠管扩张、肠间隙积液情况。最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仔细探查患儿肠壁上的血流信号、液体流动信号,设置为低流速探查模式,彩色速度标尺设置为2-24 cm/s,壁滤波50 kHz,取样容积2 mm,保持血流、声束方向较小的夹角,角度最大不能超出60°。成像后先对套叠区域肿块血流情况加以观察,将显示血流的彩色信号部位取样,完成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的测量。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在46 例肠套叠患儿中,经高频彩超诊断出45 例患儿,仅1 例患儿误诊为肠胃炎,诊断准确率高达97.83%,误诊率仅2.22%。
2.2 高频彩超成像特征。诊断出的45 例肠套叠患儿中,其超声图像均具有特征性改变,检查横断面呈典型的低回声光环中心为强回声的靶环征,纵断面可见多层管壁结构的套管征结构。纵切与横切相比回声差异较大,前者为强回声,后者为带状低回声。纵切时,呈同心圆征,肠腔含气时有假肾征,在切面上能够将套入部长度测量出来。横切时,呈大环套小环特征。横切与纵切见图1。其中有11 例患儿彩超能看到肠系膜套入套筒内,呈线状高回声,能见到肿大淋巴结。在纵切面上,能观察到数目、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检查患儿肠壁、肠系膜,可见点线状丰富血流信号,其中有1 例患儿肠壁超声成像较模糊,彩超未探测到肠壁血流信号,导致误诊。
图1 纵切(左)与横切图(右)
3 讨论
3.1 肠套叠病因、表现分析。继发性、原发性是肠套叠的两种类型,在2 岁以下患儿中较为常见,临床研究显示肠套叠有95%都属于原发性,即在套叠肠管周围无其它器质性病变。导致肠套叠的因素较多,活动量大、幼儿肠系膜比正常幼儿长是引起肠套叠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也会增加幼儿肠套叠发生风险,如便秘、饮食不规律等。临床上继发性肠套叠患儿较少,肠管发生继发性器质性病变,如肠管息肉、淋巴瘤等,导致幼儿发生肠套叠[2]。根据肠套叠患儿病程进展快慢,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慢性肠套叠,在成年患者中慢性肠套叠较为常见,常表现为轻微便血、不完全梗阻,常能自行恢复,不久又复发;急性肠套叠在幼儿中较为常见,以呕吐、便血、腹部有肿胀样包块为主要症状,但发病初期幼儿无明显症状,易导致医生误诊,进而给出错误的治疗方案。
3.2 分型。中层、内层与外层共同肠套叠,其中套入部分包括中层和内层,鞘部为外层。出血、肠壁水肿是肠套叠典型症状,随病情发展患儿极易发生腹膜炎、肠穿孔,严重影响机体正常功能。按照病理机制对肠套叠进行分型,包括:回盲形,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占比高达60%,肠套叠头部由回盲瓣充当,升结肠内包含回肠远端肠管;回结型,回肠末端直接套入到结肠内部,并未经过盲肠瓣,且不套入阑尾、盲肠,在临床患者中占比约30%;结肠型,两段结肠相互套住,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此外,还包括胃十二指肠套叠、小肠套叠、多发型肠套叠等[3]。
3.3 高频彩超成像特点。低频回声状态下图像辨识度高:以混合性包块居多,包块周边存在不规则液性暗区,液体量较少,近端肠管常表现为扩张状态,其内部存在肠内容物回声且回声来回波动,少数图像显示周围存在淋巴结回声;高频状态下特点突出,短轴切面呈现出靶环状;纵切面、横切面图像显示差异大,不易混淆[4]。纵切面为多层管壁结构的套管征结构,横切面为典型的低回声光环中心为强回声的靶环征,两者的特殊结构为超声诊断提供便利;斜切面呈现出假肾征,此需与肠道肿瘤相鉴别,“同心圆征”、“靶环征”及“套筒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3.4 高频彩超诊断优势。图像清晰,采用高频彩超能将肠管中息肉、粪石、肥厚性幽门狭窄等情况清晰展现出来,与传统检查图像模糊不清形成鲜明对比;安全无创,通过超声定位仪对肠管内套叠部位进行定位,连接计算机可呈现出肠管彩色图像,无需进行有创检查就能得到患儿肠套叠想更换信息,患儿易于接受[5];探头方向、肠管长轴共同决定图像表现,经团块的长轴显示为套筒征,短轴显示为靶环征。若淋巴结、阑尾套入到肠管中时,超声图像则显示出偏心性靶回声;即使患儿肠壁水肿程度轻微,在高频彩超下仍清晰可见水肿部位,并将粘膜层牵拉情况及其下层肠壁结构完全显示出来,随着水肿程度的加剧,图像显示低回声、环状结构,此时已经无法清晰辨认肠壁结构;高频彩超能捕捉到肠壁上血流状况、体液流动状态,这是普通检查所不具备的,当患儿有肠套叠可见局部肠壁彩色血流明显多于周围正常肠壁组织。总之,高频彩超能从各方面对幼儿肠管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精准性,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综上所述,在肠套叠患儿诊断中使用高频彩超诊断方式,能保证诊断结果的精准性,减轻患儿检查痛苦,有助于降低临床误诊率,因此推荐在临床上大力推广高频彩超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