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 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2020-08-13王艳香
王艳香
(河南省肿瘤医院 静脉置管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乳腺癌是近年来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疾病,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患病趋势。化疗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和常用方案,长期化疗期间通过建立静脉通路是确保患者治疗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前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静脉通路,能够减少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患者血管产生的损伤,同时能够缓解临床护理工作量。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则是近年来临床中新型的血管通道系统,具有较高的置管成功率[1],本文旨在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PICC 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院内自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止诊治的78 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39例,年龄44-85 岁,平均(62.3±0.5)岁。对照组39 例,年龄42-86 岁,平均(61.9±0.7)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PICC 置管方案,以患者肘部贵要静脉作为穿刺点,完成穿刺后顺穿刺点把事先准备的管鞘沿导丝进行植入,之后于上腔静脉的中下部置入导管末端,并以X 线进行定位,确认效果满意后应用稀释后的肝素生理盐水实施封管,之后每周需要进行封管操作一次;观察组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以患者颈内静脉作为穿刺静脉,通过便携式超声对其血管位置、通畅度和直径等予以明确。常规进行局麻和消毒,在超声辅助下对穿刺颈内静脉进行定位,常规插入导丝,之后拔出穿刺针,导管于导丝辅助下置入血管,并对锁骨下的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使之建立皮下隧道与囊袋,再以隧道针把导管经由穿刺点置入囊袋中,同时和注射底座进行妥善连接,通过回抽血液和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明确管道是否畅通,之后对注射底座进行固定,对切口进行常规缝合,输液接头进行妥善连接,回抽血液后以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之后利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操作。
1.3 评价标准。①比较两组的置管情况,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6 个月内的导管重置率、意外拔管率、置管的平均留置时间等;②利用Kamfsky 量表对患者置管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90 分为优,60-90 分良,<60 分差。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 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 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情况对比。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6 个月内导管重置率和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置管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Kamfsky 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置管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置管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置管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组 n 平均置管时间(d) Kamfsky 评分(分)观察组 39 229.59±81.54 86.52±3.17对照组 39 104.65±46.29 72.06±4.12 t - 15.337 7.992 P-0.000 0.000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中对于乳腺癌患者通过在手术基础上结合化疗是对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针对长时间接受化疗的患者来说,通过建立安全且有效的静脉通路是确保其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2-3]。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应用PICC 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6 个月内的导管重置率和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同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这提示通过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其临床效果优于PICC。主要原因在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实现患者的长期携带,并且患者携带期间无需进行每周换药,并未对患者生活中的相关事项产生限制,例如沐浴和游泳等[4-5]。患者每个月仅需要进行维护一次,因此显著提升其置管期间的舒适度。而PICC 置管中路径相对较长,容易对患者静脉回流形成不利影响,同时PICC 导管部分位于体外,这就导致了导管末端将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容易诱发感染等情况。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有利于提高置管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