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0-08-13宫福清,王少奇,法提玛
宫 福 清, 王 少 奇, 法 提 玛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灵魂课程,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职责与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对高校思政课的某方面展开微观探究,缺乏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开展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可视化分析是综合运用计量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图谱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某领域的研究进展等情况的新兴研究方法。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校思政课进行研究,力图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为研究者从宏观上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高校思政课”为关键词,文献年份选择2013~2019年,文献类型设定为论文,所有参数设定完毕后,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770篇,截至日期为2019年9月14日。
Ucinet软件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挖掘数据之间深层次关系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软件是能准确地探测出某领域研究前沿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本研究综合运用Ucinet、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770篇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年度载文量变化可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2013~2016年),共发文271篇,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思政课理论的研究;第二阶段为逐步成熟阶段(2016~2017年),共发文280篇,学者们不但致力于高校思政课理论的研究,还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如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19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探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第三阶段为深化发展阶段(2017~2019年9月),共发文219篇,此阶段学者们主要采用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多元视角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经统计,770篇论文刊载在50种CSSCI期刊上。其中,《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载文量最高(424篇),占总文献量的55%,说明其是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深入分析发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创刊25年来始终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同步发展,以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己任,密切联系实际、联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学科、教学等方面勇于探索,为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主体分析
研究主体是指围绕某一领域共同开展研究的学术群体[1]。本研究主要从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及作者合作3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进行全方位分析。
(1)高产作者分析
经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共有846位发文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高产作者数量等于作者总数的平方根”,计算得出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为高产作者,剔除无效作者,共得到42位高产作者(见表1)。
表1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统计
表1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主要包括柳礼泉、靳诺、艾四林等42人。42位高产作者共发文168篇,占总文献量的21.82%,这些高产作者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数与作者总数之比小于60%时,会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经统计,发文1篇的作者共712位,约占总量的84.16%,高于洛特卡标准,说明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
(2)高被引作者分析
作者被引频次是衡量作者在某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强度的重要指标,被引频次与作者学术影响力强度呈正相关。对高被引作者进行分析,可透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中学术影响力强的学者。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绘制知识图谱,统计被引频次大于等于6次的高被引作者如图1所示。
图1中,圆圈代表被引作者,其大小和作者被引次数呈正相关。观察图1,结合已整理的数据,并剔除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以机构命名的作者节点,发现沈壮海(17次)、顾海良(17次)、刘建军(15次)、张耀灿(14次)、柳礼泉(13次)等人的节点较大,被引次数相对较高,说明这些高被引作者在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既是高产作者又是高被引作者的人通常是中心人物,通过分析表1和图2,对中心人物进行统计(见表2)。
图1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知识图谱
表2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中心人物统计
由表2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引领高校思政课研究发展的中心人物有13位,分别是顾海良、刘建军、柳礼泉、张雷声、顾钰民等人。他们不仅发文量多,而且被引频次较高,说明其在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3)作者合作分析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合作研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科研模式,其不仅能提高科研效率,还能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研究资源的优势互补。为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情况,运用Ucinet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为保证图谱清晰度,仅显示典型的作者合作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2中,方块代表作者,连线表示作者间进行了合作。在Ucinet社会网络中,通常用密度这一科学指标来衡量作者合作水平,其是指网络中各成员间的紧密程度,其值与网络各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正相关。利用Ucinet软件的Density功能选项输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值为0.1000,此值相对较大,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水平较高。深入分析发现,有807位作者存在合作关系,合作率为95.4%,再次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水平较高。图谱中共形成了7个大型作者合作子群,分别是以柳礼泉为核心的14人合作子群;以李蕉、沈震为核心的13人合作子群;以宋学勤等人为核心的6人合作子群;以贵州考察组为核心的6人合作子群;以谭顺为核心的6人合作子群;以周志成为核心的5人合作子群;以田鹏颖为核心的5人合作子群。
为深入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情况,可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密度能反映出合作网络内外部联系情况,其取值范围为[-1,+1],密度值越接近+1,表明关系趋向于发生在群体之外,密度值越接近-1,表明关系趋向于发生在群体内部,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分析表
由表3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凝聚子群之间的密度为-0.926,接近-1,说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趋向于发生在群体内部,与外部群体合作较少。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作者主要以同一机构内部的师生、同事间的合作为主,跨机构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
2.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学科或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文献计量学一般通过高频关键词来确定某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其能准确地揭示出研究热点的分布与内在联系[2]。
(1)研究热点分布
图3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3中,圆圈代表高频关键词,圆圈大小代表中心度,二者呈正相关。中心度高的高频关键词一般是一定时期内某领域的研究热点。观察图4,“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亲和力”等节点较大,其中心度相对较高,说明这些高频关键词是研究热点。
中心度是探测某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指标,其能反映出节点在网络图谱中的“权力”与“地位”。为准确地探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需要对高频关键词的中心度进行深入分析。中心度可分为3种类型:程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3种类型的中心度分别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所处“地位”“沟通”及“操纵”能力的指标,其值越高,表明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沟通”及“操纵”能力越强。利用Ucinet软件的中心度(Centrality)分析功能,统计3种类型中心度较高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并梳理出研究热点。
由表4可知,“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亲和力”“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13个高频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它们在网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沟通”“操纵”能力,说明这些高频关键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热点。
表4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中心度统计表
(2)研究热点聚类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只显示研究热点的外在特征,其内在关系还需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后显示。共词聚类分析是指将联系紧密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类,以挖掘出其内在隐含的信息。利用Ucinet软件的子群派系(Subgroups faction)功能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聚类分析,经整理后得到研究热点聚类表(见表5)。
由表5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5方面: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学生获得感研究、亲和力与针对性研究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研究。
表5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表
①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由分析聚类表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外在实施路径研究,包括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素研究,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外在实施路径,学者们主要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研究上,既包括对其意涵、目标及原则的学理探讨,又包括对其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的实践剖析;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研究上,主要对其重要性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二者关系研究上,学者们一致认为二者应相统一、融合。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教学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阈展开研究,如整体性视阈、生活化视阈等;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学者们主要针对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暴露的弊端进行了理性审思,如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应“基于学”而设计“教”,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教学参与度,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为基本路径和着眼点[3];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学者们主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新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②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功能具有重大作用。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一方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这“六个要”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精辟概括。自“六个要”提出之后,学者们开始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6种核心素养进行广泛研究,既有对6种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科学意涵和培育路径的宏观探究,又有对其中某种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如对“视野要广”素养中的三维视野(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进行了具体剖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将同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师资队伍培训体系有待完善、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等。为化解这些现实困境,促进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学者们提出了诸多针对性举措,如有学者提出将思政课教学建设作为着力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将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作为平台来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5]。
③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研究
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6]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可解释为思政课在满足大学生现实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后,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积极的、持续的心理感受,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7]。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对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意涵、生成机制及提升路径进行了剖析。
在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意涵研究上,学者们先对“获得感”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再对其意涵进行深度解析。在生成机制研究上,学者们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进行研究。在提升路径研究上,学者们做了大量实证调查,对时下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不强之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进而提出诸多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如有学者提出可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环境等方式来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8]。
④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研究
2016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9]该讲话彰显了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提升研究的时代价值。思政课亲和力可解释为思政课能够感染、打动和说服学生。思政课针对性是指思政课最终应指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各项需求,做到“对症下药”。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与教学3个视角对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进行阐释。
从教师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应着重培养教师4种魅力,即理论魅力、情感魅力、人格魅力、语言魅力[10]。从学生视角来看,有学者指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贴近学生,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11]。从课程与教学视角来看,有学者指出课程体系重构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有力之举[12]。
⑤“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研究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元而智能。“慕课”“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促使高校教学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将“慕课”“翻转课堂”引入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慕课”“翻转课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二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技术热”现象的理性审思。
“慕课”“翻转课堂”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如有学者指出“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了课前自学消化、课中探究内化、课后巩固练习的应用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13]。 “慕课”“翻转课堂”还可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一些风险。如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政课引入“慕课”可带来削弱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导致课程同质化和流于形式等风险[14]。现实中,一些高校盲目跟风,机械地把“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照搬于思政课教学中。诚然,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中,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但若盲目依赖现代科技,则不利于高校思政课的长远发展。为此,一些学者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技术热”的现象进行了“冷思考”[15]。
3.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可被视为一定时期内,以突现词(Burst Terms)为核心的一系列文献探讨的问题或专题[16]。通过分析突现词,可发现某领域的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软件探测突现率高的关键词作为突现词,得到突现词为教学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新时代。利用Citespace软件输出突现词的历史折线图,如图4所示。根据图4总体趋势,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分为渐增型、趋弱型以及最新研究前沿。
图4 突现词的历史折线图
(1)渐增型研究前沿
渐增型研究前沿是指突现词的频次随时间变化呈现出递增发展态势的研究主题。渐增型前沿主题为教学实效性。2013~2015年突现词“教学实效性”出现频次较为稳定,均为1次;2015~2018年频次逐年平稳增长;2019年略有下降。从整体上看,突现词“教学实效性”的走势处于渐增态势。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没有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会失去应有的意义。提高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一直将其视为重中之重,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多。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基于不同的视域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路径,如价值视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域等。
(2)趋弱型研究前沿
趋弱型研究前沿是指突现词的频次随时间变化呈现出递减发展态势的研究主题。趋弱型前沿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突现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开始出现,2015年频次达到最高点(11次)。究其原因在于:2015年7月27日,中宣布、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7]。此后,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2015年后,频次开始骤降,期间虽出现小幅度增长,但突现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走势处于趋弱态势。分析相关文献发现,2014~2017年,学者们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重大意义及其路径进行剖析。
突现词“立德树人”从2017年开始出现,且频次达到顶峰(8次)。究其原因在于:2016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9]。2017年,学者们的研究热情高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2018和2019年学者们的研究热情有所消退,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减少。从总体上来看,突现词其走势呈趋弱态势。二次文献分析发现,2017~2019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践行路径。
(3)最新研究前沿
最新研究前沿是指突现词的频次发生突增的研究主题,并且该主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有可能是研究的热点。最新前沿主题为新时代。突现词“新时代”在2018年突然出现,频次高达7次,2019年频次增长至10次,短短两年共出现17次。深究原因发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8]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等已发生深刻变化,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应主动适应新时代,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研究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焦点,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式、新变化、新任务对高校思政课将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将继续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将对其持续高度关注。
4.知识基础分析
高被引文献是某研究领域的重要知识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19]。为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
高被引文献通常用h指数确定,即排名第h位的文献刚好被引用h次,被引频次大于等于h的文献为高被引文献[20]。分析Citespace软件后台导出的文献被引频次数据,发现第6篇文献刚好被引用6次,故被引频次大于等于6次的文献为高被引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输出(Export)功能输出高被引文献的具体信息(见表6)。
表6 2013~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统计表
由表6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由6篇高被引文献组成。分析这些文献发现,从文献作者来看,柳礼泉的成果最多,说明柳礼泉在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强。从文献来源来看,6篇文献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说明该期刊是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从文献内容来看,6篇文献可分为两类:认识论文献和方法论文献。
第一,认识论文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对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内涵、改进方向、主要任务、关键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解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和MOOC教学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学理探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基地教育、社会实践、案例讲授等6种类型,并分别对6种实践教学形式作了系统阐释。这3篇文献为学者们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二,方法论文献。《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阐述了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的两种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指出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学话语体系需要完成从静态到动态、从教材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系统阐释了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环节与四个着力点。这3篇文献为学者们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三、研究结论
运用Ucinet、Citespace软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变化可分为3阶段:平缓阶段、攀升阶段、下降阶段。载文的CSSCI期刊多达50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第二,通过对研究主体分析可知,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共有42位高产作者,他(她)们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次,引领高校思政课研究进展的中心人物有13位,他们不仅发文量多,而且被引频次较高,在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最后,高校思政课作者合作网络是一个紧密的结构,作者合作水平较高,形成了7个大型合作子群,但局限于同一机构内部的师生、同事间的合作,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
第三,通过对研究热点分析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5方面: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学生获得感研究、亲和力与针对性研究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研究。这些热点主题需要学者们长期深入探究。
第四,通过对研究前沿分析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的研究前沿趋势为:渐增型前沿主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最新前沿主题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前沿为今后学者们把握高校思政课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第五,通过对知识基础分析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由6篇高被引文献组成,分为认识论文献和方法论文献。这些高被引文献是高校思政课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