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卡方检验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0-08-11张宏亮柯柏玲戴湘竹
张宏亮 柯柏玲 戴湘竹
摘要:职业倦怠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工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心理层面主要表现为职业情感倦怠、职业动力倦怠、自我实现倦怠三个方面。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与性别、婚姻状况等影响因素有显著性关系,结果均与逻辑事实相符。职业倦怠根源与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压力过大、社会角色模糊影响较深、职业公平感存在缺失有直接关系。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提高辅导员职业价值认同、增加辅导员职业满意度、培养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辅导员职业胜任力,从而推动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卡方检验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47-0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成长成才有榜样示范作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部分辅导员职业倦怠明显,这不仅影响辅导员自身身心健康,同时会影响工作氛围、家庭和谐、同事感情、工作质量,尤其直接影响接受教育的学生心理,需要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维度现状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形成的一种疲惫不堪状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教育部第24号令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产生极大危害,辅导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职业,而马勒诗职业倦怠理论的三个维度在当前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中均有现实体现。
1.情感倦怠维度——辅导员的职业情感衰竭
“情感衰竭”指没有工作热情和活力,经常感到自身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辅导员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而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疏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多数辅导员参加工作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有责任心。但随时间的推移,工作中出现的不確定事件增多,部分辅导员已失去了工作激情,表现出不耐烦、应付了事、工作状态不佳等状态。理想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反差导致工作热情减退、身体与心理的状态低迷。
2.职业动力倦怠维度——辅导员的职业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工作敷衍、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等。社会期望过高对部分辅导员产生的工作压力也是日常工作中职业倦怠“去人格化”的主要根源。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承受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期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国家、社会、高校及家长对辅导员寄予较高期望,但当前存在辅导员职数少、所带学生任务量较大的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旦学生出问题,各方面都会首先认为是学生工作没做好,部分辅导员会滋生失落感和无助情绪,由此产生冷漠、忽视、敷衍等不良状态,导致其出现职业倦怠感,严重阻碍、制约了辅导员个人发展与职业成就。
3.自我实现倦怠维度——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低落
“个人成就感低落”指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成就感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表现为个体追求其价值的最大化,或者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决定人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部分辅导员由于受到高校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感觉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个人成就感出现缺失,成就动机压力过大。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构成已由最初品学兼优的本科生逐步转向了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首先是学校的主要学生干部、中共党员,在学校、老师、同学中的评价均较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辅导员,其成就动机相对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要高出一些。但事实上,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并非易事,一旦出现工作失误对自身的影响比工作成绩对自身的影响更为严重,少数辅导员便慢慢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致使部分辅导员个人工作价值成就感出现缺失。
二、基于卡方检验法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解析
1.问卷设计及调研情况
作者以黑龙江省某五所高等院校545名专职辅导员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分层次抽样原则,问卷设计分别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兼任教学工作、月平均收入等八个方面作倦怠情况数据调查:从性别结构看,男性辅导员275人,女性辅导员265人;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255人、31-40岁210人、41-50岁70人、50岁以上5人;从婚姻状况看,未婚150人、已婚390人;从学历结构看,本科55人、硕士475人、博士10人;从职称结构看,初级135人、中级295人、高级110人;从工作年限结构看,5年以下185人、6-15年280人;16-20年70人,20年以上5人;从是否兼任教学工作看,225人担任教学任务、315人不承担教学工作;从月收入结构看,3000元以下85人、3001-4500元200人、4501-6000元205人、6000元以上50人。样本的选择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较为均衡,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真实的反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表545份,回收540份,有效回收率99.08%。
2.统计方法选择与因素分析
(2)因素分析根据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研得到的540份问卷结果,采用卡方独立性检验法计算得到分析结果如下(表1)。
3.基于卡方检验法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表一)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与性别、婚姻状况、是否担任教学工作关系不显著,与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有显著关系。
其二,年龄越大,越易产生倦怠感,这与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易产生倦怠感相符;学历越高,倦怠感越强,这与高学历者往往对目前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与自身期望反差大相符;职称越高,产生倦怠感比例越低,高职称者往往工资、待遇、成就感较高,对工作的倦怠感比职称较低者反而降低,相反职称较低者则易对职业产生倦怠;工作年限越长,产生倦怠感比例越高,很显然工作年限越久越容易使其感到职业倦怠,这与客观规律相符;收入越高则产生倦怠感比重越低,显然这与工资待遇提升会降低倦怠程度的逻辑事实相符合。综上所述,印证了调查问卷及计算分析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职业倦怠,不只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产生的递进的情绪反应过程。造成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认可度较低
社会认可就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肯定。社会认可度高说明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评价高。目前,社会上对高等院校的认可度主要体现在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上,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排名”等一系列相关指标。但是部分人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却缺乏正确认识,部分人认为辅导员可有可无,形式上虽然重视,但实际上却不重视,更有少数人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大学生的“保姆”。另外,个别高校在对于辅导员资金投入等激励机制的常态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出现辅导员职业地位边缘化的倾向,进而进一步导致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可度较低。
2.职业工作压力较大
“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负担过重、变换岗位、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等对人产生的压力。部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过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担当角色过多。辅导员工作重点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承担着各式多样的角色,如党务工作者、就业指导者、职业生涯规划者、活动组织者、心理联络员等,而且不同角色都会牵扯辅导员一些精力,各种指标要求在辅导员考核中都有所体现,这样辅导员真正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效率就受很大影响。第二,工作强度大。随着各高校規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每位辅导员要负责数百名学生,事无巨细,很多学生有任何问题首先要找辅导员寻求帮助,且学生工作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除此之外,学校相关部门所分配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多且杂,部分辅导员往往长期超负荷工作。第三,工作难度大。在社会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个性发散且越来越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同时辅导员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个性化与家长的文化程度都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3.社会角色模糊影响较深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角色,甚至几个角色。对于辅导员角色的界定有很多,其中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工作职责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也都承担着各种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包括入学毕业、住宿生活、催缴学费、奖优资助、心理健康、学生活动、纪律处分、就业指导,等等。另外,除了校学生处和学院二级管理外,包括组织部、财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多个部门也需要辅导员配合相关工作,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的管理部门多而杂。使得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较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的缺失与偏移,部分辅导员自身角色把握模糊,进而影响工作效能。
4.职业公平感存在缺失
公平是社会所追求的,也是每个人所希望满足的。“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但是在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虽然具有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却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职称评聘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方面与教师、行政干部等其他类型的岗位存在差异。另外,一些高校存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宽,辅导员人数多、有职称、无实质领导岗位的现象,进而导致部分辅导员的职业公平感出现缺失。
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消解路径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一种社会现象,目前呈现加重趋势。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控制,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为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需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人们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辅导员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一种职业,任何职业的成功诠释与实施都需要牢固树立相应的职业认同感,以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向心力、忠诚度、成就感和事业心。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素质、职业要求、社会期望都很高,同时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使命,这更加要求辅导员加强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另外,一些辅导员由于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大,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所以,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倾听辅导员心声,切实解决实际需求;出台政策,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和精神激励,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增强职业认同。
2.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机制,增加辅导员职业满意度
科学的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发展顺畅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激励机制,抓好教育培训,整体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建立公平、合理的辅导员考核评定机制,辅导员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鉴于其身份的双重性,高校要出台政策,创造条件优化发展途径。在职称评定上,充分结合辅导员工作时效确定标准。在评价和考核时,尽可能减少量化指标,重点从工作实际、敬业精神及学生满意度出发,正确评价工作实效。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其目标、任务,建立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反馈追踪制等一系列制度,使每一名辅导员都能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在职务晋升上,应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有效拓宽发展路径。高校党委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切实增强辅导员职业满意度。
3.加大典型引领作用,培养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员工对其所从事职业及目前工作状态在满意程度上的主观感受,是构成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辅导员只有对从事的职业感到幸福,才能够身心愉悦,更加积极、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成长和进步。目前,国家已推出“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辅导员”等典型评比工作,又开展如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博客大赛、优秀论文大赛等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和交流的系列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获奖辅导员典型事例,在学校网站、官微等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将先进的做法、经验广泛传播,创建良好的辅导员学习、交流、竞争、合作氛围。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应加大对优秀典型的表彰力度,精神和物质奖励并重,切实发挥优秀辅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培养职业幸福感。
4.拓展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辅导员职业胜任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輔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专业队伍,其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辅导员的职业性质不可避免产生各种工作压力,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辅导员的自身心理都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工作质量更加难以保证。所以,要求辅导员应具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职业胜任力。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做到应对自如,从而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是大学生政治思想领航者、学习成才指导者、人生发展引导者、事务工作管理者。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辅导员的政治水平、思想高度、道德品行、工作担当春风化雨式熏陶着学生。高校更应提高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认识,矫正过往刻板印象。敬业是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广大辅导员要遵循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真正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手中有尺,心中有德,初心不改,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