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2020-08-11刘鑫李庆霞
刘鑫 李庆霞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疫情防控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舆情引领,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融入到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必修课授课专题,不断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完善,打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体系,通过探索混合式、翻转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重大疫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担当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24-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突发疫情,如何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是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将疫情应对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采取现实观照的方法,回应学生关切,践行新时代思政课的使命担当。
一、重大疫情应对彰显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引导时代新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任,重大疫情应对下思政课的意义更为凸显。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舆情引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压舱石”作用,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1.坚持正确方向的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是有意识、系统地对受教个体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学,首先,要结合战“疫”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精神优势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旨归。其次,要结合战“疫”的国内形势,强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大学生是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对象,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变化,强化危机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最后,要结合战“疫”的国际比较,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疫情的迅速蔓延,中国及时阻断病毒向世界范围扩散,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在全球抗击疫情斗争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拓宽国际视野,读懂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自身未来发展定位。
2.坚持正确取向的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是一种作用于受教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疫情爆发以来,价值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对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的双重任务,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多元价值观念对话和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引领。共识引领是多元价值观念下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的价值追求。疫情面前,不同国家在应对疫情中传播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关切,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念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差异引领。差异引领是发挥思政课价值多样化引领的重要方式。疫情面前,借助思政课学科内容和实践载体,梳理不同国家在抗击疫情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差异化的国际比较,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启发大学生在疫情面前做些什么、坚守些什么、贡献些什么,谱写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3.坚持正确导向的舆情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注重通过社会舆论引导教育对象进行知行转化。网络舆论阵地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的新场地,其涵盖的信息内容庞大,且呈现高速化传播态势。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是网络媒体平台的主要参与者,部分学生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随意发布、转发非主流信息,对疫情的发展判断造成了严重干扰,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次生疫情”。大学生群体爆发舆情有其特殊性,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舆情引导的主阵地,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上主动发声,占据主导地位,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资源,通过线上教学,构建理论与舆论、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讲好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其次,密切关注网络舆论阵地的动态与发展趋向,及时、全面、准确的做好疫情信息传递,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科学部署、措施成效。最后,关注国际舆论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评价,帮助学生区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和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无形渗透,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
二、重大疫情应对促进新时代思政课内容的完善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教学要开展好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為打赢疫情防控大学生的“思想战”发挥课程优势,担负起新时代思政课的特殊使命与责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理论运用”为切入点,注重思想价值层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引领。课程教学中,将疫情应对融入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使思政课“小课堂”与抗击疫情人民战争“大课堂”同频共振。在人生观的内容上,讲述抗疫中真人真事、真情真义的典型案例,激励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中国精神的内容上,讲清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讲透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道理、情理和事理。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精神、武汉人民的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精神、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等,讲好抗疫的中国故事、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深刻揭示背后蕴含的中国力量、体现的中国精神;在法治的内容上,注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引导学生从知法、懂法、学法、用法四个层面运用法治思维配合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增强大学生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客观、理性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用法治思维共抗疫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理论发展”为切入点,注重思想价值层面的政治引領。将重大疫情应对融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按时间的脉络依次展开。在毛泽东思想部分,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历史,揭示党领导人民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中,实现毛泽东思想部分内容在理论认识上的增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按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逻辑脉络,揭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关键在党。在组织优势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并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及时响应,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战胜疫情的坚强有力保障。在制度优势上,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资金调往湖北和武汉。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抗击疫情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定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理论原理”为切入点,注重思想价值层面的方法论引领。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首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始终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其次,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疫情牵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分民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生产生活受到冲击。面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困难,党中央首先确保疫情严重地区生活物资供应,畅通“最后一公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抗击疫情前途是光明的,对最后必将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又要对事物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做好长期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思想准备。通过将抗击疫情的典型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与考验,坚定战胜各种困难险阻的信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理论沿革”为切入点,注重思想价值层面的国家观、民族观引领。在课程教学中,重点梳理人类与疫情斗争的情况,从横向看自身,梳理世界上大规模疫情发生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的重大影响,各国应对重大疫情的策略和方法。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这种历史的进步,既得益于在抗击灾难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也得益于抗击灾难中积聚的强大民族力量。从纵向观当下,结合历史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抗击重大疫情取得的伟大胜利。通过中外面对突发疫情的横向对比,讲好讲透制度优势对战胜疫情的重要意义。通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因素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保障性因素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体系的不断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焦点”为切入点,注重思想价值层面的认识论引领。思政课要做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课堂。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奔赴援鄂前线并肩作战、90后、00后青年主动请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基层联防无缝衔接,体现了各行各业人民的敬业坚守。新时代大学生在抗击疫情中担当作为、彰显了青年人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结合抗疫的青春实践,思政课课堂用共情、共景、共鸣的青年话语宣传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增强大局意识,培养奉献精神。通过讲好抗击疫情思政课,鼓励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困难挑战,培育坚韧不拔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引领学生知行合一,积极传播正能量,共同打赢这场抗疫励学“攻坚战”。
三、重大疫情应对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路径的探索
重大疫情应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优选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在授课方式、教学主体、知识获取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多维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穿透力和阐释力。
1.网络空间与家庭场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新媒体新技术“云端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方式,使传统课堂由教师单方面教的“静态”模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动态”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教学设计上,由技术适应转向模式创新,结合疫情防控一线的典型事例,拓展教材内容的理论深度和现实广度,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抗击疫情的理性认识,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人心,从而形成网络空间与家庭场域混合式教学的协同育人效应;在教学管理上,由有形管理转向无界管理,依据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学习进度情况及问题反馈情况,开展主题讨论与互动答疑,延展教学时空与教学方式;在教学成效上,由外部干预转向自主自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启的“云教学”讲授“云思政”,实现学校层面“云管理”、教师层面“云备课”、教学环节“云模拟”,学生层面“云体验”。通过将重大疫情应对融入高校思政课学科教学平台,内容上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形式上拘泥传统教学又吸收现代手段,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翻转式教学
“思政课教学活动既不是单独的教师教授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学生学习活动,而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其所引起的学生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无论学习环境是实体空间还是线上平台,探索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翻转式教学方法都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学不再是由教师灌输既定结论的过程,而是转变为问题意识、方法指导、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从教师“教”的层面上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灌输者”而是“领航者”,探索由教师示范到师生共情转化、由传输型教学到启拓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唤醒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到知识建构、人格建构和价值建构中,突出引导、指导和导向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学生“学”的层面上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知识的“研究者”和课堂的“参与者”。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围绕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进行主题讨论,并结合讨论情况展开头脑风暴,最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此外,还可以通过上传视频资源,调查问卷等方式,延展课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多元选择与个性需求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
网络视域下的教学资源不受地域限制,能够覆盖到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为受众群体提供了更加普惠、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了教学实效和学习体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观照需要从整体化、标准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使大学生在教学资源的多元供给中实现“私人订制”,满足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资源的供给上,实现教学平台供给的多元化、课程资源供给的多元化、资料选择的多元化。在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上,可以根据大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个性学习需求进行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有效方案,推荐优质教学资源。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教学,从观照社会价值、整体价值向多元知识选择、个性需求转变,实现多元供给与个性需求的有效糅合,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供给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