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0-08-11张成凤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涯思想大学生

李 洁 张成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我国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11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和使命,提出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

生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价值方向的引领等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生涯教育新模式,将生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生涯教育的内涵

生涯教育源于美国。美国教育总署提出,生涯教育是一项以促进个体生涯能力培养和生涯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工程,使个体在从孩童到成人的过程中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和生涯熟练的阶段和程序获取谋生技能和建立生活状态[2]。根据美国学者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并结合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生涯”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是由初入大学的迷失自我经过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到实现自我,进而反哺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我国高校只有将“生涯”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生涯教育的中国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涯教育的各环节和各阶段,才能充分发挥生涯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积极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在以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学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生涯”教育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业和职业(即“三业”)进行合理的认知、探索、决策、规划及行动,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探索和综合能力上不断得到提升。

(二)生涯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优化作用

生涯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内容优化方面,生涯教育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能够将人格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等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体系,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相互融合,并横向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阶段;同时,能够与养成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共同构建生涯教育体系,并纵向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从而使大学教育内容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在方法优化方面,生涯教育主要运用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潜能。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多元化,而且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环境优化方面,生涯教育在引导学生客观地认知自我和分析所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学业和职业决策,从而促进学生成长目标、家庭期望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国家建设目标的兼容和实现。这不仅有助于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学生与学校和学生与社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对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校园为主的传统的育人环境得以拓展和优化。

2.拓展作用

生涯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拓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途径拓展方面,生涯教育不仅擅于运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朋辈引导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指导活动,而且能够结合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注重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特别是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专业通识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有效地解除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的困惑,从而拓宽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视角拓展方面,生涯教育将生涯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途径开展育人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深化作用

生涯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深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导向作用方面,生涯教育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有效地将内在需求转化为发展动力,从而使学生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和行动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职业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在凝聚作用方面,生涯教育开展的生涯咨询和辅导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能够将师生的注意力高度凝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不仅有利于教育者在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涯发展问题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有利于教育者不断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深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凝心聚力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三)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多元化需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3]。而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对当前面临的大学生缺乏思想内涵、学习动力、目标意识、就业能力等客观现实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现行的生涯教育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资源分散、教育路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生涯教育模式创新强调通过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实现个人与社会在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上的统一,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生活化;同时,还强调生涯教育的全员化和全程化以及教育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不仅对以往分散的、片断的、间接的生涯教育活动进行了整合,而且加强了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间的系统整合,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强化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生涯教育机制建设缺乏全面性

目前,由于对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所以我国一些高校的生涯教育机制建设缺乏全面性。一是未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生涯教育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也未能使生涯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念。这势必导致大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生涯教育。二是高校的大多数就业指导机构未能与时俱进转变职能,仍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就业渠道开发、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协议办理等常规工作上,而忽视在教师队伍、课程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和完善生涯教育。三是在生涯教育体系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力量薄弱,未能使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的生涯教育正是导致部分大学生有才无品、有能无德、在求职过程中以功利为导向以及在职场中缺少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的原因所在。

(二)生涯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生涯教育涉及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高校生涯教育的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的生涯教育内容以认识自我和职业以及规划未来生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主,未将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效融入,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二是内容未能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高校生涯教育内容覆盖了性格探索、兴趣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践内容,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后人职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三是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缺乏全方位的教育设计,高校生涯教育内容固化有余、灵活不够,内容体系较为僵化,从而导致无法及时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大学生群体乃至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

(三)生涯教育过程缺乏连续性

生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生涯教育不仅存在内部过程缺乏连续性的问题,而且面临着与外部生涯教育缺乏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生涯教育的有效性降低。

首先,我国高校往往是通过短暂的入学教育来完成对大学新生的生涯教育任务,且大多局限于讲座或报告的形式,与之后的生涯教育存在过程的“断链”;同时,对处于生涯教育衔接期的大学新生,高校的生涯教育缺乏与中学生涯教育的有效衔接。这对受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影响在从中学生涯教育阶段的“终点”进入大学生涯教育阶段的“起点”时自身主体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学新生而言,势必会导致生涯规划意识较弱现象的普遍存在。

其次,我国很多高校的生涯教育呈现出“季节性”特点,把重心放在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甚至于把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同时,高校的生涯教育与社会生涯教育缺乏有效衔接。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但是由于高校生涯教育的内外过程都存在缺乏连续性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方面则缺乏有效性。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生涯教育落实缺乏协同性

我国高校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所以尚未对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尚未形成教育合力。一是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专兼职学生辅导员、班级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门相关人员等协同育人作用,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有待加强。二是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高校党政管理人员的育人作用,未能有效地将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和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三是未能切实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涯发展与专业学习、与理想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导致生涯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没有落到实处,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与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

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遵循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思想、理念的一套策略和方法体系[4]。因此,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遵循主体性、创造性、系统性、实效性等原则,要在把握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并不断创新生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1.主体性原则

青年学生是“中国梦”的传承者、追逐者和践行者。目前,高校的本科生大多都已是“00后”,作为生涯教育的主体,他们深受中国经济社会和当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具有性格独特、思想活跃、行为自主等鲜明的特点。因此,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从而使生涯教育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生涯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2.创造性原则

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应把焦点放在2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和突破,摒弃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以新颖、独特、有效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二是敢于突破固有的管理体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激发教师在各教育环节中的创造性。

3.系统性原则

受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以及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要遵循教育模式自身系统性原则,更要遵循教育的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充分考虑自身与外部等多方面的因素,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认知、思想成长、习惯养成、目标确立等内容,而且涉及高校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

4.实效性原则

教育模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因此,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要始终遵循实效性原则,以切实激发“教”和“学”的双重动力为指引,促使教师认真按照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将生涯教育的相关知识、思想和观念渗透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生涯教育带来的积极效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进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涯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路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期。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生涯教育对其个人生涯发展的长度和宽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要注重发挥中间环节的承上启下作用,加强入学前、求学中、离校后生涯教育的衔接;而且要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效地融入生涯教育全过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规划生涯教育的目标、重点和相应的内容。

具体而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处于红色启航期,生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适应能力和自律意识,重点聚焦在认知上,相应的内容包括了解专业、明确规则、端正思想、认知自我等;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处于蓝色前进期,生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重点聚焦在探索上,相应的内容包括热爱专业、坚守规则、巩固思想、探索自我等;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处于绿色掌舵期,生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重点聚焦在决策上,相应的内容包括体验专业、确立目标、全面提高、生涯决策等;大学四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处于橙色续航期,生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聚焦在行动上,相应的内容包括从事专业、实现目标、个人跃升、生涯行动等。

四、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结合高校生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特点,笔者以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专业”“学风”“自律”“课程”为构成要素,对高校生涯教育模式的重构(详见图1)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通过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解决以往生涯教育存在的分散、片面、间接等问题,能够将专业思想教育、优良学风建设、自律能力培养、生涯课程建设等系统化,从而引导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学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图1 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用“专业”唤醒高校生涯教育的源动力

加强和巩固专业思想教育是开展生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唤醒生涯教育的源动力。大学生只有了解专业、正确认知专业、热爱专业,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专业学习,增长见识,从而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5]。因此,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以“专业”唤醒高校生涯教育的源动力,实现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重视发挥教师在知识传递、思想引导方面的双重作用以及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方面的双重职能,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有效地内化到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向学生传递科学、先进、正面的知识和理念,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实践的迁移,指导学生全方位地认知专业,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高校要重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利用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中蕴含的科学素养、专业文化、行业精神以及出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等去感染、教育、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奋斗的精神、端正的品行、敬业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

(二)用“学风”激发高校生涯教育的驱动力

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所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高校生涯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高校应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优良学风的培育,以“学风”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学习有动力、前进有方向、行动有目标,在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一是将课堂效果自查作为学风建设的主阵地,助推学生的生涯觉醒。高校要在引导学生自觉签到和诚信出勤的基础上,强化课堂效果自查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自觉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和确定职业目标。

二是将学业困难帮扶作为学风建设的主渠道,助推学生的生涯帮扶。高校要根据学分成绩划分学业帮扶对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业特点拓展学业帮扶内容,根据帮扶对象的需求丰富学业帮扶形式;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学生党员、优秀学生、杰出校友等育人资源的作用,在指导帮扶对象解决学业和职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由学业指导到生涯帮扶的升华,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明确个人奋斗目标等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性。

(三)用“自律”培养高校生涯教育的行动力

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应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涯教育,从法律教育到道德教育、从他律教育到自律教育、从思想教育到行为教育等不同层面,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行为和自律品格,帮助学生走好生涯发展的每一步。

一是加强公约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高校要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建立从新生到毕业生、从考试到离校、从课堂到宿舍、从班级委员到团学干部全方位的学生自律公约体系,如《学生诚信考试自律公约》《毕业生文明离校自律公约》《学生文明课堂自律公约》《学生文明宿舍自律公约》《班级委员自律公约》《团学干部自律公约》等,对广大学生形成“软约束”;同时,通过签约和宣誓等形式增强践行公约的仪式感和责任感,将“自律”根植于学生心中,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二是加强规则意识培养,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始终将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牢牢守住学生的思想底线和行为底线;同时,要努力提高管理育人水平,用“红色基因”教育帮助学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尽快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培养坚定的信念,用“红色警示”教育帮助学生在从“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自律公约的“软约束”与规章制度的“硬约束”相辅相成,使大学生在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同时,更懂得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理清生涯发展思路,树立目标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养成诚信、守则、文明、自律的道德品质。

(四)用“课程”增强高校生涯教育的竞争力

生涯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更直接地获取有关生涯发展的知识和理论,能够更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和引导学生及时采取生涯行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高校生涯教育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应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

一是强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体系,使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接受系统的生涯教育,从第一课堂获取生涯觉醒、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生涯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尽早唤醒每一位学生的生涯意识,为其个人生涯发展打好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统一规范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是开发多样化的生涯教育课程模块,加强第二课堂的平台建设。高校要协同专业教师、优秀校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及学生自身等育人资源,加强第二课堂的平台建设,通过报告会、交流会、讲座、网络及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经验和间接的知识;特别是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将第二课堂的生涯教育活动作为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合和归类,构建理论通识课、经验分享课、实践指导课、素质拓展课等四大生涯教育课程模块,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生涯教育,从而实现生涯教育的全覆盖。其中,理论通识课以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面向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籍管理等内容,面向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内容;经验分享课以专业、学业和职业方面的经验交流为主,面向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指导、学习方法分享、学科竞赛经验交流等内容,面向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包括研究生生涯分享、职场感悟、职业发展和行业前景解析等内容;实践指导课以各年级的生涯微课、生涯咨询、专业实践、求职帮扶为主;素质拓展课主要包括公文写作、语言表达、商务礼仪等提升性内容。

此外,生涯教育课程建设还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与新媒体的文字宣传、网络直播等形式结合起来,提高生涯教育理论知识传播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共享性,使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获取知识、有目的性地接受教育、分阶段性地得到成长,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总之,高校的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连续的系统性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生涯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要实现生涯教育知识的全覆盖、生涯教育资源的全参与、生涯教育的全程化,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人格发展和职业发展,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使大学生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猜你喜欢

生涯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教书生涯
思想与“剑”
吐槽退役生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