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近二尖瓣环心内膜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

2020-08-11张弛陈延茹黄晓芳陈小锋李岳春林加锋

心电与循环 2020年4期
关键词:室性左心室消融

张弛 陈延茹 黄晓芳 陈小锋 李岳春 林加锋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术后伴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较少见,近来本院收治1例并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8岁。8个月前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衰竭Ⅲ级,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7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28%,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QRS时间168 ms,在本院行CRT-D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QRS时间由168 ms缩短为126 ms,术后3个月复查LVEDd缩小为61 mm,LVEF上升至42%,心功能明显改善。2 d前因突发心悸、胸闷再次入院治疗。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提示持续性VT。经静脉注射可达龙等治疗无效。其VT发作时的QRS波群呈CRBBB形态,在Ⅱ、Ⅲ、aVF及V1呈R型,aVR、aVL呈QS型,Ⅰ及V2~V6呈rS或RS型,胸导联移行在V1之前(图1),频率176次/min,考虑左心室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VT。入院后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示左心室增大,LVEDd 66 mm,LVEF 32%。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衰竭,CRT-D植入术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决定行消融治疗。

患者入院后经适当的术前准备,于入院当天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术。因VT时升支挫折与QRS波群起始部(假性“δ”波)间期较长,达62 ms,考虑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心外膜起源可能性较大,故决定首先穿刺右侧股静脉至心大静脉远端进行标测,结果在心大静脉远端V波无明显提早,但在心大静脉近端(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3点钟)标测到V波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约-79 ms的“最早”心室电位(封底图2),此处起搏标测未能夺获心室,以温控43℃,能量30 W,阻抗300Ω,冷盐水灌流速度40 mL/min试消融无效。随后穿刺右股动脉在左心室心内膜进行标测;结果在左心室心内膜侧壁邻近二尖瓣环3点钟(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最早”点前下方对应的心内膜)标测到“最早”多峰碎裂的心室电位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达-84 ms(封底图3),靶点可见大A大V波,此处起搏未能夺获心室,以温控43℃,能量35 W,阻抗150Ω,冷盐水灌流速度17 mL/min试消融约9 s VT终止(封底图4),巩固消融120 s并在其四周补点消融。术后观察30 min(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不同SS间期左心室程序性及非程序性刺激均未能诱发VT。术后持续心电监测48 h未见VT发作。术后半年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24 h 36次/min,未见VT发作。复查心电图示LVEDd 59 mm,LVEF 47%,心功能明显改善。

图2冠状静脉窦3点钟V波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79 ms,试消融无效,靶点可见大A大V波

图3有效靶点激动顺序(A)、三维标测(B)及X线影像特征(C)

图4放电中VT终止

讨论DCM是一种以左心室扩大及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特点为心肌纤维化,常呈现家族性发病特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起病隐匿,随着病情发展,影响到患者心肌传导及左心室,心律失常发生率渐渐提高,室性心律失常尤其以VT常见,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2]。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已经广泛应用,能有效降低窦性心律时QRS波群不宽的DCM患者的病死率及猝死率。然而,对DCM伴CLBBB的QRS波群增宽的DCM患者,CRT-D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猝死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使已经增大的左心室回缩,LVEF升高。但无论是ICD或CRT-D本身不能降低VA发作的频率,ICD或CRT-D的频繁放电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经验的积累,消融术通常被认为对治疗DCM的VT安全有效[3]。

本例为老年男性,因DCM伴CLBBB行CRTD植入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本次因持续性VT发作,致使心功能急剧恶化,临床诊断为DCM伴VT发作,CLBBB,CRT-D植入术后。其VT发作时QRS波群呈CRBBB形态,在Ⅱ、Ⅲ、aVF及V1呈R型,aVR、aVL呈QS型,Ⅰ及V2~V6呈rS或RS型,胸导联移行在V1之前(图1),频率176次/min,考虑左心室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VT。因QRS时间186 ms,不排除外膜来源可能。术中经冠状静脉窦于冠状静脉远端(相当于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3点钟)标测到“最早”V波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达-79 ms,但试消融无效;随后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内膜3点钟(心外膜“最早”点对应心内膜前下方)标测到“更早”的V波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达-84 ms,双极电位多峰碎裂,此处消融约9 s成功终止VT发作并在其四周进行补点消融,经随访半年无复发。

本例提示:(1)体表心电图对VA定位有一定意义,根据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判断VA的来源[4],绝大多数VA来源于内膜,经心内膜消融可终止其发作。但部分器质性心脏病的VA可能起源于心外膜,故应结合图形特点判断心内膜或心外膜来源或两者共存,如有下列特征,如:假性δ波>34ms、V2的R波峰时间>85ms,最短RS间期>120ms、V2R波峰时间与PRS时间的比值(MDI)>0.55、QRS间期>200 ms,提示心外膜来源可能性大[5-7]。(2)治疗方案的选择:首选ICD。但近几年随着消融技术的发展及经验的不断积累,为DC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2017美国VA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指出:对于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总心搏数15%且主要为单一形态)或持续性VT导致症状或左心功能下降,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不耐受或不愿服药的患者,推荐导管消融术。从消融技术本身来讲,心内膜和心外膜潜在通道都能被标测并成功消融,与单纯心内膜消融相比较,内外膜联合消融VT复发率明显下降[8],因此DCM相关VT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不失为一种可考虑的策略,且可以减少患者猝死发生率,降低经济费用。

DCM为进展性疾病,虽然本次VT消融成功,但患者今后心室其他部位仍有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尚需坚持服用改善心肌重塑药物,密切随访、观察。

猜你喜欢

室性左心室消融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评估与管理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miR-21、TGF-β1表达及临床意义*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见信如晤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消融
China’s Glaciers in Hot Water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