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问题意识 提升主体素质

2020-08-10张敏

公关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张敏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扮演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者、设计者与传授者等多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多重困境,教师能否发挥好有效作用成为提升理论课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进一步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的路径,进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路径探析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存在的“四个矛盾”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分离

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于对理论的深刻认知与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它是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2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依然焕发着光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自己的理论探索看作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所服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又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其科学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就在于基于对社会发展科学规律的认识上明确自己的阶级属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必然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分离的困境,其具体表现在政治性脱离于科学性而生长,教师授课内容的政治性色彩过于浓厚,从而导致缺乏理论厚度的内容灌输于学生头脑之中,使本具有深厚理论内容的知识却演变为生硬的公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应该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演变已经由高中时期“你说我听”的思维阶段转变到具有独立自主思考的思维阶段,缺乏理论深度的内容无法使其认同与接受。失去科学理论的厚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同失去了羽翼,无法到达预期的高度。我们应当明确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思政理论课教师所必须要具备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品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也必然具备着系统与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一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以其科学性为根基。而当前教师所面临政治性与科学性相分离的困境根源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性理论掌握的深度不够,因此只能在课堂上以本本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的科学,刻意渲染其政治性色彩,从而导致自己在课堂中也只能自顾自说,自圆其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联系,必然要扎根于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脱节

在理论性问题的解决后,接着便要回答如何能够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的目的是立足于并且回归于社会现实之上的,其追求的根本诉求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育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使命、有能力的青年学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必然要立足于实践,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指引学生回归于实践当中。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的现状,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导致理论课效果的不佳状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来审视,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承受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的现实困境导致教师无法有大量精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以至于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无法深入到社会现实发展的问题中,例如当老师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时,老师们又可曾做过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呢?毛泽东同志曾讲到:“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他的历史吧!”调查就是深入实践,如果没有深入实践之中,何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呢?如何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明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生活,而是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的实践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只有扎根于现实实践之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推进理论的生活化与实践化。

(三)宣传性与现实性的背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是引领青年学子认识到当前国家发展的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性与阶段性,从而引导其理性分析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现状,让思想落到现实中。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面临着宣传性与现实性相背离的现实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避开现实问题不谈,害怕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从而导致课堂上所传输的内容总是浮于空中而无法落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清楚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它不是真空于阶级所存在的学科,它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声音与立场,因此不能回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阶级属性。但往往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质的规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宣传性的合理程度,引发宣传性高于現实性的现象,反而引起学生思想的困惑,继而导致学生否定这一学科的合理现实性。从教师主体的角度而言,宣传性与现实性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往往会过度灌输“宣传性”较高的内容,我们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作为理论前沿的阵地,它有着引领现实发展的科学指引的作用,它是时代先声的发源地,作为理论的前沿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声音时,教师主体不应该使用回避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精神,在现实的批判中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现象背后的根源,培育学生树立理性思维能力。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却是脱离于现实所存在的,过度回避现实问题的宣传性内容反而从另一个方面成为阻碍这个时代先进的声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也存在着宣传与现实的“分裂”,教师主体作为理论的传授者要求他必然坚信他所传授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却又表现出背离内容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主体所传授知识的质疑。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主体往往回避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浮于表面的宣传与理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现实性与宣传性之间的合理度。

(四)單板式与多样化的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的对象是在开放、多元、发展的社会中生长与发展的,其思维意识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与灵活性。传统单板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单板式与大学生群体思想与需求等多样化的冲突问题。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产生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更多关注于内容的多样性,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体系,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论课教师应该“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与视野,这对于教师主体而言是一个高要求,就实际情况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能把基础的理论讲明白,讲透彻已实属不易,加上多样化方式与内容的高要求,对于目前的教师群体而言,确实是高标准与高压力的表现,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的时代使命要求其必然要肩负重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立足于自身能力的发展,解决好教学任务中单板式与多样化的冲突。

二、教师主体符合“六个要求”的现实路径

(一)以强化理论修养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修养提出的高标准与高要求,思想理论课教师能否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最根本的是在于教师主体是否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否能用科学的真理去解决学生的困惑,能否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用真理结合实践,用真理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引领的双重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理论自主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要素,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干力量,应下大力气去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然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要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习,增强实践理论,将抽象的理论化与现实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的生活化。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实现跨学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的是社会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来看,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课程,它需要借助各个学科的知识去认识与分析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性学科知识的储备提出了高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课程与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秉持学无止境的精神去不断地提升与深化自身的理论修养。

(二)以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情怀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拥有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够激发一批又一批理论课教师坚守自己的职业,去传播先进理论,去引领青年学子的思想。如果没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定,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个学科所遭受的多重质疑与遭遇的困境之中,便会导致自己对这个学科无足轻重的认识。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支柱,我们要积极深化教师的理想与信仰,使其在乘风破浪中仍能保持方向。而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坚定表现就在于教师主体能够始终以时代发展为自己的使命,始终以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份情怀关乎他对于这项工作投入的程度。如果一名教师没有这份情怀,他很难坚持在困难中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他只会陷入到模式化的授课形式,不能给学生新的体验,不能赋予理论课堂新活力。因此,以培育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引导他们领会责任意识与时代使命,他们所承担的是培养新一代青年价值观的责任,是引领青年思想的责任,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以德立身提升人格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要在以德立身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有人格,才会有吸引力。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从社会交往的理论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而在师与生的关系构建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与人格素养,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对于承担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相统一”要求,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以德来立身,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信任自己。当前师德师风不良的现象不断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成为学界中良好形象的先行者,坚持以德立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做到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时常以自省的方式来反思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与形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一颗与学生同心同德的同理心,要将学生作为自己行动思考的对象,要有时刻引领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意识,才能更好的激励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秋天在哪里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美育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