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下大同”角度看习近平天下观

2020-08-10王俊颐

公关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俊颐

摘要: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天下观不仅仅是地理层面的所指,同时也包括儒家对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对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的描述,这一理想世界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在许多地方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天下大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

关键词:“天下大同” 天下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托。儒家传统以“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作为最高目标,以此形成的天下观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天下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天下大同”天下观的当代解读。

一、何谓天下观

“天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词汇是中华民族世界观的基石。早在商朝就形成了天下观的基本框架,即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经过先秦百家争鸣,“天下”这一概念与传统儒家文化进一步吸收融合形成了儒家天下观,其基本包含三个方面。

1.地理方面

地理方面上的天下指的就是整个中华大地,中国古人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只能粗浅地观察到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自然便认为中华大地就代表了整个世界。这一层面的天下观就是中国古人最朴素的世界观,他们朴素的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在“笼盖四野”的天穹下的大地就是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下。

2.人心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不仅包括土地,更指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理倾向。中国古人历来将民心看作统治天下的重要依据,即中国古人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时,中国的天下观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古人所认为的民心包括所有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理,而不是单纯的以人种来划分,更多的在于其文化认同程度。

3.政治方面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观实际上就是传统儒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总和,这一天下观带有极强的政治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古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设想,即建立一个仁爱有序的社会,实现“天下大同”。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色彩,强调“和”、“求同存异”。孔子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仁,便是于己安稳立足之时,亦帮他人安稳立足,于己进展通达之时,亦帮他人进展通达。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相同与差异,善于从自己的境遇去设想如何面对与他人的“和同”关系,再近一步立人与达人。

二、“天下大同”的天下观

“天下大同”作为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最高理想追求,其核心思想在于“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也是儒家“仁”的最终归宿,而这一追求分为三个层面。

1.“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歸。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正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而这种“大同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天下为公”,即将天下认为是人们所公有的,主张“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不谋而合,也表明了这一理想社会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2.“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

儒家传统的天下观在“大同”中又体现出不同,以求达到“和而不同”。孔子的“和同之道”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条件相同的大同,前提相溶的大同,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而不纠结于矛盾,进而达到矛盾的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态势。 中国传统的“和同之道”坚持“和为贵”的同时又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在“和”的基础上认可“不同”,这充满了中国哲学中朴素的辨证思想。其所追求的既是求同存异,同时又希望在“和”的基础上追求“不同”的统一,承认对立面的差异,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并不执着于解决矛盾。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在面对差异的情况下,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尊重对方的多样性,这种包容的精神才是“和而不同”的核心要义。

3.“协和万邦”的天下一体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强调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协和万邦”的理念源自《尚书·尧典》,是为了达到与各个国家之间能和睦相处,实现天下太平。儒家传统文化“由家及国而天下”的发展轨迹内在蕴含着一种对世界的济世情怀,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国强必霸”,而是追求和谐共处,“天下一家”。

三、习近平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儒家传统天下观,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现有的世界秩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天下观,提出了符合当今世界格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天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1.习近平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传统天下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继承发展的,其强调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这与共产党人的宗旨不谋而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首先体现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使命。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理所应当有着中国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独特的历史视野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内在和谐统一,推动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下观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继承了传统天下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鲜明的文化底色,让世界不同的文明都有着展示的空间,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兼容并蓄,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包容世界文明的博大胸怀。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的外交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牢牢抓住“天下”这一概念,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天下为己任”,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天下一家”的世界思想。

2.习近平对传统天下观的发展

中国传统天下观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封建制度的制约,尽管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对于维系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仍有着其时代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对传统天下观进行了发展,超越了传统天下观,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超越了传统天下观的“华夷之辩”,倡导完全平等的国家关系。在传统天下观对不同文明兼容并蓄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多元论,尊重世界文明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明中的优秀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天下观礼让、平等的价值基础上立足当今国际形势,应对当下国际问题,将着眼点放在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现代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之智”,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智慧在当今世界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的现代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之德”,“一带一路”既包含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传承,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互帮互助的外交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超越了传统西方的“零和博弈”,强调合作共赢,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小結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既结合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立足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彰显大国智慧,顺应时代潮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中国大国担当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98.

[2]王文锦.礼记译解 (上) [M].北京:中华书局, 2001,287.

[3]袁野.从“和同之道”看习近平“天下观”[J].现代交际,2018(10):210-211.

[4]王红英.传统文化与习近平“和合”外交思想[J].人民论坛,2016(02):172-17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