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8-10吴艳红

关键词:学时校企学校

吴艳红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系,辽宁阜新123000)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1].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开展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是一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时效性[2].

在华为“大学生ICT大赛2018全球总决赛”上,深圳一所职业院校的三名学生在由32个国家800多所高校四万多名大学生参与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校企深入合作的成果体现.众所周知,信息、通信和技术(简称“ICT”)是深圳的重要产业,而腾讯、华为、中兴这些大公司在深圳都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这便使得深圳的职业学院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同这些公司建立起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校企合作,学校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明确的抓手,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与企业的产业标准紧密对接,怎样为企业培养其需要的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如此,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从而切实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

2 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辽宁民族师专”)自201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就由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向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断转变,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前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见习与实习.但是,在不断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1)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设置比例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学时偏少,理论讲授过多,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匹配度较低,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眼高手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2)部分课程内容并不是企业所需.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足,即学校对企业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不是十分明确,从而导致目前所开设的部分计算机课程没有实际的用武之地,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不符.

(3)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全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效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局限于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所以教师只考虑自己要教什么,却很少考虑学生想学什么的问题.知识的传递以教师单向发出、学生被动接收的方式进行.

3 解决对策

3.1 增加实践学时比例

针对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不合理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要适时地调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原来的“2.5+0.5”(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顶岗实习为0.5年)修改为“2+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顶岗实习为1年)的培养模式.开设校内实训课程,如施工图设计实训、广告与包装设计实训等,将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由2∶1更改为1∶1.同时,考虑增加到企业的实习实训时长,由一周改为两周,提高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企业生产实际中的能力.减少的理论学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该模式是当下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线上线下互相补充、互为完善.线上学习中,教师要有效安排教学内容,设置任务点,合理设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零散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地进行线上学习,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零存整取”的学习方法,将知识“化整为零”,使学生的理论素养有所提高.

3.2 建设校本课程

企业所需是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依据.针对现有计算机专业个别课程内容并不是企业所需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校本课程.该课程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的就业评价作为课程开发的标准,着力于通过对未来岗位的职业分析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及开发重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将未来职业必需的、够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未来的需要,同时还应与职业技能的鉴定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现代企业对“T”型人才需求的同时,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获得市场就业准入[3].

3.3 创新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兴趣激励、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原则,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去探索未知,瞄准未来

技术发展,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方法.强化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知识融通能力,为未来技术的创新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营造创新无边界、思维无界限的人才培养思维[4].在教学中将知识讲授与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思维习惯的训练结合起来,如教学中以在图1的案例统计表中求平均分作为讲解的切入点,以图2的思路开展教学.当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后,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

3.4 采用双向的知识传递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的传递方式不再是单纯的由教师单向发出、学生被动接收,而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后,以这些诉求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尤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按照从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环环相扣而又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5].例如:在进行PPT演示文稿中“对比”部分的教学时,先给学生出示这样的主题讨论,如何让自己的PPT作品吸引眼球,制造焦点?如何通过演示文稿的展示,使企业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教师从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中总结出相关的要点,把这些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案例来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中将“对比”的妙用融合在案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非常深刻[6-7].这种双向传递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4 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变革和创新,用人单位对辽宁民族师专毕业生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薪资待遇相比其他同类院校毕业生有了一定提升,前往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有两名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由于勤奋好学、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在企业中承担起了核心的设计工作,且工作成绩斐然,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总之,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教学新方法、新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就会使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更有魅力,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学时校企学校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