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2020-08-09李志玲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以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主要从四个 方面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是用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诠释中国梦;二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述当代中 国和平崛起的故事;三是用“一带一路”的倡导激发世界各国共建共赢;四是用擘划引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彰显大国担当。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055-04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 一种可以提升综合国力的巨大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的问题,并就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 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 设”……如果富强是一个国家的外表的话,文化就是国 家的内涵。在世界语境中,文化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标识,也是其文明的根基,是任何伟大文明的源头活 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更 是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条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一直努力地打造文化软实力,并努力地用文化软实力争 取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 文化兴国,坚持用不断提高的文化软实力争取一个负责 任的大国应有的国际话语权,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崛起于世界发达民族之林。
一、用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诠释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新论断,形象、 生动、贴切地勾勒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国家 繁荣富强、个人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 的民族情、责任心和紧迫感。
习近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晶。
中国梦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蕴含着 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国的文化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创造 了有利条件,也是中国梦圆的文化依托。由于中国梦有 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也因此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对中 国梦的探讨、对中国文化的探讨,并由此获得启迪转而探 讨本国、本地区的梦想。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演
讲中就专门阐释过“美国梦”。 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实现中国梦需要有文化
背景。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要因素,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目标相适应。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覆盖了周边,影响了世界。中国 所以被称文明古国,是因为伟大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所公 认。近代中国的衰落,是因为闭关锁国和文化的落伍。 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然是在开放中实现中华文 化的复兴。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梦,不仅要靠经济的持续 发展实现经济复兴,更需要靠中国文化灵魂的支撑实现 文化复兴。文化复兴与中国梦一脉相承,复兴的文化为实 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导航和智力支持,同时对振 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 5000 年文明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基础上提出 来的,它的历史渊源深,现实意义大。对世界影响深远。 世界上一些大学者,只要是认真钻研了一些古代中国典 籍,就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汉内斯 · 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 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而当代的“中 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皆与文化自觉、文化 自信、文化自强紧密联系。
坦率地 讲,随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前 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文化则在世界上 尚未产生相匹配的效应。中国五千年历史留下了许多世 界知名的文化符号,遗憾的是,那些世界知名的文化符号 大都没有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世界所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文 化理念。Made In china 虽然已经遍及世界,但更多人只 知道中国制造价廉物美,而不知道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特别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认同感不强。应该说,许多国家许多人还没有真正
了解中国——特别是还没有完全了解中国文化。 但随着中国经济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崛
起,引起世界瞩目,也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模式有重要影 响的重大因子——文化的兴趣。现代西方人如同上个 世纪初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一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越 来越大的兴趣。他们读孔孟、学中国话、唱中国歌…… 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核,寻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同 点,寻找补救西方世界精神危机的良药。这也从另一方 面强化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2015 年 10 月 21 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 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表示,中国梦是 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 相通;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 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当前,尽管也有不少留学中国的外国人,普通话说 得特别溜,也能背一些古诗词,甚至来一些中国式幽默, 其实也只是触及到中国文化的皮毛。因此,要讲好中国 故事,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就要增强文 化自信——坚信中国文化是优秀文化,完全可以在世界 先进文化中占一席之地。当前,中国应该做也正在做的 事情,就是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 传播路径、进一步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并通过加大中外 文化的交流,让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当代国际的认同,让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在中外先进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具有强烈时 代感的文化软实力。并通過我们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梦, 让世界真正领会中国文化底蕴,真正读懂中国文化精 妙,为使中华文化赢得国际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述当下中国和平崛起 的故事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也是 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中国一心 一意谋发展,抓住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主题,创造了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 的发展道路,并从这条道路攀越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这个台阶。这条道路,被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辉煌成果。 这个辉煌成果证实了现代中国的执政党——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所作的《决定》中的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中,不仅向世界昭示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社会建设发展全 新模式,而由此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建设发 展的新鲜经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尊重市 场、依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 能,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 是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下,瞄准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着 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供 给侧实现新跃升,使社会各种力量致力于发展经济,进 一步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础。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脚 步声中,各民族兄弟满怀喜悦地讲述着实现“全面小康” 的新故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进步中,坚持以人为 本,把“依法治国”的旗帜举得更高,建国以来新中国 的法治建设实现了两大飞跃:第一是从法制到法治,第 二是从法治到全面法治。特别是法治工作进入到在党 的领导下,政府各个部门协同进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全面法治阶段,世界听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现代化社会 治理结构转变的新故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中,把生态文明纳 入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立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青山绿水,力求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海南,在 讲述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方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良好的 范本。在中国,海南是最早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 绿水青山”的口号,率先做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 把生态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制订了《海 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摒弃“唯 GDP 论英雄”政绩 观,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 GDP”体系。而在十八 大之后,更是竭尽全力,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范例,讲 述建设全省人民幸福家园、全国人民四季花园、中外游 客度假天堂的美丽故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中,坚持马克思主 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培育“四有”公民、倡导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 行地倡导、践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讲清楚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 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 信和价值观自信”,把传统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 建设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进,创造了许许多多值得向 世界讲述的故事。比如,我们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 减贫、改善民生;比如,带头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
用“一带一路”带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也是
讲好中国故事的带头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 志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反复强调要“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 事”……当代,中国开辟的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就是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向世界人民讲述的中国 实现和平崛起故事。或者说,中国和平崛起的故事,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出来的,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 景下讲述出来的和平崛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仅为 其他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范本,也为世 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进一步加强了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实证了社会 主义制度促进一个国家和平崛起的现实可行性。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会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响 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文化软实力, 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用“一带一路”的历史回忆激发世人友好回应 “丝绸之路”源起于中国,是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 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为海上 丝绸之路,西线为陆地丝绸之路。因为从这两条线路对 外输出的中国商品,主要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 等,故后来的地理学家将这两条商贸之路称之为“丝绸 之路”或“瓷器之路”。而因为这两条通商之路充满着
和平友好,也一直被中外视为“和平之路”。“丝绸之路”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 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次成功挖掘。
陆地丝绸之路开辟于两汉时期,它以洛阳、长安为 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最初只 是民间的贸易,张骞出使西域,使这条贸易通道成为基 本干道。从汉到唐朝中叶,它一直是东方与西方之间在 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后来,因战乱及 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明朝初期,建都南京,且造船 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逐步取代 陆路而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到了明朝,郑和率 大船队七下南洋,更使海上丝绸之路蔚成大观。
某种意义上讲,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得更早。早在公 元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起航线。秦始皇统一岭南 后曾派徐福东渡日本,可谓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端。 及至汉代的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 成形且有所发展。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 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开通了南越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
海路,并确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濒海出发点:其一 为徐闻,即今日之广东徐闻县;一为合浦,即今日之广西 合浦县。这条海路如丝带牵系了沿线的马来半岛、暹罗 湾、孟加拉湾,及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 斯里兰卡)等国。其时,位于南海之中的海南岛亦成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航海船队的补给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寻找着与世界友好和平发 展的契机与道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秉持 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率先倡导与 世界各国重建丝绸之路,并将历史上的两条丝绸之路并 称为“一带一路”。把一个历史的文化话题,变为推动 世界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 作的新课题,这个新课题理想成果,便是一个具有开放、
包容、均衡、普惠等国际精神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架构的 形成并良性运行。
“一带一路”唤醒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美好 的历史回忆,而重新开拓的丝绸之路,其规模、影响与作 用,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已不可同日而语。丝路延伸的 区域更加广阔,其辐射的范围更加遥远,其合作交流的 方式更加多样,其涉及的领域更加多元……用专家展望 的前景说,是“一带一路促一体”,“一带一路”将大大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成长。
由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 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 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在加速中国与世界经济文 化和平友好交流的基础上,为沿线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 展红利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国与沿线各 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因此,自习近 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导之后,迅速得到许多国家及 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2016 年 11 月,“一带一路”倡 议于首次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2017 年初,有 100 多个 国家及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态 度并付诸行动,30 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具有实质性 意义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实际中,“一带 一路”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和经济结构 升级,也正在深刻、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处于海上丝绸之路重 要节点——海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海南的特 殊位置,使其成为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除了海上丝 绸之路战略外,还有南海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际旅游岛这 两大国家战略。三大国家战略的迭加,不仅使海南吸引 世界的关注,而且因战略的实施,使得海南获得丰富的 发展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物质资源和经济资源,也
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挥海南自身所有的资源优势——包括 生态旅游资源、华侨文化资源等。特别是,海南作为中国 三大侨乡之一,拥有 300 多万华侨,且主要分布在南海周 边国家地区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使得海南与南海周边 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有极大的文化认同感,可以极快地 在海上丝路搭建起经贸之桥、文化之桥、旅游之桥、和平 之桥。
四、用擘划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彰显大国担当
国际话语权,说白了,就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 有发言的资格和实力,且表达的观点有着强大的国际影 响力。一般来说,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硬实力,一是软实力。硬实力是话语权的物质基础,是一 个国家在世界上说得起话的“硬通货”。有一句老话说 得好:弱国无外交。一般来说,硬实力来自一个国家的经 济、军事方面。历史上,富国强兵就意味着在经济与军事 方面提升国家的话语权。但是,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 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却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条 件。一个国家,如果只顾着自己国家的富强,而对国际上 的事务不管不顾,或者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的实力,对 其他国家地区的事务横加干涉,那样的话语权也是不足 道的,甚至会遭到国际舆论的抵制的。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提供了安定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中国以文化软实力 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今中国,虽然经 济与军事实力已经赋予了足够的国际话语权。但中国仍 然秉持和平友好的立场,以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 国际事务中去,既对落后国家实施无私的经济援助,也用 中国文化破解当今世界性难题。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 一系列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且因中国方案、中国主张 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而获得国际上普遍认同,从而 彰显一个对全球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例如,中国作为 2016 年 G20 峰会主办国,以峰会“三 驾马车”的身份参与 G20 政策协调,深度影响全球经济 治理。中国协调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重点引导 G20 在 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推进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 作用,创造了峰会历史上许多的“第一次”。即:第一次 把创新作为全球恢复增长的新动力;第一次把结构性改 革作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主方向;第一次把发展议题 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形成全球多 边投资规则框架;第一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第 一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从某种意义上 讲,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改革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主
张,皆以文化形态显示出来,并充分显示出中国文化软实 力的国际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 APEC 利马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 示:中国不会对外关闭大门,而只会更开放。并确保共享 发展成果,发出了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强音。这次会 议,批准了在中方引领推动下制订的亚太自贸区集体战 略研究报告,并通过《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正式确立 了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整合了可能的实现路径,以 及各领域行动计划。亚太自贸区建设方案的确立,从一 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号召力,体现了中国 在全球事务中逐渐增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把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时 代使命,这也是中国政府用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的根本目的。在当代,中国在全球重大事务中所表现的 积极态度,以及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所显示出来的大国担 当,把国际社会的目光更多地引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 各类国际重大事务与各类国际性论坛,世界各国特别关 注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特别期待中国就世界性难题提出 具有实践意义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当前,全球治理体 系变革已经进入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中国要在推进全球 治理体系变革中掌握主动权,应该在做好中国事情的基 础上,努力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故事,进 一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以文化软实力增强 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大 国关系,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发展而做出中国 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安江林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经济运行发展规律的 世界创举 [N]. 企业家日报 ,2017-04-14.
[2] 王树成 . 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使命 [N].
人民日報 ,2016-12-29.
[3] 陈立旭 .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理论体系初探 [J]. 党政研究 , 2014(5).
[4] 王军旗 , 王强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的历史地位 [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3). [5] 吕凤鼎 , 艾平等 . 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 [J]. 公共外交季
刊 ,2016(4).
作者简介:李志玲(1970—),女,湖南益阳人,中共海南 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 治文化、社会学。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