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思考
2020-08-09丛倩茹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高度,从探究世界本源的“本体思维”中认识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源头,从整体的、全面的、统筹的“全局思维”中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并在对 立统一“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点,在“变”中适应新变化,应对新问题,树 立新理念;在“不变”中坚定地把握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制度,对未来我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实施精准 定位。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源头;意义;重点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02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 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哲学用哲学, 并运用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大势,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因此运用哲学 思维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推進我国各 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于“本体思维”中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的源头
本体思维就是要探究世界本源的思维方式,换言之 就是思考最初的“源头”,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源 头”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深厚的理论逻辑、深远的历史 依据和深刻的现实基础。
(一)唯物史观是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 论逻辑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总 结始终围绕着需求方和供给方,为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转化要围绕着需求方和供给方?这是认识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转化亟须明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 出了答案。
马克思在 184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
描述了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马克思从现实的有生命的 个人出发,有生命就意味着人要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必 须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肉体组织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衣 食住行,就是生活,这是需求方。马克思又研究动物和人 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需求依靠本能,人要生活满足需求 就必须靠从事物质生产,这是供给方。物质生产有两个 维度,第一个维度,人和自然打交道,获取生活资料,这是 生产力;第二个维度,人和人打交道,在生产活动中人和 人建立关系,这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开始研究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创立了唯物史观。所以说马克思是在研究需求方和 供给方时创立的唯物史观。因此,人的需求、供给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要矛盾一 定是与人的需求和供给息息相关。
(二)时代背景是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 史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而转换。邓小 平说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 少,换句话说可以把整个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 两个阶段,分别是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 欠发展时期是从邓小平到胡锦涛大约有 30 年左右的时 间,主要解决的是穷国成为大国的问题。要解决人民基 本的温饱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所以在欠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主要限定在物质和文 化,物质就是衣食住行,碗里有肉,口袋有钱,肚子吃饱, 文化就是要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因为 在欠发展时期人的需要就是这样,那时候的社会发展水 平也就让人的需求仅此而已,但是在欠发展时期,就算是 这样的需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物质生产比较落后,供给 不了,在欠发展时期就是这样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所 以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从十八大开始,我国进入了发 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 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自然也要发生转化,所以重新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思考,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就是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站在我国要从大国成为强国这 个新的历史方位中提出来的。因此,不同时代发展、社会 发展状况是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因素,社会主 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正是对不同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情况 的高度总结。
(三)当今的中国国情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现实基础
1.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 首先,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 据,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6 亿美元,相当于 全世界 GDP 排名第 5 到第 10 位的总和,稳居世界第二 位;其次,我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 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 343 元,到 2018 年接近4 万元。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1978 年仅有 134 元,到 2018 年接近 1.5 万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其中之一是城镇和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 1.8 万元和 8000 元的标 准,而我国现在的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意味 着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其三,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从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18 年末的 1660 万人, 贫困发生率从 10.2% 下降到 1.7% ,脱贫攻坚战取得很 大成效。这么多数字和成果都说明我国从总体上看社会 生产不再落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虽 然原有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但已经不是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时代人民需求层次发生变化 第一,物质生活需求走向新台阶。物质生活需求从
原来简单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 求,从对数量要求上升到对质量要求,从对样式选择上升 到要品牌保障。比如 2018 年,我国消费者的高端鞋、包、时装、珠宝和手表等高端奢侈品品牌消费额达到 7700 亿 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每个家庭购买奢 侈品的平均支出为 8 万元左右,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原 来人们追求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现在人们追求的是生 活品质。
第二,精神文化需求发生显著转化。精神文化需求 从原来的单一性需求上升到多样性需求,从低层次需求 上升到高层次需求,比如人们现在已经不局限于国内旅 游,2018 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接近 1.5 亿人次,而且旅 游的方式还很多,自由行、定制旅游还有最新的医疗旅 游,这都说明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和高层次。
第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提出 要求。人们从对衣食住行简单的生活需求已经上升到全 面发展的需求。比如 2018 年两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 题,前三名分别是反腐败斗争、社会保障、教育改革,这说 明人民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衣食住行简单的需求了。比 如今天人们吃饭穿衣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吃的东西要绿 色安全无污染,穿的要美丽舒适材质好,这说明社会的发 展不能仅仅是以“量”取胜,更加重视“质”。从十八大 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也已经更新了,不再追求 GDP,而要体现“人民”两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 的改革发展关键要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在改革发 展中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首先,城乡发 展不平衡。无论是物质生活基本保障还是精神文化需求 供给,在数量、质量、种类和层次上,农村所拥有的都明显 落后于城市,更重要的是现行制度下造成的城乡二元结 构,使农村居民无法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其次,区域发 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显而易见 的,从省际之间的差距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 2018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西藏的大约 3.17 倍, 人均可支配消费性支出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西藏的大约 3.82 倍,这差距背后就可能是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最后, 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平衡。以前经济建设是以“以 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表现为物质生产第一、产量第一、 GDP 第一等。可以说,“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人们 追求温饱的时代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但很多地方只追求 物质生产,不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甚至牺牲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获得利益,造成了消费低、消耗高、 剩产能和环境劣的非科学发展,造成经济发展和自然生 态环境不平衡的状况。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首先,实体经 济发展不充分。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很大,但是名牌的产 品,尤其是王牌产品并不多,而且很多产品的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其次,创新能力发展不充分。我国经济总量 是世界第二,但是创新指数排名却是 17 位,因此习近平 总书记谈到我國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 上。再次,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我国存在贫富差距问 题,弱势群体在民生的基本需求上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 满足,另外在就业、教育、医疗,生活环境方面还需要补齐 很多短板。最后,市场化改革不充分。尽管改革到如今 已经 40 多年,但是市场机制并没有健全,经济体制中仍 有许多问题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上就是一些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势 必会影响我国人民对党对国家的信任,势必会成为制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势必影响全人类的生存发展。
因此,中国国情是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 础,而当代中国国情是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现实依据。
二、从“全局思维”中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的意义
全局思维的本义是整体的、全面的、统筹的思维方 式,如何可以整体地、全面地、统筹地看待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化,就要建立横纵坐标相交的数轴,数轴里的每 个点都能够清晰地指示出我国每一个发展方向,进而更 加充分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
第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 化的纵坐标。过去指的是从哪里来,现在指的是身在何 方,未来指的是将要去何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过 去五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 革意味着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国 情,那现在身在何方?我国进入新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方位,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都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要提档升级,体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就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 社会主要矛盾是对过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的高度地深刻地科学地总结。那未来将要去何处?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 要求,更是对未来我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中 央和省、市、县区要根据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废除过时政 策,做出战略决策,拿出顶层设计,有效全面发力。
五位一体是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横坐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领域 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建设上从高速增长上升到高 质量发展;政治建设上从政策上强调以民为本上升到制 度上体现以人民为主体;文化建设上从文化惠民上升到 文化立国;社会建设上从数量上升到质量,从独享上升到 共享;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从边缘地带走向核心位置,其
中一直贯穿着一个核心理念:以前我国要解决的有没有的 问题,而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均不均的问题。因此,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解决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 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展望未来,我国的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仅仅解决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可能实现我国的宏伟 目标。
三、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把握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转化的重点
事物的运动发展蕴含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 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如何 看待在“不变”中出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这是把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点。
第一,在现实基础中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 变”。尽管 2018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9960 美元,但是还没有达到全球人均水平,相当于美国人均 GDP 的六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 30 多年前 的水平。另外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不高,相当于美国的 7.4%。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0%。我国劳动者的收入 不高,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有限,这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 家的特征,也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因此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 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
第二,在理论逻辑中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而在现实中有很多 时候没有发生质变,但量变却一直在努力积累、前进,不 能将质的不变等同于量的不变,换言之不能因为量变没 有到达“度”,就不承认“量”一直在变化。实践中人们 总是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质性质没有 发生改变,那么社会主要矛盾就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 保持这个“质”没有发生改变的状况下,量也可能在积累、 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量积累的过程划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部分质变,同样的道理,在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可以划分为几个有实质性变化的 时期,在每个时期里社会主要矛盾同样会转化。
因此,变需要我们把握适应新变化,应对新问题,树 立新理念;不变需要我们把握基本路线没有变,基本方针 没有变,基本制度不能变。
参考文献:
[1] 吕世荣 .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式转化的哲学思考 [J].哲学研究 ,2007(2).
[2] 余源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J]. 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7(5).
[3] 呂普生 . 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 实践依据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8(4).
[4] 林密 .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N]. 内蒙 古日报 ,2017-11-13.
[5]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 [N]. 人民日报 ,2017-10-19.
作者简介:丛倩茹(1987—),女,满族,单位为中共本溪市 委党校,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