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正当头乃为“是”

2020-08-07赵吉惠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细柳酒家古汉语

赵吉惠

你知道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五的汉字是哪几个吗?它们是“的、一、是、了、我”。这五个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就拿我们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来说,“的”字一次也没有出现,“了”字出现过两次(“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一、是、我”出现过多次,不过远远比不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次数。现在咱们来聊一聊“是”字。

在篆体字中,“是”字的写法如下图所示(周朝《毛公鼎》):

看这个字形,太阳在上方,下面是一个有手有脚的人形。《说文解字注》里解释为:“是,直也。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表示一种肯定、确认、接受的状态和态度,引申出“正确”“认为正确”“赞成”等含义,再进一步引申就有了对人、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意思,逐步产生了我们现在常见的判断动词的用法。

先来读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吗?”其人俛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这个故事来自明代江盈科所写的《雪涛谐史》,行文用词类于口语,俏皮生动。里面有两个“是”字,其中“是我忘记下米”的用法就很接近现代文的用法了。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字表判断的例子也不少见: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不过,“是”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做判断动词,而是做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的意思。有研究者统计过,《论语》中“是”字出现过58次,有42次是作为指示代词;《孟子》中“是”字用了200多次,其中用作指示代词的有160多次。

“是”作为指示代词,这是古汉语中常常存在的“假借”用法。三国时期张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广雅》,里面说:“是,此也。”就是把“此”作为“是”的假借义。

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请注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和“是”乃两个词语,“于”是介词,“是”是指示代词“这”。教材中还有“于是”连用的,例如: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细柳》)

于是入朝見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个句子中的“于是”严格说起来仍然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还是要分开理解为“在”+“这时”,但从上下文来看带有一定的因果连接关系,与现代文中的“于是”较为接近。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用法(判断词和指示代词),“是”字还有其他一些意思和用法,我们可以从如今还在使用的成语里找到踪迹。“共商国是”,这里的“是”指重大的政策、法则;“唯命是从”“唯利是图”,这里的“是”变成了一个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还有这些成语——“莫衷一是”“惹是生非”“口是心非”“一无是处”“一身是胆”“如是我闻”,你能说出其中的“是”是什么意思吗?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细柳酒家古汉语
《清明》外一首
《聊斋志异》中的“虎妈”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Culinary Incursion
迷离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装钱的褡裢
造酒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