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阅读文化视角下经典阅读推广
2020-08-07朱芳辉
摘 要:在快速更迭的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同样需要文化的深耕与守望。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性的“系统读书工程”已由倡导阶段步入推广阶段,家庭阅读是这项“系统读书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重拾古代家庭阅读文化精髓、推动我国阅读文化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民经典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娱乐化特征,不利于“读书工程”的推进。因此,精心选择家庭阅读的经典书目、探索经典阅读的“可持续模式”和重拾传统的诵读方式,不失为家庭文化视野下经典阅读推广的创新策略,能够加快经典阅读推广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经典阅读;家庭阅读;阅读文化
一、家庭阅读文化与经典传承
中华民族素来有尊崇阅读的传统,古人认为,读书使人明理,故而阅读典籍是古人修身齐家的必然选择。《尚书大传》曾有“岁事已毕,余子皆入学”的记载。古人以“耕”“读”为重,并逐渐演变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古人的择业观“耕读为上,商贾次之,工技又次之”更是鲜明的体现。在古代,家庭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因此围绕着家庭阅读,古人构建起完整而独特的家庭阅读体系与秩序。通过对阅读书目的甄别与挑选来保证学习内容的高质量,学习者循序渐进、博览典籍,最终达到内则修身、外则致用的目的。虽然其阅读目的中不乏“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但其倡导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来达到崇德明理、修身养性、变换气骨、涵养人格的最终效果,对于当今家庭阅读文化的构建依然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与价值认同。
当下,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性的“系统读书工程”已由倡导阶段步入推广阶段,家庭阅读是这项“系统读书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正确引导国民阅读习惯、改善国民阅读体验、提升国民阅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古代家庭阅读文化中汲取优秀的阅读理念、方法来指导当今的家庭阅读,重拾传统阅读文化精髓,无疑是推动我国阅读文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1]。
二、现阶段经典阅读呈现的新特征
(一)碎片化阅读
“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迅速获取信息。微信、微博、手机阅读APP等新型阅读产品的兴起将人们的阅读时间切割成碎片,碎片化阅读似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阅读趋势。在纸质阅读时代,读者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入读屏时代,种类繁多的搜索引擎与电子阅读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海量散乱无序的信息挤占了人们有限的信息容量。人们已习惯于在各种媒介平台不停切换,进行毫无目的的跳跃式阅读。即使需要引用经典,搜索引擎也可以瞬间帮我们找到,无需阅读完整的经典作品。这种阅读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质量。当需要回归到深度阅读或要进行复杂性思考时,人们会感觉自身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都有所下降,甚至有些力不从心。
(二)娱乐化阅读
在“泛娱乐化”风潮盛行的今天,娱乐化阅读成为年轻读者的阅读风尚。青年读者大都对时下流行的以“玄幻”“言情”“穿越”为题材的网络小说青眼有加,而优秀文化经典却鲜少有人问津[2]。更有甚者,近年来文化界盛行一股“戏说”“恶搞”风,对优秀文化典籍或戏说重读、或颠覆恶搞,再加上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为经典“整容”的图书迅速为读者所接受。如此,书籍已不再承载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娱乐功能的极度膨胀。阅读变为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更可怕的是这种改编“玷污”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动摇了经典带给年轻人的信仰与信念。
三、家庭文化视野下经典阅读推广的多维策略
(一)精心选择并推荐家庭阅读的经典书目
信息更迭迅速的现代社会依然需要文化的守望与深耕。然而面对卷帙浩繁的古典典籍,读者该如何选择,孰先孰后?面对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读者又该作何取舍?经典是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累积而沉淀出最精华的部分,但在累积的漫长过程中,后人对典籍的注释、解说、评点以及典籍本身,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文本体系。图书馆作为构建家庭阅读文化的引路人与推动者,理应承担起指导家庭阅读的责任,帮助现代家庭建立自己的经典阅读书架,让古代家庭经典阅读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从专业的角度,精选普通读者阅读的经典书单与评释本,不失为重建家庭经典阅读文化很好的一种方式。评释本是对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方式之一,向读者推荐一个好的评释本就相当于为读者理解经典搭建好了成功的阶梯。
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阵地,自2014年起,深圳图书馆每年在世界读书日当天都会发布当年的《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入选典籍侧重于历久弥新之作,这些书目经过10年的累积可达到家庭经典书架的基本容量[3]。在“读书月”期间还会举办针对《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中相关书籍的专题讲座,通过名家的点评与讲解来加深公众对经典书目的理解,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到优秀典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另外,每年围绕着《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深圳图书馆还会举办相应的推荐书目版本展、优秀书评展、读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以《论语》为例,其注释本就有137种之多,清朝以及清以前注释本为12种。面对众多的注释本,普通读者的鉴别力有限,2013年,中华书局与光明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同一本书主题阅读活动之阅读《论语》”活动,向读者推荐了20种《论语》的经典版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二)契合经典内在特质,探索经典阅读的“可持续模式”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其流传的漫长过程中,一直有后人对原典本身做出阐释与点评。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不断生成的辅助文本(本文称之为次生文本)围绕着原典形成完整的经典体系。从接受学的视角看,经典是由原典本身及相关次生文本共同構成的文化整体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4]。也就是说,次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丰富而厚重,读者在接触经典体系时,不仅是与原典作者进行对话,而且是在和各个时代每个独特的心灵相互应和[5]。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原典产生的年代久远,加之古今语言环境不同、原典情境与现代生活脱节,读者与原典间往往存在“隔阂”。尤其是在良莠不齐的版本充斥于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广者更要精选出优质次生文本(注释本、翻译本、导读本和鉴赏本等)呈现给读者。这些文本引领读者跨越语言障碍,从白话角度与经典实现对接。读者通过阅读次生文本,对原典产生兴趣。图书馆应适时引入原典,向读者展示馆藏珍稀古籍,激发其阅读兴趣,促使其从移动客户端下载原典或借阅纸质文献阅读。当读者真正理解原典深刻的思想内涵后,推广者再引导其回归到次生文本中,观照次生文本中理论批评观点,阅读随之上升到研究的层面,而非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接受了。“次生——原典——次生”的可持续阅读模式,将二者完美对接,使读者能够真正走入经典的世界,进而提升精神力量与思想层次。
(三)重拾诵读方式,品鉴经典之美
2017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朗读者》节目。这档借助“朗读”这种传统方式再现经典读本的文学之美、意境之美与生命之美的节目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再次唤起了人们阅读经典的热情。朗读作为阅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方式,需要朗读者全身心地投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情感认同。朗读可以传递情感,弘扬精神。《朗读者》通过朗读的方式,触动了公众内心深入的情感,也唤醒了人们深层次的文化与精神需求[6]。情感是连结朗读者与经典的“纽带”。那些沉淀在经典作品中的独到见解、精彩人生与人文情怀,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得以完美呈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最深层的优秀价值观念也得以传播。朗读,推而广之为诵读。在经典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诵读这种古老而又新颖的阅读方式同样值得借鉴。深圳图书馆围绕着各种优秀经典作品,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演绎活动。“南书房”里收藏了很多适合诵读的大字本典籍。每到周末,由训练有素的文化志愿者负责领读,其他读者自愿跟随诵读。通过诵读这种方式,尤其是通过集体诵读方式或者家庭参与方式,人们既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又形成共同的文化体验,在反复吟咏中感悟文化、陶冶情操[7]。
四、结语
家庭阅读文化的重建與经典阅读的推广,加深了国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知,更加坚定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积极有效地传播经典文化,着力促成优秀典籍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对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读者的心灵,让民族精神在阅读中得以传承与弘扬,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图书馆人奋斗终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唐红.公共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5(9):108-110.
[2]潘凤.微时代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41-43.
[3]杨婵.对图书馆家庭阅读指导有关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7(10):33-34.
[4]詹福瑞.试论中国文学经典的累积性特征[J].文学遗产,2015(1):4-11.
[5]周庆华,王万象,董恕明.阅读文献经典[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139.
[6]刘湘平.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模式探究[J].山西档案,2018(5):107-109.
[7]张岩.从经典阅读到返本开新的文化建设——以深圳图书馆“南书房”经典阅读空间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1):61-66.
作者简介:朱芳辉,硕士,郑州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