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经典阅读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位置

2016-09-22汤学炎

考试周刊 2016年66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教育

汤学炎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勃兴和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原本作为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面向普通青年人的大众教育,这个转变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智力水准越来越低,同时导致技术化教育越来越代替知识型教育,人文理性和审美理性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越来越边缘化,缺乏指导的大学生阅读不可避免地迈向阅读的碎片化、实用化、生活化与浅层化,这对形成良好的人格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经典阅读 深度体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勃兴和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原本作为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面向普通青年人的大众教育,这个转变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智力水准越来越低,同时导致技术化教育越来越代替知识型教育,人文理性和审美理性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越来越边缘化及高校教师知识体系的浅层化,同时由于生活的平面化和快餐化,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也明显地表现为几个基本特征:

一、阅读形式电子化,关注内容的碎片化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智能手机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根据CNNIC《第37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的90%。更值得注意的是网民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小学及以下13.7%,初中37.4%,高中/中专/技校29.2%,大专8.4%,本科及以上11.2%。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以上者为20%弱。由当当网发布的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则表明,网民中92%的人阅读过电子书,85%阅读过纸质书,电子书首次超过纸质书,成为网民阅读的最主要通路。在内容上,与传统纸媒不同的是,今天的网络信息更加泥沙俱下,难觅珍珠。无论是手机还是网络新闻,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信息的泛滥与过度集中,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不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日复一日地再现信息过剩时代的贫乏阅读。更关键的是,人们阅读的目的,就像所谓“微博控”一样,只是想看点什么,阅读点什么,至于阅读的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益,能否有效地增进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则不在关注和考虑之列。常常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它至少能让我们了解知识,解答疑惑,增进智慧。但在今天,人们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休闲本身,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二、阅读对象的生活化、鸡汤化、励志化、厚黑化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各路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网络文章,其内容的呈现是指向生活化与实用化。根据当当网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的统计结果,2010年至2014年五年中,虽然投资理财、保健养生、风水占卜等实用类书书籍大幅减少,中国国民阅读兴趣和热点转移明显,考试类、心理类、文学艺术等书籍持续升温,但人们的阅读习惯仍然被热点牵引,更容易听信书籍腰封上所谓专家推荐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与判断能力。

而且,无论是网络,还是实体书店销售的书籍,在畅销书中含有大量心灵鸡汤文。有论者指出,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更是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但必须强调的是,心灵鸡汤是一种即食性文化快餐,往往内容陈词滥调,空乏与功利,从而麻木心灵,毒害心灵,常常沦为一种精神雾霾。

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的阅读重点,有相当的比重指向了励志化,从而把社会中的浮躁和肤浅带入大学生活。应当指出,励志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无论是“精忠报国”,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抑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都值得赞扬。但是,流行的励志书籍更多的是泡沫,对此,心理学博士采铜在《碎片化时代如何阅读》中作过一个精辟的概括,把畅销书分为美式畅销书、日式畅销书和中式畅销书。美式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就是本来一页纸能说清楚的道理,填充了很多案例后,硬生生撑起一本书。日式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个点出发,快速繁殖似的,生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比如做某某事的n种方法,但每一种讲得都不透彻。还有一种中式畅销书,不是讲道理的,也不是讲方法、讲概念,而是讲情怀,把你的心灵扰动起来,给了你一些慰藉,就成功了。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深度阅读来说,畅销书和心灵鸡汤文是休闲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同时是低营养的。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阅读中,还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即畅销书内容的厚黑化。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实体书店中,以传统文化中兵家思维为圭臬的所谓各路“商场三十六计”、“职场三十六计”或“官场三十六计”等书籍,与兵家其实没有关系,但与各种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和传统流氓主义文化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路,倒是如出一辙。虽然孙武有“兵者,诡道也”的说法,但战争毕竟是非常态,以特殊手段行特殊之事,但在日常生活,无论是工作、人际交往、经济,政治,却是生活的常态,每一种形态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尺度,过于强调兵家的计谋,对于良好人格的养成、经济生活中商业伦理的形成和良序社会的形塑都没有好处,反而会形成阻碍,更不利于社会道德的改善。

三、内容层次的浅薄化

基于前述原因,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很轻易地走向了浅薄化。在这里,一方面时代自身的原因,过于浮躁和功利。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修养是导致大学生浅层次阅读的诱因。如何走出过去肤浅和功利型的阅读,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社会精英,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文化层次和阅读能力比普通人稍胜一筹的知识人,大学生更应当反思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大学生即便不是所谓“天之骄子”,他们在融入社会生活后也应当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典范,尝试经由自身努力,逐渐影响并改变大众社会粗陋不堪的风习,而不是淹没在芸芸众生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至于因高等教育的规训带来的理性的狡计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就更加等而下之。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培养良好的公共理性,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是一个必要捷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在一次给大一新生的演讲中说过,小学教育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知其然),中学教育是告诉学生“为什么”(知其所以然),而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人类的文明和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才会有创造和创新”。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人类文明和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阅读上只有通过经典阅读、深度体验才能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阅读必须提上日程。无论是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还是作为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粮食,都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诚如钱理群先生所言,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阅读经典而代代相传。在阅读的内容上,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中曾精辟地指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从而,“学问变化气质”。无论是哪一类,都应当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而不是文化快餐式作品。尤为根本的是,在阅读态度上,我们需要具备“慢读”和“细读”的精神,认真咀嚼经典作品的每一细节,尼采对语文学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经典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在这里,我不耽冗长,引述如下:

“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语文学是词的金器制作术和金器鉴赏术,需要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地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语文学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学在今天比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匆忙、琐碎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新的和旧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以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指头放慢一点,眼睛放尖一点地阅读”。

参考文献:

[1]当当网.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R].新浪读书,2015-4-22.

[2]采铜.碎片时代如何做到深度阅读?[N].新华日报,2016-4-29.

[3]孙正聿.“有理”又会“讲理”,才是大学好老师[N].解放日报,2016-3-29.

[4]尼采.田立年,译.朝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语文教育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想象力都去哪了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