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2020-08-06黄雪晴陈昆鹏
黄雪晴 陈昆鹏
摘 要:在融媒体时代,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范式。教师学习有着动机的自主性、积累的持续性、运用的实践性、环境的群体性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的不匹配,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不合拍,专业学习与碎片学习的不均衡,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不同频,网络挑战与应对能力的不对等等现实问题,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要以政治统领筑魂,以组织引导奠基,以教学互动拓源,以集体交流聚力,以学研相促升级,以文化固本培元。
关键词:融媒体;教师;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114-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18
Abstract: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ng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is an alternative learning paradigm. Teachers learning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 autonomy of motivation, the persistence of accumulation, the practicality of application, the group of environment, while facing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political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e mismatch between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group learning,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fragmented learning,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teacher learn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network challenge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should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multiply channels by teaching interaction, integrated by collective communication, realizing mutual promotion through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with culture.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th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对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強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1]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呈现出多资源聚合、多媒体展示、多技术应用的鲜明特征,融媒体时代的学习正发生着深刻的革命。主动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是融媒体时代教师有组织学习的一种新范式,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一、问题的提出:几个相关的概念
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8.17亿,占比高达98.6%[2],网络成为第一信息源。在融媒体背景下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需对融媒体内涵、“学习强国”平台特征和学习共同体意蕴等概念进行梳理。
1.融媒体的时代内涵
“融媒体”的概念衍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的明确界定。“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可以简单定义为“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我国学界于2004年将美国的“媒介融合”概念引入国内进行探讨[3],为融媒体实践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支持。在知识信息大爆炸,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改变世界的新时代,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习的环境、内容、方式和效率都发生着不可限量、不可逆转的变化,融媒体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传播媒介,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兼容共同点、拓展互补性为基本特征,在人力、内容、宣传等多方面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
2.“学习强国”的鲜明特点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中宣部根据中央部署,基于互联网PC端和手机APP建设的信息化平台,一经上线就引发强烈反响。“学习强国”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中起着积极的学习推动作用,体现出多资源聚合、多媒体展示、多技术应用的特征,成为有效运用融媒体开展学习实践的成功典范。“学习强国”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在传播类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对党报党刊、广播影视、地方平台、网络课程等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进行整合,传递主流声音,塑造文化自信,发挥了媒体融合的最大效能。“学习强国”打造高品质学习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媒体融合环境中广泛运用,学习资源权威,打破时空界限,信息推送及时、准确、有效,实现了全时域、全地域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积分”“我要答题”“学习报表”等栏目设计,增强了群体学习的联通交互,实现了内容选择自主化、学习形式多样化、课程教学便捷化、效果评估实时化。
3.学习共同体的意蕴指向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联合起来共同交流学习的方式。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生活的方式有两种,即以情感导向为基础的“共同体生活”,以利益导向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他从两种生活方式中得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并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4]。所谓“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也被译为“学习社区”,是指学习者和助学者为了共同的学习目的、学习任务,以学习成员间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和发挥群体学习动力作用为手段,达成知识建构、意义协商的学习团体。在融媒体时代,“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MOOC等学习平台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学习共同体的实现载体,突破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的原始局限,更加强调人际的心理相容与沟通,打造精神共同体,为信息时代的知识创生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实现的可能:教师学习的典型特征
基于对教师学习典型特征的理性分析,在融媒体时代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着一些先天的优势和先决的条件。
1.学习动机的自主性
以学习提升能力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履行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前提。学习是教师个体一种内在的、主动的专业提升需求,成为一种工作必需和生活方式,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道德要求和职业操守。教师既是学习的先行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学习不受外部环境的强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学习积累的持续性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持证上岗的职业化、专业化队伍,普遍文化程度较高,经历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知识积累、能力储备;同时,通过职前培训、在职进修、个人自学、学术会议、团队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学习体现出不间断性、持续性的特点。
3.学习运用的实践性
当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其自身成长和实践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对知识体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深刻认知,在内容上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经验型技艺知识的融合,重在回归真实的教学环境,掌握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最实用的方法。融媒体时代,教师时刻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情境,自身的知识体系很难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不断学习反思、充实提高,体现出教学相长、学习寓于教学中的实践性特征。
4.学习环境的群体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体自觉和群体联动的结果,两者同步并进、交互作用,尤其是突出体现出群体性的特征。学校教学和管理以院系、年级、班级、小组等序列组编,教师群体在学习空间、生活环境、工作场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有着共同的目标、方向和发展愿望。教师间、师生间构成平等意义上的“合作”“共享”“互助”的联动关系,是具有群体性的合作交往团体。
三、面临的挑战:教师学习的现实挑战
在融媒体新时代,教师的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1.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的不匹配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否具备过硬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长期以来,重视业务学习、忽视政治学习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有种种认识上的误区:有“枯燥论”,认为政治学习枯燥乏味,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专业、研究教材、總结教法上;有“无关论”,认为政治学习是政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事,与己关系不大,角色定位不准确;有“无用论”,错误认为政治学习与教学效果、科研产出、晋升职称等关系不大,是一种“无用功”。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只有两个轮子同向发力,两个翅膀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以政治建设统领课程改革,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不合拍
个体需要依托组织的力量而成长,但单独个体在学习中易形成“自在”的状态,这种“自在”反映到组织学习中就是一种“自为”状态[5],容易自行其是、各自为政,脱离了共同学习的初衷。教师较之其他社会组织,工作时间有弹性,学习时间支配灵活,学习安排自主性强,个体学习自由度大,共同学习中易出现分散的自由散漫主义,围绕共同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效果较差。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后,有的为应付学校组织的排名要求,教师为确保完成学习任务,获得高的学习积分,将每天的学习变成快速的“刷分”,在一些网络、微信群中甚至还出现了“刷分攻略”,演变成一种畸形的共同学习模式。
3.专业学习与碎片学习的不均衡
教师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信息技术、科研素养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教学本领、教育能力等专业能力的锻造,伴随职业成长发展始终。但教师学习把“专”的特长与“杂”的特点结合还不够,在知识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浏览海量信息,各种同质化的学习信息、网络文章、报纸杂志等充斥其中,但真正内化于心却还不够,没有做到与专业学习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将专业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也还不足,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充实到课堂教学方面尚有欠缺,未能及时弥补原有课程知识、教学设计与网络时代新要求、学术研究新成果的“断层”,“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教研“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不同频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合作交流、互利共享的组织,教师间在学习共同体中传递知识、交换智慧,并在与同行、学生等的互动中更新、构建个人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是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师生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两大主要参与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教学实践的要求,对教师学习也具有启发意义。有的把教师“主导”变成教师“权威”,教师学习的成果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填鸭式”的“老师讲、学生听”仍占主流,教师把学习看成是个人的事,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固守传统的教学习惯,缺乏融媒体的时代气息,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把学生“主体”变成学生“上帝”,夸大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自由自主,由学生的好恶来安排学习内容,评估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滥用,“辅助”变“主场”,无端增大课堂容量,课堂教学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教学实践陷入“炫技主义”误区。
5.网络挑战与应对能力的不对等
互联网是师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自身学习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从学生视角来看,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平台和路径,教师的知识优势不再如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学生信息倒灌;同时,受网络社会多元思想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教师的角色权威受到了极大冲击[6]。从教师视角来看,在网络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教师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国内外学习交流等变得方便快捷,但随之而来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以及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之名,行“西化”“分化”之实等各种风险挑战也日益凸显。此外,近年来网络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论文依赖网络抄袭,成果依赖网络拼凑,鼠标一点一稿多投(多发)等学术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
四、实现的路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策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群体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专业知识、核心素养等为关键元素和核心构成,服务于知识、素养的聚合与增殖,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政治统领:为学习共同体筑魂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政治建设要摆在首位,让新时代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时处处事事把“两个维护”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7]。二是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融媒体时代虽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境遇,但教师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运用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持续学、深入学、跟进学,让新时代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三是做好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的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要在学习中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与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的要求深度融合推进,以创新的思维和宽阔的视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育人能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8]。
2.组织引导:为学习共同体奠基
一是构建责任链条。各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等基层组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党委要发挥好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党总支要做好学习任务的分解实施,党支部要抓好学习任务的组织执行,各负其责,过好“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形成纵向闭合责任体系。二是强化组织推动。结合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制订科学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加大专项学习经费投入支持力度,组织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理论大讲堂”、教师研修班等,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学习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深入了解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教师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健全学习的评估指标、细化内容和考核方式等,立体考查学习收获、过程表现和技能掌握,注重学习的效果和成果的转化,将学习纳入年终考核、评优评先、学习深造、职称晋升的重要内容,建立人性化、导向型的评价体系。
3.教学互动:为学习共同体拓源
一要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强化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重要资源,以融媒体为重要平台,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充分运用融媒体的交互性、动态性、多媒体性等功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议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手段等,鼓励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充分表达观点和理解,在师生互动学习中获得新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二要用好大数据。充分运用融媒体搜集、分析、整合教学资源,维护好教学中获得的自然数据,如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基础数据;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研究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研判、交流研讨,提高教学能力,积累丰富经验。三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如用好“微课”等整合教学视频,用好手机APP等交流、提问、讨论、互动,用好“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扩大课程覆盖面、影响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MOOC、个性化学习等引入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4.集体交流:为学习共同体聚力
一是建立个体学习“小领地”。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习兴奋点为半径,站稳脚跟,立足于这个“小领地”,不断深入学习挖掘,建构跨专业、跨领域、综合性的复合型知识体系,融入自己的学术涵养、精神气质、文化品质,实现自我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奠定个人深厚学养,增强学习成员归属感,提升不同个体间、个体与学习共同体组织间的关联度。二是搭建集体学习“小平台”。建立角色组织,制订协作任务,设计讨论问题,开展团队学习合作。可以搭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学习交流平台:线下以班组、院系等自发组建“兴趣组”“学习班”“读书角”等;线上充分利用QQ、VR 、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运用“朋辈交流”“师生互学”“口袋学习”等學习平台,及时推送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成果,将文本交互、即时交流、讨论区等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在线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情境,形成学习者的“圈子”[9]。三是拓宽学习交流“大视野”。用好以移动新媒体、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体平台,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学习交流,借鉴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成果,接受和适应人机融合、人机交流的未来发展趋势,探索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交流和跨地区、跨时区的学习交流等,实现人机协作和团队学习共赢。
5.学研相促:为学习共同体升级
一是加强运行机理研究。随着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的广泛开展,对其相关运行机理研究的诉求日益增强,要充分考量融媒体背景的客观影响,加强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各组建要素、运行规律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相关机制的研究,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创新和高效增殖。二是拓宽理论研究维度。突破教育学的视野,在描述性、问题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实证、策略研究,深化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维度,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切入[10],借助融媒体技术,不断拓展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提升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具有专业性、内聚性、协同性等特征,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主体,要在学习共同体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打造学术共同体,有效整合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团队合作,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共同体,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学说代表和整体影响力,为其他群体学习共同体构建提供范式和指引。
6.文化固本:为学习共同体培元
一是倡导合作文化。融媒体极大丰富了教师间的合作方式,拓宽了合作途径,为教师间内部合作、校际外部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深刻认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树立合作共赢的大局意识,学习共同体领导者、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二是倡导共享文化。共享是融媒体时代教师间互动交流的桥梁,也是知识、经验由此及彼的重要媒介,教师要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观念,克服将个体知识经验据为己有的想法,积极推动共享文化,将个体知识经验视为人类智慧的一部分[11],以共享推进学习资源的再利用,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再生产。三是倡导服务文化。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同时兼具服务社会的功能,要以学习共同体为纽带,将自身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建设服务型教师组织,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扩大社会服务辐射面,开展惠及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足广大民众对未来融合型数字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民众在宽松和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凝心聚力、强魄铸魂[1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5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9-02-28)[2009-10-12].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3] 杜羽.媒介融合 路在何方——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N].光明日报,2014-06-26(5).
[4] 张国芳.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J].学术月刊,2019(2):78-85.
[5] 陈晓端,龙宝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06-114.
[6] 杨元元.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迷失及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7):23-25.
[7] 黄雪晴.“拔节孕穗期”的意蕴、挑战与教师定位[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7):12-15.
[8] 李忆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9(1):79-82.
[9] 于莎,刘奉越.成人参与在线学习共同体意愿的内在影响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86-94.
[10] 刘奉越,符莘悦.国内成人学习共同体研究态势与发展趋向的共词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9(5):23-30.
[11]閆建璋,郑文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8):49-54.
[12]李艳丰.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9-127.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