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交互艺术传播中的信息功能与情感价值

2020-08-06晏锦

文存阅刊 2020年8期

晏锦

摘要:信息传播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具有相似性、连贯性、辅助性、即时性和真实性,是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无法替代的,因此成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其对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影响,并试图探求非语言符号在其中的信息功能和情感价值。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交互艺术;情感价值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非语言符号同语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信息传播和社会交际过程.据相关研究专家统计,信息的传播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1]。事实上,人类每天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非语言符号,它们来自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或反复的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领域,非语言符号一般是指除语言、文字以外可以通过感官感触到的手势体姿、表情动作、气味颜色、图像语调等概念的总称.例如,报纸媒体中图片的使用和报纸版面设计;电视媒体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以及灯光、景别、镜头位置;电台广播中的背景音乐、片头曲等.非语言符号具有相似性、连贯性、辅助性、即时性和真实性等特点[2],人们不管母语如何,都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的相似性获得跟客观事象的联想及非语言符号意义的译读理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面部表情,大多数人的基本情感(如恐惧、幸福、气愤、惊讶、悲伤)都对应一致的面部表情。同时非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多样化,打破了语言符号的单一能指形式,可以多维呈现更多信息,比如愤怒的人除了面部表情外,沁出的汗珠、嘶哑的声音、握紧的拳头都在协同配合,体现真正的意义。

二、交互艺术的特点

2017年,北京尤伦斯春季展“例外状态”上,年轻的艺术家陈陈陈创作了一部特定场地装置《不杀之恩》[3]。在一个老式水塔的各个面分别有一位即将掉下去的人,他们的身上绑着一条与对面的人相连的绳子,上面吊着的每个人的面部中景影像安放在地板上,中间是一个高台,艺术鉴赏者站在高台之上,俯视每一个求生者的眼神。这个场景通过技术构建、仿制符号(尤其是非语言符号),让鉴赏者在这些符号中寻找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产生意义关联,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感受.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和艺术形式,开始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双向传播,艺术家们纷纷试图用作品与观众发生对话.在新媒体交互艺术中,艺术家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品创造,更多的是运用技术创造一个与鉴赏者进行交互的场景,场景中可以包含很多元素,利用符号聚合达到艺术传播的目的,运用交互技术实现作品与人的情感交流, 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交互艺术所涵盖的范畴很广,包括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交互艺术、基于移动终端的APP交互艺术,和基于新媒介技术的交互展示设计,旨在借用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多通道交互等技术,通过摄像头、麦克风、触摸屏等采集观众(用户)的表情、眼动、语音、手势等动作,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交互结果实时反馈给观众(用户)[4],实现观众与艺术品的多感官交流.除此之外,新媒体交互艺术还具有沉浸性、虚拟性,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系统被科技互动手段所刺激达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得到多感官的审美体验。

三、非语言符号对交互艺术的影响与价值

艺术创作中,情感是最基本的存在.著名哲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呈现形式”[5]。绝大多数艺术作品需要准确的视觉表达来说服观众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作品的外型设计、形与空间的位置、作品色彩等等非语言符号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创作过程中,声音的运用,音量大小、节奏快慢、音色变化的调整都会成为交互艺术作品中影响观众情感联系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还将借助媒介的特征、科技的力量与观众发生互动,形成体感表达.对非语言符号的恰当运用可以使交互艺术的传播内容更加的具有可看性和思考性.同时更加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加深受众的印象,增强传播效果.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能够将要传播的内容和情感加以突出,完整展现生动性和真实性,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比起直接的文字语言,非语言符号在艺术中的应用,能够激发人们对外部的感知的进一步思索,获得对该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信息传播的效果。

总之,非语言符号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伴随始终; 它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尤其在新媒体互动时代,非语言符号的合理应用能够大大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提高艺术中的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李轶凡.浅议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世界,2014(8):132-133.

[2]刘海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社会传播中的特色和关系[J].上海工艺美术,2015,No.126(04):79-81.

[3]陈改花.浅析交互艺术设计中的开放性[J].美术大观,2018,000(004):110-111.

[4]祁震.现代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多感官体验[J].明日风尚,2018(5):12-12.

[5]莫綺玲.从传播方式的角度看新媒体交互艺术[J].视听,2018,139(11):133-134.

[6]胡卜文,杨亚菲.基于互联网+的VR交互设计对于艺术传播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