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8-06卢平杨锐

文存阅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退出机制培养教育

卢平?杨锐

摘要:作为党员的后备力量,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决定了党员发展的质量。目前在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指导下,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发展质量仍参差不齐。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工作不到位是上述现象的重要成因。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考察机制,打通能进能出通道,能从源头上净化党员队伍。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退出机制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优秀学生的代表,是发挥朋辈育人作用的骨干,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中的新生力量。无论是在模范作用发挥,还是对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党员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党员的后备力量,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中积极向上的群体,也是学生党员的唯一来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决定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准确把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分析原因并研究对策,对于净化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提升大学生党员层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标准不统一

为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校也根据党章和上述细则制定了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和发展工作程序等文件,为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对于规范入党程序、提升党员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和办法执行。

1.确定标准因人而异

根据党员发展程序,入党积极分子是通过支部委员会或者支部大会确立的,因此,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就决定了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一些教学院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学生支部书记变动频繁,能力素质差异较大,且各支部间也存在差异,入党积极分子确立的标准就很难统一。

2.确定标准因时而异

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和质量这对矛盾在一些教学院(如音乐学院)尤为突出。由于学生成绩不稳定,挂科率较高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人数较其他学院少,因此只有确定相对较多的入党积极分子,才能在发展党员时有人可选,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增加入党积极分子数量的同时,势必会降低其整体质量,又不利于保证党员质量。所以,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之前的情况,适当调整标准、比例和名额。

(二)培养教育考察过程不规范

1.入党积极分子自觉性不强

各教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安排了专门的入党知识培训,讲解入党知识,发放入党须知;学生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党支部在派人与申请人谈话时,也向其介绍了入党的标准、要求和流程;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时,也有专题介绍入党积极分子的权利和义务。但事实上,能够按照要求坚持每季度撰写一次思想汇报,并主动联系培养联系人向其汇报自己三个月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接受培养联系人的进一步教育和引导的,尤其是未能在党校结业时,还能继续按时撰写思想汇报的入党积极分子更是寥寥无几。

2.培养联系人作用发挥不明显

每位申请入党的人在被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时,支部会为其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其进行培养教育考察。但是由于各教学院正式学生党员人数较少且绝大多为毕业班学生,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众多,导致每位在校的正式党员要担任十几个甚至数十个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为方便发展党员,学院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较为固定和集中,导致每季度末扎堆談话、填写考察记录。一方面培养联系人无法兼顾,另一方面入党积极分子不主动,导致培养联系人无法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和近期表现,也无法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和对其进行正面引导。

3.培养教育考察不及时

中组部要求至少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一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考察周期缩短为三个月,即入党积极分子从被确立之日起,至少每三个月要撰写一篇思想汇报,培养联系人要与其谈话,对其近期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进行了解,向其介绍党的理论、宗旨等,对其入党动机进行进一步的端正,为其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登记簿》上填写培养考察结论。至此,这一阶段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方才结束。

但实际上,由于入党积极分子本人和培养联系人两方面的原因,培养教育考察并没有按时进行,或即使按时进行,也没有按要求进行。具体原因如除上述分析之外,还有入党比例的问题。以音乐学院为例,在校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人数比基本上维持在10:1左右,这意味着有九成的入党积极分子到毕业都无法入党。部分培养联系人因此认为按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考察,做了很多无用功,故等到要发展的时候,才补填之前的记录。

4.培养教育考察材料不严谨

由于担任培养联系人的是刚入党不久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党性不强,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他们审核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漏洞百出,为积极分子填写的考察记录也不符合规定。加之很多发展对象的材料是在被确立之后才补的,时间逻辑上的错误就更多了。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中央和学校出台了党员发展的相关文件,但这只是宏观的要求,对于学院具体工作的开展缺乏针对性。绝大多数教学院没有制定党员发展的相关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考核和退出机制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工作开展大多凭经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导致入党积极分子角色意识不强,先进性、自觉性体现不充分,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探索

(一)变学生担任培养联系人模式为专业教师加学工老师担任的模式

1.成立师生共建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党支部书记……一般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这是成立师生共建党支部的重要依据。按照普通入党程序成为正式党员至少需要2年半的时间,具有1年以上党龄则至少需要3年半的时间,即新生一进校就提交入党申请书到其具备一年党龄,最快也是在大四。而大四学生均在外实习、求职,如此时再让他们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事宜,显然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成立师生共建党支部,由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符合党支部书记具有1年以上党龄的规定。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因日常工作需要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作为支部书记能够抓好支部建设,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辅导员在学生中间有较高威信,号召力和凝聚力较强,比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能更好地服众,党内纪律能更好地执行,组织活动能更好开展。另外,辅导员相对稳定,可有效解决学生因毕业而支部必须换届的问题。

2.指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联系人

目前学院学生党员人数较少,正式党员全部分布在大三大四,如让他们担任培养联系人,则最多能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半年时间就面临离校实习,支部必须重新指定。培养联系人频繁更换,难以持续跟进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教育,培养联系人不熟悉、不了解入党积极分子,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表现情况,在为支部推荐培养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发展对象时,只能凭借近期印象或者第一印象,难免存在偏差,无法保证发展对象的质量。

各院系均有担任主要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师生接触相对较频繁,可以指定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课教师为其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另外一名培养联系人则由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除专业课教室外,还可以请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或者其他处科级干部中的正式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相对固定,能在平时的接触中对入党积极分子有更多了解,施加更多影响。

3.定期对培养联系人进行业务培训

培养联系人的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工作能力、个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教学院应该在党总支层面,经常召集党员教师开展集中学习,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对担任了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的党员教师,要经常性地强调工作纪律和要求,提醒他们按期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培养教育考察,并及时填写培养考察记录。

(二)健全入党积极分子管理机制

1.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考察面较为狭窄。应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即是否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是否有端正的入党动机等;学习成绩,即是否有不合格课程,排名是否进入专业前50%,获得奖学金情况;学生工作,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工作是否尽心尽责,是否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遵纪守规,即是否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是否遵守社会公德。

对于以上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坚持民主、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则,由自评、党内外同学互评、培养联系人评价组成,并进行量化评分,对评价不合格的终止其入党积极分子身份,对评价分数较低的,支部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2.实行退出机制

党员发展应该严把入口,强化过程,畅通出口。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退出机制,除了能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素质,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外,还能有效解决学院长期存在的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人数比例高居不下,培养联系人任务繁重的问题。将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排除在队伍之外,既起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对其他的入党积极分子也形成震慑和警醒。

退出机制应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对于在思想政治、学习成绩、服务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有不良表现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应及时开会讨论终止其身份,并将决定告知本人。对于被终止了身份的入党积极分子,如后续表现良好,也可重新确立为积极分子,继续培养考察。

参考文献:

[1]李平,郑峰.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

[2]张阳,马行天.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质量探究[J].淮南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2019(4).

[3]王秋丽,张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探索——以动物医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

胡泉雨,卢仕宏,韦庆文,陈永生. 三大教育模块下“巧活动融党建”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西枫林学院为例[J] 文教资料,2018,5.

作者简介:

卢平(1984年—),女,汉族,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杨锐(1986年—),男,汉族,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机关党委,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退出机制培养教育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探究
教育微论坛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法律制度完善
云南省贫困县退出机制构建浅析
应建立国际组织“退出机制”(讨论)
浅谈借助文学教育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的思路
要多做些培养教育工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