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民间喇叭现状考察与发展情况初探

2020-08-06张艺琼朱慧子

艺术评鉴 2020年13期
关键词:喇叭市场传承

张艺琼 朱慧子

摘要:“喇叭”作为安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在安徽非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重点分析安徽以北地区的民间喇叭艺术现状和市场发展。笔者从皖北喇叭的流派划分、传统曲目收集、唢呐班的编制传承这三个角度去深入探究皖北民间喇叭的现状,再从现今市场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皖北民间喇叭的发展去向。

关键词:喇叭   传承   发展   市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23-03

一、什么是“喇叭”

一说“喇叭”现代人往往会联想到街边买卖吆喝,帮助扩大音响的声音媒介,但实际上“喇叭”是分为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管类乐器;另一种便是现代的电声元件,也叫扬声器。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当然是前者,作为管乐器,“喇叭”又称为“唢呐”。历史记载,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再从新疆传入内地。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喇叭发音嘹亮,动人心魄。过去多用于民间的歌会、鼓乐班或作为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在无数喇叭艺人的不断挖掘积累中,渐渐丰富了喇叭的吹奏技巧,扩大了表演张力,使其成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安徽是我国民间喇叭盛行的重要地区,比如安徽砀山县就是闻名国内的喇叭之乡。乐手如张连生等,他们不仅活跃在砀山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艺术舞台上也都有他们的身影;又比如安徽省灵璧县申报的传统音乐“灵璧菠林喇叭”,也于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9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二、皖北民间喇叭的现状考察

(一)皖北民间喇叭的流派划分

1.以长江为界,将安徽分为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在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语言及音乐类型等方面,南北方有较大不同。长江以南属山区地带,佛、道教文化胜地九华山,八公山聚集在此,使得宗教音乐兴盛。因此喇叭艺术在皖南地区主要使用于宗教音乐。在皖北地区,皖北民间喇叭音乐中的音乐素材大多来自这些在当地盛行的坠子戏、梆子戏等较晚产生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广泛运用于民间的风俗活动,如婚丧嫁娶等。因此安徽民间喇叭艺术在皖北地区由于市场需求而十分兴盛,安徽喇叭艺术流派也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地区。

2.安徽省长江以北为皖北地区,皖北又以淮河为界分为淮河以北——皖西北和皖东北,以及淮河以南,这三个地区相继发展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民间喇叭流派,在这三个流派集中发展的地区,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曲目以及每个流派独特的演奏技巧。

首先来看淮河以北的两个流派:皖西北和皖东北。其中皖西北部的代表性人物是隋兰魁,隋兰魁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基本上遍布在安徽多个市、县地区。在当时,很多当地的民间艺人围坐一起集思广益、广纳谏言,探讨喇叭艺术的吹奏技巧和音色表现。隋兰魁先生通过这种艺术交流,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赏与肯定。他的演奏风格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同时又不乏风趣幽默、活泼。他常在演奏乐曲时即兴创作,使樂曲的情绪更加灵动、多变。

皖东北地区则是以张连生为代表,形成了以张连生先生为核心代表人物的皖东北流派,主要流行于砀山县、萧县、淮北市、宿州市等城市。东北流派的吹奏,从整体演奏特色上逐渐形成一种潇洒不羁、自由生动、流畅自然之感。音色绵润、柔美;尤其擅长旋律的即兴吹奏。在去当地考察时,那里的民间艺人说起先生张连生,十分崇拜的说,“他一辈子都是吹大喇叭,没见过他吹过小喇叭”。

第三个流派则是淮河以南,以刘凤鸣为代表,位于安徽的东部,包括蚌埠地区、滁州地区、定远县、凤阳县一带。刘凤鸣先生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喇叭艺术家,不仅有过硬的吹奏技巧,更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刘凤鸣先生的演奏忽而豪迈,忽而细腻,音色优美,处理精致,旋律完整性突出,丰富的舞台经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也使得其对喇叭技艺的操控游刃有余。

皖北地区这三个流派,他们互相影响又各有特色,为我国民间喇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增添了色彩。

(二)皖北民间唢呐的传统器乐曲目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民间喇叭艺术几乎没有独奏性曲目和创作性曲目。众所周知,一件乐器的曲目量和技巧性直接影响它的市场生存和艺术价值。为了使喇叭的曲目丰富,喇叭艺人们做了很多工作。为了使喇叭音乐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要把传统的东西整理出来,然后才能加以改编创造,这样既不失传统,又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目前,笔者参阅《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以及其他文献考据,统计到皖北地区亳州、涡阳、阜阳一带以喇叭为主奏的统器乐曲共计31首。并将这一带现存的主要传统器乐曲目绘制成表格如下,供大家参考:

(三)皖北民间喇叭班的编制与传承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皖北民间喇叭在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便渐渐地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规模但较小的艺术团体,既是喇叭艺人们技艺展示和传承的平台,又是旧社会喇叭艺人赖以为生勉强糊口的寄身之处。喇叭班的编制少则3-5人,多则8-12人。比如电影《百鸟朝凤》中就有适应各种类型演出的人数编制。电影中根据需求人的不同要求,所出的喇叭人数也不一样。像剧中大门大户家中就需要人数较多的喇叭班来进行演出,这样才符合他们所需要的“排面儿”。对于一些家中条件一般的,则是3-5人的小班底,也算是过了一种“仪式感”。在电影的片尾,喇叭班日渐萧条,但是近年来,民间喇叭因受电声乐器和流行乐的影响及介入,开始改革创新,编入了流行音乐元素,在皖北地区,有的喇叭班扩大为20余人的队伍,演出收入也比传统类型高出许多。

皖北民间喇叭班的传承方式有着与其他艺术行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由于喇叭的音色嘹亮、明朗,所以当时的皖北地区吹打班都是以唢呐领奏为主,后来也就渐渐称为“喇叭班”。当时“喇叭班”这种民间班社大部分属于商业性质。他们的师承关系早期具有家传性、族群性,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逐渐开放,不再拘泥于“传内不传外”或“传男不传女”,从“传承”转向“散播”,使得传承脉络更加的宽泛和包容。喇叭班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繁荣景像。

过去的喇叭班都是由某个姓氏的班主带头讨生活,有些绝技只传内不传外,只能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通过这种渠道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渐渐的一些喇叭艺术名气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后来就出现了喇叭名人办班教学的模式。在皖北地区,喇叭的传承则要开阔很多。他们广收学生,为农村城乡、集镇培养了大量的民间喇叭艺术人才。

总之,没有喇叭班,民间喇叭艺人不仅无法生存,社会职能也不能得到体现,那么乡村的各种礼仪活动就缺少了气氛,民间喇叭艺术的发展也会因此受阻从而枯槁凋零。所以喇叭班的产生使得喇叭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三、皖北民间喇叭的发展与思考

(一)皖北民间喇叭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前,喇叭艺人社会地位低。在旧社会,民间有句俗语:“王八戏子吹鼓手,剌头修脚下九流”,这句话出自任光椿《戊戌喋血记》,反应了旧社会人们对服务业、戏曲艺人们所持的偏见。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喇叭艺人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从事乐曲的改编和创作工作。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全力扶持。随着我省的不断发展,民间喇叭艺术也开始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上一章笔者曾提到的隋兰魁先生,先生是使得安徽民间喇叭艺术走向全国的重要人物。隋兰魁先生早年追随父辈学习,在学有所成后,他开始不遗余力的教授学生,后来他的学生有的成为专业艺术院校教师,有的成为国内著名的演奏家,还有的大多数留在当地,成了农村的民间喇叭班名手。隋兰魁先生的学生活跃在豫、鲁、皖、苏、京等地。

目前在皖北一些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仍然有一大部分的民间喇叭艺人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很多民间喇叭艺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而造成了他們对喇叭演奏理论的缺乏,觉得只要吹得好就行了。有些曲目因为喇叭艺人的目不识丁,使得一些地方民间乐曲出现曲名错传的现象。比如把《柳青娘》误叫作《柳生芽》,《凡字调》变成了《凡四调》。由此可见,民间喇叭艺人的技艺再高,如果没有理论基础,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走出去”“走得远”“走得稳“。

(二)皖北民间喇叭的发展思考

笔者根据新闻资料和实地考察,皖北民间喇叭近些年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上文中,笔者提到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影响了其发展力,这是“忧”;“喜”的是近年来一部分民间喇叭艺人不断精进,发展出“科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优秀艺术文化,不仅让皖北民间喇叭走出安徽,也迈向了世界舞台。走出安徽,我们有隋景山先生;迈向世界舞台,我们有菠林喇叭。下文将从这两个优秀成功案例,探索皖北民间喇叭的发展思考。

走出安徽。隋景山,作为我国民族管乐界首位唢呐硕士,隋先生结合实践与理论的深入研究,从技术层面与礼俗层面了解安徽民间喇叭艺术的历史、流派,编写著作《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将安徽省民间喇叭艺术收集归纳记录,促进安徽喇叭艺术的发展,也使民间喇叭艺术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除此之外,他曾数次发表喇叭艺术的文章,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民间喇叭的当下发展提供了较大启发。隋景山先生在艺术道路上一直严于律己,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为了让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及演奏技能世代相传,他曾数度北上南下,遍访名家,不断地与民间艺人及音乐界前辈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所学及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不管是唢呐艺术的学术研究、舞台表演还是喇叭艺术教育,隋景山先生都为中国民间喇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迈向世界舞台。2010 年,灵璧县周家班菠林喇叭入选安徽省第三批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名录,2014 年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随后,周家班在全国声名鹊起。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七代。据统计,目前,周家班的直系乐手有100多人,外姓学徒已近千人,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横跨苏鲁豫皖,享誉民间海外。2017年,周家班受北京大学邀请举办了“摄心魂惊天地”独奏音乐会,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同年七月受德国“鲁多尔斯塔特”音乐节、瑞典马尔默-夏日音乐节等官方邀请,在欧洲一共参演了十多场,大英博物馆对周家班的演出进行了跟踪和采录,并永久珍藏。这次欧洲巡演让世界认识了喇叭的艺术魅力和浓浓的中国民族音乐氛围。这也为我们优秀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皖北民间喇叭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探索。

从上述案例思考得出,皖北民间喇叭在求发展的现状下,必须要务实两项内容:学术研究的积累和社会活动的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走得远、走的稳”。

参考文献:

[1]张黎黎,顾大海.安徽非遗传承路径的个案分析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9,(07).

[2]陈福伟.皖西北唢呐的吹奏特征[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

[3]高长春.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4]隋景山.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喇叭市场传承
喇叭盗窃案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喇叭盗窃案
你挚爱的喇叭Clothing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