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静如海》中巴赫十二平均律艺术特征解读

2020-08-06李润

今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平衡艺术特征

李润

摘 要:音乐和电影都是能够立体展示故事和人物真实状态的媒介,其同时具备生动、精准、直观的特点,巴赫十二平均律是对时代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的一种包容和概览,而《沉静如海》中的两个国家的矛盾与两位主角的感情在十二平均律中功能调性和线性对位潜在的对立原则中逐渐的融合、平衡,让整部影片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沉静如海》;巴赫十二平均律;平衡;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110-03

一、樂与影之关系

音乐往往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影片中的音乐能够帮助其传递出更深刻的意义、更深入人心的感触,让故事情节愈加丰满且富有张力,观影者会被音乐的气场所牵动,紧张、感慨、震撼、悲伤等情绪均会在故事情节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下爆发出来,电影音乐与影片的题材、剧情、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凸显电影的艺术效果。

法国电影《沉静如海》改编自作家Vercors创作于1941年的同名小说。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军占领,作家在如此的战争年代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场面,却选用了温暖的笔触,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描述了法国祖孙二人和一个借住在他们家中的德国军官之间温情脉脉的故事。1949年由Jean-Pierre Melville拍摄同名黑白电影,2004年由Pierre Boutron重拍此片。影片中运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BWV846、BWV847两首前奏曲作为贯穿情节的重要音乐元素,与影片的交融恰到好处,主题鲜明又不失平衡感。

二、乐与影之平衡

(一)人物与音乐之平衡

1940年,少女妮安娜和爷爷住在法国海滨小城一幢温馨朴实的大房子里,她以教琴为生,影片的开篇即是由妮安娜教学巴赫“风笛舞曲”的场景开始,学生稚嫩的演奏昭示了巴赫作品在本片中的重要性。祖孙俩相依为命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他们的房子被国家征用。一名叫维尔纳的德国军官即将入住,祖孙二人无法改变,只能通过撤掉母亲房中的鲜花来表示对德国军人的反感和愤怒。夜晚,妮安娜开始了巴赫BWV846前奏曲的演奏,此曲选自巴赫创作于1722年的十二平均律第一卷,当时的巴赫刚与安娜·马格达莲娜开始了第二段婚姻,新婚的喜悦让巴赫充满着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该首前奏曲的和声变化与连接持续的发展,充分表达了情绪的递进。后来,19 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以此为基础,为该曲配上了一个庄重而又深邃的旋律,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伴奏,情绪上安静,情感上虔诚,呈现了高雅、圣洁的氛围,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和八度音的大跳,为其创造出感情的波澜。如此亲切、神圣的旋律让祖孙的情绪平复下来,可短暂平静瞬间被维尔纳上尉的到来打破,琴声从维尔纳进入客厅后消失,气氛凝重起来,祖孙二人极度反感跟一个侵犯自己祖国的敌人交流,弱小的他们只能用沉默作为武器,表达自己对敌人的反抗。

维尔纳上尉本性善良,借住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是一个因家族传统而被迫入伍的作曲家,热爱法国文化,就象妮安娜热爱德国音乐一样,他们本该有很多共同话题,本该心灵契合,可是生在战争年代的他们唯有互相的敌对仿佛才是对祖国的忠诚。从第一天开始,维尔纳便每天自言自语,“你好”“这是座有灵魂的房子”“我会在营养房用餐,你们不用管我”,日常的对话换来的唯有大海般的沉静。

祖孙二人用对维尔纳的无视表达了对德国侵略者的反抗。但维尔纳没有介怀,每日仍然友好的问候,一次次的礼貌试探表达出维尔纳的绅士品格和修养,妮安娜逐渐让步,眼神从最初的仇恨到默默找寻,妮安娜极力控制着两人的界限,绝不逾越,虽然心中的天平已经歪斜。

“晚上好”“今天很冷”,维尔纳每天都在对着妮安娜自言自语,“我一直都很喜欢法兰西”“我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我非常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言语中,维尔纳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感与无奈,他跟她都是一样的,一样失去了亲人,一样热爱着祖国,一席话让妮安娜的内心再一次动摇。很难说,这是否是爱的起点,因为他们并没有任何交流,可大海虽然沉默,在深处却也是暗涌不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的房间很冷,如果你们不是很介意,可以让我取暖么?”“很暖和,此时此刻,我都以为回到了家,我家肯定也有温暖的炉火”,一个普通的夜晚,维尔纳上尉换上便装来到客厅,在二人的默许下,一同烤火,他的独白中一直强调着德国与法国人民的伟大,法国有巴尔扎克、布德奈尔、科尔内伊、莫里埃等著名作家;德国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著名音乐家,甚至当维尔纳提到巴赫后,重复了两遍他的名字,看得出来,他最爱巴赫的音乐,妮安娜也是,从她的教学、演奏中,都能看出她对巴赫音乐的热爱。巴赫是德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本部影片中有着微妙的矛盾作用,法国与德国的敌对关系,被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所中和,主题声部间的互相交融、摩擦,昭示着两个国家之间的爱与恨,音乐无国界,可是在敏感的战争年代,连音乐都受到了牵连。两个国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在维尔纳心中,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排斥敌国的文化。“我们有些人入伍,完全是自愿的,也有些人是因为家族传统,我们没有选择”,该段独白表明了维尔纳被迫加入战争的无奈,对命运的无奈。他始终在独白,没有任何回应,却已经在如海深的少女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她开始每日期待他的归来。

“今晚的风很大,海浪也很大”“这里很美”“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维尔纳此时的表达,暗指了妮安娜大海般的沉默,他仿佛读懂了她沉默背后的欣赏,“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维尔纳的善意让妮安娜的眼神开始温暖起来。

(二)爱情与音乐之平衡

圣诞节那天,妮安娜穿上了母亲的旧黑裙,非常美丽,她像往常一样坐在火堆前,假意取暖,其实是在等待维尔纳的到来,下楼的维尔纳企图用圣诞祝福打破沉默,可妮安娜不能有任何回应,仿佛回应便是一种背叛,维尔纳默默的打开琴盖,坐在钢琴旁弹奏巴赫BWV846前奏曲,这便是送给妮安娜最好的圣诞礼物,这首前奏曲作曲手法极其简练,其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般地流淌着,清澈的旋律线条娓娓道来,直击人心。两人始终背对着对方,此时,音乐便是二人最好的情感枢纽,雖无言,却已然在心里泛起了涟漪,音乐戛然而止,电影镜头里特写出维尔纳在空中停留的手,迟疑着,却始终没有触碰她的勇气,原来,他也爱她,但两人的感情被两个国家的矛盾生生压制下去,浓浓的爱意最终只化为一句“圣诞快乐”。

维尔纳离开后,妮安娜哭泣着来到他的房间,偷偷翻看从德国寄来的信件,在留有他气息的床上,找到属于他的温度,把脸深深地埋在枕头里任泪水长流,直到倦意袭来,沉沉睡去。这一幕,让观者明白了妮安娜深深的爱着维尔纳,即使她始终是拒绝的姿态。

(三)情节与音乐之平衡

战争是惨烈的,影片中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所抓,为了报复德国军人,法国地下组织在车下悄悄安装了炸弹,只要汽车发动,炸弹即会引燃。妮安娜于前夜发现了地下党的作为,但始终没有勇气向维尔纳开口。第二日,维尔纳即将坐上危险的汽车,生死关头,妮安娜冲到钢琴旁,用尽全身的气力开始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前奏曲,顿时,维尔纳被琴声所吸引,他停下了脚步,返回到钢琴旁,该首前奏曲建立在C小调之上,这是巴赫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调向科瑞利安三重奏鸣曲的扩展,包括无穷动,其动机持续一贯的连续性与完全新颖的和前瞻性的高潮设计[1],从声部层次来看,该曲有二声部六个层次,处于强拍和次强拍的是其主要的隐伏旋律,处于小节第二、四拍上的音,构成了辅助的隐伏旋律,全曲和声简洁,由主音-属音-主音作为主要框架贯穿起来,演奏速度变化丰富,从Allegro到Presto,再从Adagio到Allegro,如此频繁的速度变化与此时电影中的紧张情节交相辉映,让电影气氛急剧膨胀,将故事推向高潮。

妮安娜眼神坚定的用力弹着,维尔纳听的出神,瞬时,窗外传来爆炸声,维尔纳如梦初醒跑出门外,少女流下热泪。她用琴声成全了祖国也保全了他,前奏曲中的急板、慢板、快板频繁的变化出现,表现出女主角内心的涌动和凌乱,“别过去,有炸药”,不可吐露的危险信息,通过巴赫作品传递出来,其中的速度变化,双声部音色、音量的层次变化,均表达出个人之爱与祖国之爱的矛盾情感交织。隔着爆炸后的熊熊大火,他们接受了两人永远无法在一起的现实,在战争面前,他们的悲喜、爱恨都是那么的渺小,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是爱情挽救了生命。

战争还在继续,维尔纳收到急电,需要远赴俄国前线,这无疑是永诀的信号。一直沉默,却将一切了然于心的老人终于开口,“请进来,先生”,长期以来维尔纳的独白终于得到了回应,隔阂仿佛化开,他说:“祝你们晚安。”妮安娜早已热泪盈眶,她追出门去,浑身颤抖着喃喃说出唯一一句“再见”,他的脸闪现出得到回应后的狂喜,大海虽宁静,但懂得倾听,他终于可以从容地离开。

妮安娜对维尔纳说的最后那句“再见”,仿佛一声轻轻的叹息,没能冲破战争间国与国的尊严,却抵达了对方的心灵。他们忠诚着自己的内心,奔赴各自的命运。

镜头切换到一个晴朗的清晨,妮安娜来到一户人家,窗子推开,一盆洁白的天竺葵被捧出窗台,这是法国地下反战组织间的联络信号。至此,影片在天竺葵的绽放下结束了。她爱着他,但她也爱着国家,爱意深藏在海底,永远。

整部电影画面中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似海的沉默,自始至终人物心理都在经历着剧烈冲突。在沉默中诉说,在沉默中倾听。优美的法国乡村风光与巴赫前奏曲的配乐,给这部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营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气氛,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人性与尊严、责任与牺牲,如同一道道铁丝网般,绵横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无法逾越。巴赫前奏曲永远在他们内心深处跌宕回响,表面的波澜不惊,实则是深处的暗涌交错,沉默却汹涌的爱情在音乐的渲染下成为永恒,令人动容。

三、结 语

音乐和电影都是能够立体展示故事和人物真实状态的媒介,其同时具备生动、精准、直观的特点,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逐渐向着与电影剧情相适应、紧密联系情节的方向所发展,它能够与电影很好地融合到一起[2],巴赫十二平均律是对时代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的一种包容和概览,而《沉静如海》中两个国家的矛盾与两位主角的感情在十二平均律中功能调性和线性对位潜在的对立原则中逐渐地融合,让整部影片荡气回肠,极具张力,它叩响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思考战争、思考爱情,其艺术审美价值深厚。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L·马歇尔著.赵仲明译.十八世纪键盘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27.

[2] 牛志华.用音乐演绎生命: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J].四川戏剧,2013(8):123-139.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平衡艺术特征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