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传播视角下亚心网环境新闻的内容分析

2020-08-06罗艳孙玉铖

今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

罗艳 孙玉铖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环境新闻的报道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通过环境传播的视角分析亚心网对生态环境的报道,总结出亚心网在报道该类议题的特点、承担的媒介责任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使亚心网更好地进行环境新闻的传播,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传播;亚心网;环境报道;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007-04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由此环境新闻作为一个研究关注点引起学界的重视,我国环境新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逐渐繁荣。目前,我国的环保新闻呈现出内容、形式的多样,并且在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局面,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1]。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积极地充当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空间;第二,国家领导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蓝天保卫战”一词。同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以及政府、环保部门举办的各种环境保护活动积极地推动了我国环保新闻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学界对环保新闻的研究。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网站的出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看报纸转向上网浏览新闻网站,而学界便不能拘泥于研究报纸上环境新闻的报道,而要对网站的环境新闻的报道进行更多的关注与研究。通过分析媒体对于环境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国内媒体是如何报道环保事业的,有什么样的特点,为研究环境新闻的传播态势寻找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我国媒体对于环境新闻报道分析的理论。通过分析所得到的理论来指导媒体更好地对环境保护进行报道,为政府颁布某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使我国公众甚至全球人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有关环境新闻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环境新闻”为主题的文章为702篇,以“环境新闻报道”为主题的文章为362篇。阅读其中一些文章可以发现,以往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于中国环境新闻的现状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如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发展及其概念初探》;二是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环境新闻报道[2],如孙瑞祥《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学动力学分析》,徐潇萌《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雾霾事件报道为例》;三是环境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3],如王虹 《中国环境新闻报道中的伦理观嬗变——以〈人民日报〉为例》。其中,易雯的《中国环境新闻研究综述1999-2011》从新闻学的学科背景出发,尝试对我国已有的环境新闻研究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整理与归纳,指出我国目前环境新闻研究存在着材料引用重复率高、理论研究不深入以及受众研究空白等问题[4]。王笑园在《〈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研究(1998-2007)》中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状况和传播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十年间的环境报道做了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描述,找出其传播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并且探索改进环境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既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纸质报纸对于环境保护新闻报道的分析上[5]。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新闻网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闻的重要形式,而对于网站环保新闻报道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本文选取了亚心网自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的环境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对其环境新闻的发展状况以及形成的特点进行总结。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对作为样本的亚心网环境报道进行分析,以2008年1月~2018年7月亚心网环境报道为检索范畴,通过内容分析以及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归纳,得出相关数值做出描述性和预测性的宏观研究,归纳出亚心网对环保报道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文本分析法,通过主题的界定、新闻内容以及语言情感三方面对亚心网2008年1月~2018年7月环境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

三、亚心网环境新闻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

以2008年1月~2018年7月亚心网为抽样框,以整篇环境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单位,选定亚心网中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訊、评论、专访、视频和其他,每出现一次作为一个分析单位以形成有代表性的样本。在本研究中,共选取了生态环境新闻报道953篇。

(二)样本的定量分析

对于所抽取样本的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样本数量分析、样本报道范围分析、样本体裁分析三个方面。

1.样本数量分析

本文共抽取生态环境新闻报道数量953篇,通过对每年报道数量进行统计发现自2008年1月到2018年7月,亚心网对生态环境新闻报道年度分布有两个特征:一是环境新闻报道随年份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去2011年、2013年以及2014年略有下降);二是这十年来的环境新闻数量有上下波动。自2015年后亚心网环境新闻的报道量超过100篇,尤其是2016年至2017年亚心网对于环境新闻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加。2017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口号,同时201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九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许多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重视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亚心网在2017年发布了许多与党的十九大环保理念相关的环境新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环保的看法,解读党的十九大并且切实将环保做到实处。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从乡镇到企业,从江河湖海到蓝天白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方方面面。

2.样本范围分析

亚心网对于生态环境新闻报道的范围,既有新疆本地区环境信息的报道,也有其他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经验的介绍。通过对样本报道范围比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亚心网除了在2010年对新疆本地的报道少于对其他地区的报道之外,其他年份对于新疆的报道占主要地位,尤其是2010年以后对于新疆本地区的报道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亚心网作为新疆综合门户网,重视新疆的一举一动,尤其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资源的自治区,保护它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选择,不仅造福当代人也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亚心网又将视野放之四海,寻找合适的方法,为自己所用。这也侧面展示了作为受众对于环保信息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信息需求的增加,环境保护意识需求增加,更加关注以及注重环境保护。

3.样本体裁分析

将所抽取的样本按体裁大致分為:消息、通讯、评论、专访、视频以及其他(文件、知识窗等)。通过各种体裁年度分布情况可得消息类体裁的环境报道在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框内所占比重最大,而通讯、评论、专访、视频以及其他的比重较小,但是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消息语言简洁明快,篇幅较短,高度概括出报道内容并且时效性高,能够让受众快速掌握报道的重点。

(三)样本的内容分析

该研究对样本的内容分析分为两个方面:报道内容和报道性质。

1.报道内容分析

从报道内容上,将研究样本分为日常环境保护信息、生态建设、环保人物及事迹、环保法律法规、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环保与旅游、环保与其他七类。亚心网对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内容涵盖的方面较广,其中偏重于日常环境保护信息、生态建设以及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由于全球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关注环境仅仅是最基本的做法,和环境相关的文化、科技、产业等方面都相继发展起来,因此对于环保产业和科技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新疆地大物博,景色优美,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搞好了也会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

2.报道性质分析

按报道性质来分类,报道可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亚心网十年的各类报道数量进行整合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亚心网对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从2008年1月一直到2018年7月都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很少有负面报道,即其以正面宣传为主,来影响受众。

四、亚心网环境新闻的文本分析

(一)标题的设置

标题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是新闻报道的眼睛。为了吸引受众,记者和编辑们往往倾向于将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的暗示隐含在标题中。

从标题可以看出,亚心网对于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不仅包含了新疆本地区环境保护现状的描写、环保的措施、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对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评论和解读。标题大都直接陈述一个事实,在样本标题中,“生态”出现405次,“环境”出现204次,“绿色”出现150次,直接明了,让读者明白新闻中的基本内容。例如,2018年的《新疆绿色矿山发展之路:昔日尘土飞扬 如今绿树成荫似景区》,这个标题利用了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新疆矿山的发展线路即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也展现出在遵循该原则后带来的环境变化,让读者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17年和2018年出现了更多专题化主题。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系列为例,2017年12月推出了一篇《打响洞庭湖环境“保卫战” 保护碧水蓝天》,紧接着2018年年初相继推出了《千米屏障守护澄江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尽显绿色之美》《长江经济带:为生态留白 为发展增绿》《伊犁州:夯实生态底色助力绿色发展》《昌吉州:加快构建区域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四篇新闻报道,介绍了不同地方共同打响环境保卫战已达到山清水秀的效果,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将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放入新闻报道中,让受众直观地看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闻内容

1.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报道明显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报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新疆作出大贡献》这是2018年5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举行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疆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听取了新时代人大工作“五个明确”课题研究报告,会议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用它来指导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这体现了亚心网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牢记于心,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2.对新疆各地州为环境保护所做举措的报道逐渐增多

亚心网通过介绍新疆各地州为环境保护所做的举措以及政府官员的调研日记来突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描述各地州在进行环保之前与之后的对比来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使受众更能感同身受。如《博州:守护蓝天碧水共建生态家园》《塔城:绿色成为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奎屯市运用“三化”模式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若羌县委书记宋学斌到康拉克湖、台特玛湖巡湖调研》等。

3.对新疆政府的效率以及公开透明形象的多元呈现

亚心网在前期对政府在环保上所作所为的报道并不多,到后期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报道一些政府官员的调研,如《李鹏新在伊犁州调研时强调以扎实作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自治区领导到昌吉调研“洁净新疆”建设》《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组来疆调研新疆草原湿地保护等情况》等,不仅有新疆政府官员,还有全国人大来疆调研,这体现了新疆对于国家之重要,体现了各级政府官员事必躬亲的形象;还有一些关于政府相关环保工作的报道,如《兵团出台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 对负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终身追责》等,都体现了政府公开透明的形象,让受众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

(三)字词修辞

亚心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写作的整体风格以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为主,即语言较为平实;也有一些报道的语言以议论性和抒情性为主,但是占总报道的数量较少,一般亚心网所写的人物通讯类报道较为抒情,如《孔雀河边守水26年 他亲历胡杨起死回生》,“多年前,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两旁枯黄一片,隨处可见处于‘假死状态的胡杨。如今,河道波光粼粼,沿岸芦苇摇曳,复苏的胡杨林像一道绿色围墙伸向远方”。其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开篇,记录了守在孔雀河边的一位看河人眼中的胡杨林。

亚心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既有负面报道也有正面报道,不同报道的字词修辞也不同。大部分负面报道,利用数字直观地展示给受众,并且用一些比较严重的词语,感情色彩偏向消极,如2009年《阿勒泰乌伦古河2009年断流已长达333天》,“断流”“已”“长达333天”都具有一种对我们作为环境的破坏者的讽刺意味,并且有的报道通过配图反复强调环境遭到破坏来引起受众注意。对于正面报道,是通过呼吁大家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一起打响蓝天保卫战。

五、结 语

总之,亚心网对于生态环境新闻报道以疆内正面报道为主,新闻报道的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报道的内容集中在日常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与科技,其所建构的意义就是通过这些报道,促进公民参与环保并且推动企业承担一定的环保责任,并且为政府树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形象。但是其过多地强调政府而忽略了受众,尤其是作为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政策与法规,也要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发展及其概念初探[J].新闻记者,2004(9).

[2] 徐潇萌.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雾霾事件报道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 王虹.中国环境新闻报道中的伦理观嬗变——以《人民日报》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 易雯.中国环境新闻研究综述:1999-2011[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 孙瑞祥.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学动力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实施的新动向
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引文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专利计量与评价的理论探索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