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公信力建设策略

2020-08-06李秀芹

今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公信力新媒体时代

李秀芹

摘 要:在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建设媒体公信力是主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之基,是支撑其长远发展的无形资源和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融入和引导;秉持专业主义,坚守新闻品质;坚持“内容为王”,“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提升报道策划与深度阐释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015-03

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已成为今天社会系统和个人生活中重要的“神经元”,是信息化时代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认知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如今信息过载加速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生成,但媒介信息并不等于客观世界,在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强烈的今天只能加重主流媒体的职责坚守,发出严肃、理性和专业的主流声音,即建设媒体公信力。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的重要标尺,也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存在的基础[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力。在“人人都有喇叭”的“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环境里,在长期置身于因同类资讯建造而形成的“信息茧房”的智能媒体时代中,建设媒体公信力更是主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之基,是支撑其长远发展的无形资源和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融入和引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导向是舆论引导的根本性问题。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增强坚持正确导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自觉地把好关、把好度。一是面对当前利益多元化、思潮多元化、认知多元化和舆论生态多样性的新特点、新情况,主流媒体要坚持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众声中聚主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是坚守社会责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提供优质信息,传播事实真相,彰显主流价值,倡导社会互信,让社会舆论发展与国家发展大方向始终保持在方向相同的轨道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三是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把大众、商业、流行的艺术创作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融汇起来,努力打造一批赋有思想价值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四是充分发挥议程设置能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主动介入社会重大公共事件,抢占舆论制高点,建构主流意识、化解分歧冲突、引导社会舆论,引领道德建设,凝聚价值共识,求取最大公约数;五是加大建设性监督,直面问题,针砭时弊,发挥舆论监督的正能量作用,增强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围绕党和政府重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为目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2]。概言之,主流媒体发挥着社会参与、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守望、社会疏导、社会监督作用,是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和道德的风向标,要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相统一,坚持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二、秉持专业主义,坚守新闻品质

网络新媒体时代,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界限日趋模糊,舆情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弥漫在现实社会和无垠的网络虚拟社会里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涌动、起伏、对冲、反转,时刻牵动着公众神经,搅动公众情绪。虽然媒体技术的更迭与变迁使得人民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不会改变人们对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新闻品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依然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目标。正是因为事实这一新闻媒体里独一无二的东西,令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其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例如,“新华调查”栏目自2005年1月创办以来,始终关注民生,直面热点,守望正义,追求卓越品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例如,洪水、矿难、地震等非常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主流媒体要始终强化真实性的底线思维,秉持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严谨深入,客观全面,以报道现场为主,以深度解析为重,不煽情,不搞情感传播,维系国民的精神和秩序,为社会建构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提供舆论支持。数据即讯息,权威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是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首要因素,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权威信源的独特优势,及时、准确地将权威信息传递给公众,消除公众的焦虑。主流媒体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第一时间发声传递准确信息,有针对性地发布批判声音,正确发布专业性科学知识,呼吁公众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让主流权威声音首先抢占舆论场,让正面声音呈螺旋式放大,使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切实从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引导舆论,树立起媒体良好的公信力。当然,在互联网开放的传播语境中,信息传播量以适度为佳,信息过载也容易导致恐慌。

在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源”和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媒体环境下,有效信息的高效传播就成为一项重要诉求。主流媒体要充分运用媒介融合的发展成果,将“两微一端”作为重要传播途径,一方面,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另一方面,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多媒体平台形成合理的报道体系,以“快讯”“最新消息”“速报”等形式报道即时内容,实现移动优先,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与用户社交场景紧密结合。例如,《人民日报》就是一个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覆盖用户达7.86亿的媒体方阵。尤其是央视通过5G直播镜头首次“直播造医院”,同“屏”共振,数千万“云监工”全程见证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观察世界,感受场景”,营造了浓厚的“在场感”与“陪伴感”,也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空前团结。

三、坚持“内容为王”,“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  主流媒体提高公信力,内容永远是根本,拥有内容优势才能最终赢得影响力优势。思想是新闻媒体的至高境界,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根本在于真实过硬的事实、生动鲜活的形象、严谨精辟的道理和真挚温暖的感情,以“思想含金量”沥清“浮言掺沙量”,打造互动性强、贴近性强、趣味性强的新闻产品,才会拥有用户黏性,获得大众认同、频繁使用,得到接受、追随。主流媒体要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报道视角平民化,创新好表现形式,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传播,提高与受众话语体系的弥合度,提高引导艺术,把握好引导的时效度,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3]。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人们既渴求事实真相和准确权威的信息,又渴求信心与希望、温暖与力量。主流媒体用微叙事关注个体、用新闻故事感染受众,要突出人文关怀,用温暖故事凝聚人心,激发正能量,增强公众共渡难关的信心,既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重要路径。主流媒体坚持以情动人,轻声低语的亲切表达和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也要注意把好温情“度”,如果过分渲染、刻意煽情就会适得其反,引发公众的心理不适甚至不满。新闻传播可以有信息量但不能侵犯个人隐私,可以有数据但不要煽情,要用真心抒写真情、用真实感动受众,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立场的讲述,实现情感沟通、理性说服和价值共鸣。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做出好的新闻产品最质朴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增强“四力”。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鼓励报纸工作人员多动脑、多分析。今天身处快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当中,媒体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每个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媒体人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形成系统和富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培养独立的价值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常识判断能力,避免造成主体思维的平面化、浅显化、碎片化,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真本领。媒体人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民生、民情、民意,采写出有生活广度、有情感温度、有人文情怀、有思想内涵的精品力作。媒体人要有一以贯之的职业道德素养、正确法治观念、积极价值取向和良好社会伦理。

四、提升报道策划与深度阐释的专业能力

在片面强调传播速度和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信息的真实可靠和深度剖析至关重要,主流媒体应该重塑问题,挖掘分析深入、信息交代清晰完整的深度报道这一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传统媒体是深度思考和严肃内容的代名词,其在原创新闻、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方面远远超过新媒体,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公众议程进行选题挖掘,整合和系统化热点议题,深入策划报道选题,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深入一线,从人文视角出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生命与健康,并以故事性与人物性的方式记录与报道,持续产出很多优质内容,且通过“深度报道跨平台传播”实现多渠道、多触点分发,从而有利于适应深度报道的“浅度生存”。

智能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的专业新闻应该比平台和草根用户看得更深、更远,在能够提供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生产预测性和对策性信息,甚至为政府等特定的对象提供更细分、更具针对性的新闻产品,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且推动问题的解决,本质上向智庫智囊的角色靠近”[4]。专业的报道策划与深度阐释正是主流媒体剖析问题并促进有关主体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复杂信息,拥有更多权威信源的主流媒体,应进一步提升专业性、科学性、贴近性,通过接触各级官方机构和专家资源提供清晰且权威的解读,帮助人们在获取新的信息后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在舒缓大众焦虑、稳定社会舆情上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四川凉山大火事故”中,新华社瞭望智库等功能性媒体在协助政府维持舆论稳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张天清.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几点思考[J].新闻战线,2018(12):7-10.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3] 赵英臣.媒体舆论导向把握能力思考[J].今传媒,2015(1):13-15.

[4] 蔡雯,翁之颢.专业新闻的回归与重塑——兼论5G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具体策略[J].编辑之友,2019(7):5-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公信力新媒体时代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