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镇村风物地情馆 打造乡情文化新名片
—— “海安:故乡风物地情馆”项目实施报告

2020-08-06王宝勇季陈娟

江苏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镇村海安号子

◎ 王宝勇 季陈娟

(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江苏海安226600)

提 要: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城乡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构成人们乡愁记忆的无数故乡传统和风物风习也在逐渐消失和淡化。海安市委史志工委鼓励并指导镇村挖掘利用地情文化资源,创新打造“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系列地情馆,发挥地情文化的社会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为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海安:故乡风物地情馆”项目入选2019年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十大创新项目。

海安,自古便是充盈浓郁文化底蕴的神奇土地。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就有先民在青墩一带创榛辟莽、刀耕火种,在江淮东部地区开启了江海文明的曙光。春秋时期,吴、鲁、卫、宋等在古郧地(今海安立发)盟会,这是南通地区最早见之于史册的文字记载。汉代开凿上官运盐河(今通扬运河),海安成为“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要道”“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锁钥”。后海安古城风貌得到长足的发展,土城、砖城、石板街和盐场、运盐河不断演绎物阜民殷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海安城乡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传统的古村建筑逐渐消失、老物件逐渐遗失损坏、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淡化等,时过境迁,许多古老的镇村将被历史长河湮没,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如何在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个难题。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好地情文化资源,联合区镇、村创新打造“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地情馆,发挥地情文化的社会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建设故乡风物地情馆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情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这一特定区域的语言宗教、民俗风情、生产方式等文明的表现。它存在于文学艺术、民俗文物、历史遗迹中。通过发掘梳理文脉、收集整理文物、开发保护旧居等方式,创新用展板、模型、沙盘、影像等方式,建立地情馆,将地情文化实物化、展品化,能快速、宏观、形象地全面展现该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6年起,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引导鼓励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镇村(社区)从当地文化、传统风俗和古物遗存入手,融合乡音乡貌乡情乡味,打造镇村地情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际建设过程中,各镇村(社区)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原则,重点依托镇文化站、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将地情馆建设与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实现“一站多能”或“一室多用”,一批批镇村地情文化展示体验馆应运而生。至2019年,全市建成村史馆、乡愁馆、水乡印象馆、水乡号子馆等地情馆近30家,其中产生较大影响力有15家,累计年均接待参观超6万人次。

墩头镇水乡印象馆

二、精心设计、培植亮点,打造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情文化因其地域性,更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对外宣传最直接的“窗口”。而地情馆作为地情文化的载体平台,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镇一村在历史长河中的辗转变化,更有其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发展进程,是宣传、推介镇村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俗、杰出的人物、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媒介,可助推工农业发展、商品流通、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坚持一切从历史、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认真指导镇村开展地情研究,从本地历史特色、文化底蕴、乡贤名人、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名、特、优”亮点,促成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地情文化展示馆建成。

雅周镇地处海安西南高沙土地区,以优质无公害香芋种植、银杏栽培、花卉种植闻名遐迩。相传,清代此地有两位周姓秀才文雅谦逊,故名。雅周还是光荣的黄桥革命老区,海安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于此,这里曾留下了陈粟大军的足迹。昔日的雅周镇以水稻、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雅周镇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雅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发生巨大变化。但雅周这片金色麦田上依旧延续着手捧诗书的诗情画意,全国第一全家庭文化协会(雅周镇家庭文化协会)、全省第一个家庭文化室(顾昌明家庭文化室)相继成立。经过深入考究历史,雅周镇政府立足“农耕文化”与 “雅文化”的名与特,筹划建设“手捧诗书、守望麦田”乡愁馆。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在建设过程中,安排专业地方志工作人员协助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细致的核实、整合,确保史实真实、准确。乡愁馆于2016年正式建成开馆,馆内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农耕区、生活器具区、地域风情区,主要展示雅周历史、红色战争故事、文旅景点等,存有30件农耕工具、23种生活用品、136张传统票据以及《林家庄习俗》《雅周文化》《海安年鉴》等地情资料,集中从衣、食、住、行、用、艺等方面,展示雅周地区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延续情怀的地方,为漂泊的游子增添了一个感受乡土味、重温故乡情的去处。

雅周镇“手捧诗书、守望麦田”乡愁馆

角斜镇滩河村,地处沿海垦区,三面环水,东面是滩河,北边是中凌河,南靠栟茶运河。角斜古为催煎场,即海盐生产基地,盐业生产从唐宋起延续时间逾千年。滩河村建立村史村情馆,将深埋在岁月尘埃之下的“盐文化”挖掘、梳理、打磨、重现,呈现出“唐宋时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滩河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村史馆还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展现了不一般的乡村发展脉络和乡土文化。2018年滩河村村史馆建成,成为南通市第一个村史村情展示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馆内面积150平方米,分为滩河村村史、红色传承、乡贤名人等史料和实物展示三大板块,存有地情资料15件。开馆以来,累计参观近万人次,得到江苏省、南通市地方志系统领导的高度评价。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建设村史馆,让历史和乡愁在这里驻足,让先辈们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墩头镇位于里下河南缘,境内河道密布,拥有大小河流559条,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墩头古称“仇湖”,三国东吴赤乌元年始现于史籍。早在5000年前,这里已草木繁茂、麋鹿成群,“白龙桥”“凤凰饮水”“神鹿报恩”等美丽神话让人心驰神往。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有中国组合数学鼻祖杨冰、中医学家陆卫平、民间出版家袁承业等等。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指导墩头镇抓住其“里下河水乡”和“历史底蕴深厚”的特点,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水乡风情”为设计理念,建设水乡印象馆。创建过程中,多次帮助考证历史史料,协助提供名人事迹。2017年水乡印象馆建成开放,分为水韵墩头、沧海桑田、千古传奇、贤人辈出、耕地传家、水乡记忆板块,走进“水乡印象馆”,体验文化强镇、文化惠民工程,彰显水韵墩头、田园墩头、文化墩头的魅力,感知幸福墩头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文化传承创新的担当。

白甸镇位于里下河地区,地肥水美,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勤劳朴实的白甸人在里下河肥田沃土上辛勤劳作,为了协调、指挥集体劳动以及释放压力,口头即兴创作出劳动号子,在岁月长河中经口口相传而得以流传,其中车水号子最为著名,传唱范围最广。这些号子无不体现着白甸人的智慧和力量,打上“甸上文化”的烙印。随着现代社会农田机械化的发展,集体劳动不复存在,数千年来的劳动号子也濒临消亡。白甸镇力图通过建立“甸上号子传习所”,将这一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里下河水乡号子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展馆除了使用视频、图片、文字、沙画等一般形式,展示白甸历史以及号子的起源、种类等,还邀请“非遗传人”张宪武现场传习车水号子。海安市委史志工委、白甸镇文艺工作者们则挖掘整理出文化底蕴浓厚的文艺作品《车水号子》《甸上记忆》,扩大了影响力。近年来,白甸车水号子多次被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青睐,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李堡乡贤名人馆、青墩遗址博物馆、高新区闸东社区历史馆、南莫地情文化馆、凤山村民俗文化馆、老庄村农家水车体验区、闸东社区历史馆、东夏村初心教育馆、许家庄邻里乡吧、曲塘镇革命史料陈列馆、高新区地情展示馆、凤山村民俗馆、蓉和怡心园等地情馆也众彩纷呈,全面展示了一镇一村的历史变迁,让人们走进一段历史,品味一段乡愁。

角斜镇滩河村村史馆

三、建用并举、彰显特色,发挥地情文化的社会效益

“建好”地情馆,更要“用好”地情馆。地情馆的成功,往往带动一镇一村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受众面的扩大、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让地情文化“惠民、乐民、富民”落到实处。

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旅游这一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大势所趋,乡土文化、休闲农业等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雅周镇每年举办雅周金秋丰收季旅游节,将地情馆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尝乡味、赏乡景、寄乡愁,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更好地宣传家乡,拉动消费,发挥社会效益。上海、苏州等地来海安的游客逐年增多。

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地情文化是乡愁的“根”,留住乡愁,既要“塑形”,更要“塑魂”。镇村地情馆通过系统搜集整理镇村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理清镇村发展脉络,使得先辈们创造的光辉历史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得以再现。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居民素质提升,推动镇村新风文明建设,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白甸镇水乡号子馆张宪武先生,将独具里下河水乡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车水号子》送教到白甸镇中心小学,和孩子们互动,激情演绎水乡号子,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三是用活乡村文化新阵地。地情馆作为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效能,真正实现“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角斜镇滩河村村史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文明城市创建,常规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角斜镇沿口小学在滩河村村史馆成立德育实践基地,举行“寻访滩河村史馆,争做新时代美德少年”主题教育,传承了地情文化、红色文化,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从海安市各镇村风物地情馆成立运转的现状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热切的。外地回乡的海安人、文化人、学生和市民对地情馆的出现,很是欢迎。但地情馆与人们的期待还存在差距,大多停留在维持运转层面。地情馆在迎来送往时,应当注意搜集文化信息,定期汇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次梳理一地的文化历史内涵,对以往的文本进行修正和完善,凸显多元文化形态以及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价值,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一个有灵魂的地情馆可以是本地文化坐标,呈现一地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地方最好的代言人, 也可以成为游子的桃花源和精神故乡,为地方形象的营造与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家乡的自然万物、山川土地,在此相逢并穿越漫长的往昔,重新回望历史飘扬的旗帜,重新检视荡然无存的遗迹,有温度,有耐心,有胸怀,有情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安市风物地情馆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镇村海安号子
海安罗汉龙:艺术与传承,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我家的“号子”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