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档案事业史》评介

2020-08-04艾云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
关键词:档案

艾云

摘要:《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周雪恒主编的一部档案学经典著作。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从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到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阐述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社会因素对档案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全书内容广泛,同时又对重要时期内容加以具体阐述,内容中无不透露着作者深厚的史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档案从业者来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关键词:档案;档案事业;中国档案事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文明于世界。档案作为传承社会记忆的最原始的历史记录,自远古时期就已经萌芽。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是我国历史变迁的真实反映,因此研究档案事业发展史有助于档案人“承前继后”,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周雪恒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就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变迁的书籍,本书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时期的演进把各个时期的档案事业做了衔接性的陈述,同時在每个时期又横向展开,详细的介绍了每个时期档案与文书的关系以及档案具体的种类和档案整理工作方法,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结构与内容

《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共有十八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了奴隶社会时期档案的产生和档案工作的建立。我国的档案起源于结绳记事,即主要通过结绳和刻契来记录事件,但是由于这些记事方法多是标记和符号,只能唤起人们对某件事的记忆,因此史学家称这一时代为“助记忆时代”。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官府文书——甲骨档案。甲骨文书的出现说明文书因记录社会生活已初步具备转化为档案的条件。档案真正的产生是以文字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为前提条件的,文字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记录方式,国家的出现则为档案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十四章,这一时期的档案可以归结为“封建社会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汉时期纸张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的内容日渐丰富,由西周时期的碟谱、版图和盟约逐地发展到包含法律、人事、服役和地方志等内容的档案体系。早期的档案和文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多是统一集中管理。另外,这一部分很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文书工作制度,其中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最为典型。三省六部制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负责文书档案的起草、审核与执行。从西周时期的副本制度的出现,再到唐朝时期对用纸、归档以及档案保管制度的详细规定,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已有了初步的分工,这为宋朝时期单独的档案保管机构——架阁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宋朝时期架阁库的出现是近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由于政府文件的增多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架阁库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时期架阁库制度发展迅速,全国各级机关也逐步建立了架阁库制度。此后各朝代,基本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和宋朝的架阁库制度,并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以元朝为例,元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书文种,进一步区分出上行文和准下行文;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完善了文书催办制度和立卷以及驿传制度。

第三部分是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这一时期主要介绍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工作。北洋政府时期的档案工作基本沿袭了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机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流程。同时,北洋政府也开始对历史档案进行一些收集整理工作。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清宫旧址上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其中的文献部可以看做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档案馆。但是由于北洋政府成立之初为了复辟帝制,所以出于政治因素,毁坏了大量的档案,其中以清内阁“八千麻袋事件”影响最为恶劣,引起了社会广大有志之士的愤怒,于是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保护历史档案的行列当中去,其中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学术机构开始收集整理和保存大量档案,虽然整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的经验、教训和档案精神依然值得学习借鉴。

鉴于“八千麻袋事件”的恶劣影响,民国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机关档案工作,后期推出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以提高文书工作效率。运动期间,诞生了对档案事业影响深远的文书档案连锁法,大量文书和档案的书籍和文章开始出现。另外,一大批行政界知名人士甘乃光、腾固、周连宽、何鲁成等,都加入到了档案学研究中,形成了档案学研究的热潮。

第四部分是第十七章和十八章,这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档案学和档案事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特征是:全面接受历史档案和全国性的档案事业体系不断完善。文革过后,档案事业的拨乱反正也逐步展开,档案事业的拨乱反正包括重新肯定文革以前的档案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恢复国家档案局和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规章制度、总结文革期间档案工作的教训并且确立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恢复整顿过程中,档案中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举办起来,档案工作的重点也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

二、独特贡献

档案史研究作为档案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档案的起源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以时间为轴,详细的介绍了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档案事业的发展,总的来看,本书的独特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将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政治之间的联系介绍的很详细。档案工作本身就是在历代统治者的垄断之下,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同时,又在统治阶级的压抑、扭曲中缓慢发展。由夏商时期文书工作者的位高权重,再到宋朝不断强化的文书保密工作,都可以从中看到政治关怀对档案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纵观档案发展史,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而对档案的破坏也时有发生。秦朝刚建立时,为了维护专制集权而实行极端野蛮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专制主义手段,发布了焚烧六国档案的法令;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北洋政府的不重视,大批历史档案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同时流散在民间的历史档案也得不到很好的收集,于是在光绪二十五年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八千麻袋事件”。建国以来也发生过档案遭到破坏的事件,文革期间大量的档案遭到破坏。在档案遭到破坏的同时,档案相关的出版、外事和学术研究等工作也不得不停滞。档案的发展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尤其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政治环境,因此,新时期档案的发展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第二,着重从文书和档案的关系上来阐述档案的起源。在宋朝以前,文书和档案基本不作区分。西周时期,档案和文书一起放在宗庙,秦汉时期的石渠阁和兰台等机构也是既保管文书也保存档案。到了宋朝,由于架阁库的出现,档案有了单独的保管场所。明朝时期则出现了专门保管服役档案的皇册库,这也是我国专门档案馆的雏形。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独特的性质,国外的档案管理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人们逐渐认識到文书和档案的不同,开始尝试在机构上为两者作区分。到了近代,档案事业才开始蓬勃发展。

第三,本书总结了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加强了档案学的历史溯源及其对近代各方面影响的具体阐述。档案事业的发展是在不断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封建社会早期就有保存历史档案和编史修志的传统,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记忆的延续,一方面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本书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宋朝架阁库时,对“千丈架阁法”的定义不准确,“千丈架阁法”是指档案按照年、月、日先后为序的连粘保管法。王金玉对此作了探讨,更正了谬传八百多年的错误,为此我们认为,档案史学尤其是史学研究一定要认真考证,历史的研究容不得丝毫的马虎。档案界不仅要重视档案史的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在一些重要争议问题上的探讨,同时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档案研究历史,用真实的历史还原档案。

第二,本书着重介绍的档案主要是文书档案,而对其他类型的档案只做了简单的描述,在对中央机关档案工作介绍的同时缺少对地方机关的介绍,同时本书着重介绍了档案的实体管理工作,而缺乏对各个时期整体宏观档案事业的介绍。档案事业的发展应该是以中央为中心包括地方各级机关的宏观体系,只注重对中央机关的介绍会使人们对档案事业发展了解的不完整。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档案工作联系的介绍,档案工作的本身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不能割断他们的联系。

第三,本书在介绍档案实际工作的同时对各时期的档案理论缺乏深刻的介绍。每个时期的档案工作必定是在一定的档案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与此同时人们在文书档案的实际操作中也会形成相关的指导理论。档案基础理论问题是档案学研究的重点,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因此,在档案史的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的研究,注重规律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虽然本书有个别不足,可以进一步推敲,但是瑕不掩瑜,《中国档案事业史》仍然是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力作。同时我们也相信此书将有助于构建档案学的完整体系,能为丰富档案学理论和更好地指导档案实践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档案
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煤制油和煤化工建设项目的文件控制与档案管理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探讨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刍议供电单位档案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