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1例

2020-08-04张佳何波张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肠镜硬化性肠壁

张佳,何波,张洪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昆明 650032;*通讯作者 张洪 275599046@qq.com

1 病例简介

男,65岁,主诉:双下肢水肿6个月,腹痛2个月。既往多次以“肠梗阻”在外院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复发。有长期服用中草药史,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0.95 μg/ml,凝血酶原时间14.6 s,抗凝血酶Ⅲ 52.0%,OB潜血试验(+)。CT平扫+血管三维重建示中下腹部小肠扩张伴少许积液/积气及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C)。MRE+增强+DWI示升结肠壁增厚,周边见多个结节状稍长T2、等T1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肠壁及结节明显强化(图1D、E)。电子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褐色素沉着,升、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面;横结肠见缩窄环及溃疡(图1F、G)。病理结果:幽门螺旋杆菌及黏液特殊染色AB/PAS阴性,升结肠黏膜呈慢性炎症表现,横结肠呈急、慢性炎症及溃疡表现(图1H)。综合诊断:静脉硬化性肠炎。停服中草药,对症支持治疗,随访12个月,症状好转。

图1 男,65岁,静脉硬化性肠炎。CT平扫轴位可见沿结肠短轴明显的线状高密度影(箭,A、B);CT增强扫描冠状位重组图像示升结肠及横结肠周围静脉走行方向呈多发线状高密度影(箭,C);MRI轴位平扫示升结肠及横结肠肠壁水肿(箭),明显增厚、肠腔变窄(D);MRI冠状位平扫示升结肠及横结肠肠壁钙化(箭,E);肠镜可见结肠充血水肿,呈暗紫色(箭,F);肠镜可见结肠部分区域糜烂及溃疡(箭,G);病理镜下可见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HE,×200,H)

2 讨论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IMP)是以肠系膜上静脉的分支及结肠壁静脉管壁广泛钙化并肠壁增厚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的缺血性结肠炎,最常受累部位是回肠末端到乙状结肠。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且有一定的地域性,亚洲多于欧美[1]。目前认为含栀子苷成分的中草药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因腹痛、腹泻或腹涨而误诊为肠梗阻[3]、阑尾炎等[4]腹痛病。本例患者曾长期服 用中药,多次于外院诊断为肠梗阻。

IMP的肠镜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典型肠镜表现为肠黏膜呈暗紫色[5],本例患者肠镜显示全结肠褐色素沉着,与文献报道一致。此外,肠镜也可仅表现为黏膜水肿、糜烂和溃疡,结肠壁增厚,静脉壁纤维化增厚、钙化和阻塞,但动脉管壁无钙化。IMP的影像学表现亦有一定的特异性。本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较典型:①CT示其肠壁明显增厚,肠腔狭窄以及沿肠短轴的肠系膜静脉线性钙化;②MRI见增厚水肿肠壁及周边多发结节,DWI上病变呈稍高信号,而平片表现为沿结肠走行区的线状钙化。由于病变以静脉钙化为特征,因此CT是最直观准确的检查方法。

总之,IMP较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漏诊、误诊,但其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内镜所见也较为典型。因此,如患者具有上述影像学表现及中草药服用史,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猜你喜欢

肠镜硬化性肠壁
人到中年最好做一次肠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右美托咪啶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肠镜下治疗的效果观察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