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研究*

2020-08-04王文洁

丝绸之路 2020年1期
关键词:藏经洞经变莫高窟

王文洁

(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幡的渊源及定义

(一)幡的渊源

“幡”这一词的解释出于清代陈昌治刻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書兒拭觚布也。从巾番聲。”其本义为擦拭写字板的布。清代的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还有崔豹的《古今注》信幡条:“新幡,古之徽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此处的“幡”意味符信。可以看出这里的“幡”是符信的意思。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青崔白鹄舫,四角龙子幡”,意思为用竹竿直着挂起的一种长条形的旗子,泛指旗帜。正如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曰:“垂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这里的“幡”,通“旙”,意为长幅下垂的旗,也就是可以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起的一种旗子。根据以上,可以看出幡起源于古代的旗帜。

(二)幡的定义

在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幡。下面从丧葬仪式和佛教语境下这两个角度中衍生出来的幡之意做出概述。

1.丧葬仪式中的幡

在中国古代,幡就是在丧葬仪式中出殡时举起得一种窄长的旗子,也叫引魂幡。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画幡,这个画幡发现时,是覆在内棺的棺盖上,根据它的用处也叫做引魂幡。这幅《人物御龙帛画》为丧葬仪式中使用的“魂幡”,就是墓主人出殡时的引魂幡画。此幅非衣帛画的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都属于引魂幡。通过描绘墓主人御龙升天的景象,表达了古人对于人死之后能够“飞升成仙”的生死观念。关于引魂幡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引魂升天”,一个是“招魂入墓”,则是安魂的意思。这幅人物御龙帛画应该是招魂入墓的幡,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的意味。因为根据当时的丧葬习俗,认为人死后,魂魄要与人身离散,魂魄离散后变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到后人。所以必须得想方设法的把离散的魂魄能够回到墓葬里,便制作了引魂幡。这种引魂幡上一般都是画墓主人的形象,让游魂便于识别。这种丧葬仪式的习俗被楚人延续了下来。因为当时有这种信仰的形成,便有了这一宗教观念的出现,这种习俗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武帝时,这种文化现象就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陆续消失。

2.佛教语境中的幡

幡在佛教中又作“旙”,音译为:波多迦,计都等。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威德。《佛学大辞典》“幢幡”条解释说:幢幡“皆为旌旗之属。……竹竿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为幡,又自幢竿垂幡曰幢幡。”这样看,幢幡一般指的就是佛、道所用的旌旗。可以看出幡在佛教寺院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重要用具之一。有《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记载:“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从此处可以看出幡也为供养佛舍利的工具。《华严经》经典中,说立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又说供养幡可以得菩提及功德,故放寺院道场常加以使用,被视为佛教庄严的法具之一。

世俗中常常说:“幡然醒悟”、幡然改途”等之类的成语,顾名思义就是风吹动幡的那一瞬间突然醒悟前非并决心改正,可以看出幡有化恶为善的功用。幡是作为旗帜转换过来的,在古代幡的图像大概就是旗帜的意思。根据以上各类的文献记载涉及到了幡的用法,幡的形制大小不同,在不同场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也可以看出幡起源于古代的旗帜,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就已有幡,这类的幡或作为符信,或作旗帜,都与佛教无关。

二、敦煌莫高窟唐代的幡

根据敦煌文书的记载,幡可用于佛教节日。一般在四月,因为四月八是释迦的诞辰,敦煌研究院所藏007《大慈如来告疏》残卷中有最早的记载,大慈就是弥勒佛,以弥勒佛现身的说法,要求传教者要教人化恶为善。故佛节有如下活动:造幡写经。造幡写经的活动从魏晋至唐宋一直都有。造幡写经者上至皇后,下到男女信徒。这个的目的是为亡人祈福,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保佑。造幡、悬幡、施幡,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利益。

(一)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实物幡

在敦煌藏经洞中也有发现幡的实物。敦煌实物幡的发现有两次,在1900年道士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但是这些幡和藏经洞的其他文物,后来都陆续被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劫掠,这是最主要发现的一次。目前来看,敦煌幡大都流散在国外,现存的实物幡的形制和样式都是各种各样的,极少有重复的。但其幡的形状一般都是由三角形的幡头,矩形的幡身,还有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以及幡身下面的幡足等几个部分构成。这些实物幡从结构上看,没有正反面的区分,应该是用来悬挂的,悬挂的场所就是在寺庙院内、堂内柱上、佛堂之前庭,或者附着于伞盖之四隅。

(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

在唐代、五代、北宋时期发现了很多关于引路菩萨的绢画,就有关于幡的形象的描绘。其中唐代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绢画《引路菩萨图》,现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从这幅绢画的内容上来看,幡的用意为引魂幡的意思,引魂幡是佛教所创制的为死者引路的丧仪旗幡。这些引路菩萨图的引魂幡的形制比较统一,都是幡头为三角形,幡身为矩形,两侧都有幡手,以及两幡足的彩色旗幡。幡身有团花的图案。团花外轮廓为圆形的装饰图案,是盛唐时期最为典型,也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幡杆都是靠在引路菩萨的肩上,彩幡在幡杆上迎风飘扬。引路菩萨后面跟着的女子为死者生前的形象,从女子衣着和面容上来看,有着精致的妆容,发梳着唐代女人的发式,应该是贵妇人或公主。这里的引魂幡的作用应该就是接引亡者去往净土世界的信仰意义(图 1)。

(三)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幡

图1 唐代 绢画 藏经洞出土《引路菩萨像》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唐代是敦煌艺术鼎盛的时期,它通过描绘佛教神话传说、佛教故事、佛教活动等来反映现实生活中人对于极乐世界的向往。现今能看到幡的图像大多都在宗教画中,尤其是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幡的图像普遍描绘于经变画中。在整理敦煌壁画中幡的图像时,发现唐代幡的数量最多,品种和样式也最为丰富,在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幡,多用于礼敬佛塔而为功德,在南北朝时期所描绘的幡的图像大都在塔的两侧。到了唐代时期,悬幡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大都是悬挂在幡杆上。主要原因是唐代敦煌壁画中,经变画增加,之前在北魏、隋朝时期,敦煌壁画是以佛教故事画为主体,但到了唐代时期,出现了更多的经变画,壁画中的内容都是根据经文的内容或者是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的习俗,绘制出了幡的形象。唐代敦煌壁画中有幡的经变画主要为涅槃经变、普贤变、文殊变、阿弥陀佛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图等,不同佛教宗派的经变画说明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

经变画的题材有很多,其中药师经变画在唐代开始逐渐流行,在药师经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信徒燃灯悬幡的生动场面。如盛唐时期148窟东壁的药师经变题材的画中,悬幡、燃灯、斋僧的一个场景。画面中是一座大院,院内一间屋子是佛堂,正壁供佛像,内院的正殿中供有七重燃灯一座,旁边有一个人,似乎正在礼拜。殿旁宅院中竖一幡杆,杆上五色长幡飘扬。厢房里有供佛的僧人,寺院僧人燃灯祈福,反映出宗教活动的忙碌景象(图2)。还有盛唐220窟主室北壁的药师经变图,画面的主题是药师七佛,头顶上各有一顶宝盖,后面是横空飞舞的幡。他们身边有日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员药叉神将。根据《药师琉璃本愿经》中讲述药师七佛是为了摆脱疾苦,这幅经变画就是消灾祈福仪式,可以看出竖幡是药师信仰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药师经变画的基本内容之一,悬幡是以除病祈福为目的。盛唐之后,药师经变画的内容更丰富,有了十二大愿与九横死,多条幅画和屏风画的形式出现在壁画中,如晚唐莫12窟西壁,殿一侧有三僧,僧后立一俗人,殿前有二俗人点灯,还有一长幡。画面表现出供养药师、树幡、点灯、求平安的经义。这些表现都符合经文,经文中称若信仰者设灯轮、长幡,药师佛就会庇佑他们。树幡、燃灯是基本的宗教活动,也是药师经变画中的主要内容,面对世间的痛苦,药师经宣称,世人欲度脱危厄,应树幡、燃灯、放生等(图 3)。

图2盛唐莫148窟东壁药师经变图引自《敦煌石窟艺术全集》

图3 晚唐莫12窟北壁十二大愿与九横死引自《敦煌石窟艺术全集》

图4 笔者自绘

这些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幡,不仅展示了形制、色彩、图案等方面的信息,也展示了使用的场所和方式。幡的色彩,颜色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种。根据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幡,大致分为两种用途,一类是用来表示佛的威德的一种供具,用来引路或者是悬挂在塔和宝盖的两侧。另一类则是佛教信徒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为消灾免病、祈福的供养幡,主要是悬挂在幡杆上。

三、莫高窟壁画中幡的形制和构造

根据以上的绢画里的幡、实物幡以及壁画中幡的图像的分析来看,幡一般有幡头、幡身、幡手和幡足四个部分构成。莫高窟壁画中的幡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A类型的幡是最常见的敦煌壁画中幡的形制,一般由三角形的幡头,矩形的幡身,幡身左右两侧的幡手以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比较全面。如初唐莫高窟332窟南壁的出殡图中的幡。B类型的幡跟A类型相似,是由三角形幡头,矩形幡身,两幡手,幡足为燕尾形。如中唐莫高窟231窟南壁的法华经变图中的幡,C类型结构最为简单由三角形幡头,矩形幡身,幡足组成,无幡手。如中唐莫高窟205窟的弥勒降生图中的幡。D形的结构由三角形幡头,矩形幡身,每块幡身的交接处两侧都有一个短幡手或两个短幡手,以及幡足组成(图 4)。

四、结语

幡在古代本土文化里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后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幡的来源、形制、用途进行的整理,试图呈现出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从佛经、古籍、文献等的文字记载中,再到敦煌壁画和绢画中幡的形象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幡的图像大量存在,在壁画的题材里可以得知,悬幡是一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宗教派别,而是在不同宗教里都存在,是一种祈福的功德活动,是为了某种仪式顺利进行而出现和必须使用的。唐代时期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幡它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它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其本质目的就是为宗教服务。

附表: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幡的图像

?

猜你喜欢

藏经洞经变莫高窟
眼缘
莫高窟法华经变中的农耕图艺术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及藏经洞之探究
是非百年:王道士与藏经洞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