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0-08-03李丽阳李虎斌
李丽阳, 李虎斌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为高校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拓宽就业范围,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接受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深度融入企业实践,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紧随当前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潮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产教融合是在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以实现共赢,最终满足双方资源需求的平衡。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人才、产业、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完善创业计划,建设众创空间,深化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划指导。当前,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多元化创新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都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当前国家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应用技术型向创新创业型升级转变,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二)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训模拟、创业孵化实践等集成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层面[3]不断创新,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综合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整合创新要素,搭建与行业企业交流的平台,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学习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同时开展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自主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树立了一些创新创业典型,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课程安排、教师结构、评价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借鉴。然而,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教育和保障支持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创业发展进程中开展较晚,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主体相对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也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能够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有效措施较少,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之间匹配度不够,行业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作用发挥不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受到一定影响。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主体相对单一。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及各类大赛的形式开展,与行业企业、投资机构、非盈利机构等教育主体在资源共享、沟通互动、信息互通等方面有一定欠缺,校企之间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参与主体在资源提供、技术服务、资金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不能实现共享。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实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普遍不长,师资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兼职授课,缺少具有实践经验、创业知识丰富的专职教师;部分高职院校即使聘请了行业专家、企业精英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但是由于这些校外导师的授课时间不固定,课程的整体系统性较难保障,授课效果不太理想。师资力量的薄弱,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无法实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
三、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既要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分类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强调多元化,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的多元化。这一多元化教育模式要贯穿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校企实践平台提供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到实践再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搭建、评价标准的完善以及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五个方面。
图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更新培育理念,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多元化参与主体共同合作,从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整合资源,确定人才培养与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实践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开设与专业相契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与其他多元化参与主体建立合作培养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与适应能力,夯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系统
高职院校还应当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共同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第一,建设符合专业特点的,能将授课内容与就业岗位标准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课教学体系。第二,校企之间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比如利用慕课、云班课、直播课、微课堂等形式开展在线创新创业教育。第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培养机制。建设从“创新创业通识培养”到“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学习”再到“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阶段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第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进行案例指导或者创业经验分享,通过校企合作创业项目的定期对接与跟踪辅导,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产教融合理念下双创教育的培养目的。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服务平台是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基础。将多元化的资源加以整合,在校内校外搭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服务平台,比如综合实验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产业园等。具体而言,一方面将行业企业纳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让学生依托这些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实践;另一方面,整合多方力量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比如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设能够对接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的实践平台,企业选派部分专业人士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并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任务。另外,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以及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转化。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系统,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类型创业课程的细化评价指标。以规范的评价指标为依据开设产教融合双创教育课程,科学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一方面,要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不同专业的实际操作与生产能力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应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出更多专创融合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既要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企业专家的评价建议,更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5]。
(五)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在知识经验、创业能力方面有一定欠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不理想。要综合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能力,建设一个综合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让这些教师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其次,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过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再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导师团队中,合理安排校外导师的授课时间,加强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结语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广泛。高职院校依托产教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全面优化教学体系,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