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

2020-08-03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证书工业

刘 立 业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1]颁布之后,“1+X”证书试点申报工作在高职院校迅速展开。首批六个试点证书申报完成后,第二批“1+X”证书试点申报工作随即展开。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2],公布了第二批试点证书的名称。在公布的第二批十个证书名称中,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两项,凸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领域及专业在高端智能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中“1+X”证书制度下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智能设备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发展智能装备,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2016-2018年,机器人市场每年增长12%~15%。2018年,就ABB集团(全球500强,总部在瑞士)而言,全年订单总额增长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达到276亿美元。其中,机器人及运动控制业务部和工业自动化业务部贡献突出[3]。

2018年,受上年基数较高、国际跨国巨头在华产能释放抢占市场、国内同质化低价竞争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放缓,全年产量近15万套,同比增长约5%,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月度产量增速基本呈震荡放缓的趋势。其中,9月份产量为11 448台,同比下降约16%,月度增速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0月份产量9590台,年内首次降至10 000台以下[3]。

2019年,机器人生产保持良好势态,但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速放缓。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 041台,较上年同期的18 770套有所增加。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扶持政策不断落地等有利因素的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继续保持增长。第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近4万台,同比增长16%左右[3]。

当前,所有促进机器人产业投资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诸如大规模定制需要的更大灵活性和敏捷性,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及对协作性自动化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等。机器人投资将继续在汽车、医疗、农业等传统领域进行,预计自2019至2021年,全球将安装160万台新工业机器人。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及竞争力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智能装备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涉及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调试、维护、编程、售后、应用等方面,尤其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安装、调试、维护、编程、应用等环节的人才缺口比较大。

二、“1+X”证书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因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4],提出实施“1+X”证书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契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的综合考量。

(一)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需求

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代表的一批新工科专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中,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专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然而,现行高职教育在一定层面还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办学模式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了高职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5]。

办好适应新工科背景的高职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职责,需要对高职教育制度进行创新,“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工科协同发展,需要通过“1+X”证书制度来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路;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来激发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形成多元办学格局;通过“1+X”证书制度来探索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换,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二)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需求

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密切相关。高职教育要发展,企业也要发展,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现行高职教育体制下,产教融合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当前,部分校企合作存在“重表不入里”的现象,产教、校企之间难以形成深层次融合;其二是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对人才的需求随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出现;其三是单一主体向多主体转变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力图打破传统一元主体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但在实际发展中却不易实现,单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存在一定难度。

当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需要思考如何推动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在产教融合中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为产教融合注入活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首先,“1+X”证书制度,可以充当校企合作的新媒介,为校企合作提供新的平台。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提供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深入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其次,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企业选聘合适人才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成本,能够提升企业效益,有助于高端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再次,“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能够推进多元办学机制改革,明确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责任,切实提升多元主体办学效果。

(三)应对多元主体变化的必然需求

实施“1+X”证书制度是推动产教融合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的必然选择。新工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业、企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变化,所培养的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其一,产业形态改变。我国当前的产业形态已经由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式、精益型、分工集约化和精细化转变,产业形态实现升级,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其二,就业意向改变。当前院校人才普遍不愿从事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在职业选择上更趋个性化,这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对个性发展的需求。其三,教学方式改变。当前多数职业院校已意识到专业的发展与产业变化以及技术变革存在一定距离,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其四,企业用人的变化。从企业外部环境看,技术发展速度提升,更新周期缩短,技术迭代频率更高,企业更加关注技术革新,从企业内部看,企业人才成本上升,企业的用人需求转向了自由人才、社会化人才兼用方向,力求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更加关注人才的基础核心能力。

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向专业化、技能化、精细化转变,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方向也向灵活化、科学化转变,校企双方共同发力、稳步对接,推动产教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是当前亟待重视的问题。“1+X”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这是促进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

“1+X”证书制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实施主体,面向就业市场,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拓展院校人才就业渠道,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变革的有益探索,也是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的必然选择。

三、“课证融通”人才培养策略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无论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还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都是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实施“1+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体系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和技能培训考核两部分,分别通过课证融通和育训结合的方式将课程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统一,实现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互换与互认。

本研究旨在探索实施 “课证融通”的新思路(如图1所示),这种“课证融通”的新思路强调“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1”的重要性,“X”是“1”的重要补充、强化和拓展。这就要求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首先做好“1”的基本工作,也就是现有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再在“1”的基础上,探索实施“X”证书的认证和学分互换标准。

图1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的新思路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进程,如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分转化等方面。其中,课程建设又是“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1.建设课程体系

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优化课程边界的划分方式,又要体现机电融合、辩证统一的课程改革原则。优化课程边界的目的是厘清每门课程的教学范围和能力培养方向,体现工业机器人专业机电融合的课程特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课衔接等问题。

2.改革课程内部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主体应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模块化教学结构,引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研究和实施项目化教学理论和理念,校企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大纲等。探索和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育模式,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课堂,不断将行业企业典型工作项目或仿真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将职业资格要求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块,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最终构建“岗位与证书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结构。

3.创新课程内容

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层面难以适应企业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倒逼课程内容的革新。“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实现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4.科学制订授课计划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需采用课课衔接的排课模式,实现课程之间的知识与岗位能力的衔接。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了八门专业核心课[6]。这八门专业核心课,可以按照软件编程与硬件运维两个方向分类,比如现场编程、离线编程、三维建模、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以编程为主线,而系统集成、拆装、调试与维护、机器视觉以硬件运维为主线。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实现课课衔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

5.强化资源建设

基于智慧职教、蓝墨云班课、精品课网站等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面向线上、线下、社会、企业等学习需求的在线学习资源库。积极开展“移动互联+教学”模式,提供交互式学习空间、仿真工业应用环境,满足多元需求,实现“私人定制”,比如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与仿真课程,借助三维仿真模型素材库,能够加深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本体及相关设备运维原理的理解。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采用证书引领、项目结构、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1+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制定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X”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刚刚展开,基于“课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实施“1+X”证书制度趋势下展开的探索,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如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考核机制的制定等等,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推进。

猜你喜欢

产教证书工业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收录证书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