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代谢异常对中老年人群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的影响

2020-08-03倪雪峰牟文斌李冬晶张野焦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年龄组腰围

倪雪峰,牟文斌,李冬晶,张野,焦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a 保健医疗部,b 放射科,北京 100730)

近几年,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腹内脂肪被认为是形成代谢综合征的基础[1]。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的研究尚不多,尤其是对于高龄老人的脂肪分布情况几乎是空白。CT是目前测量腹部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方法,应用CT脂肪测量软件,可以精确测量脂肪含量和分布。本研究通过对51岁以上体检者进行腹部CT检查,计算其腹部脂肪容积与分布情况,测量腹部内脏脂肪和腹部皮下脂肪,以此分析中老年人群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的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医疗部184例体检者,年龄51~100岁。所有入选人员排除急性感染、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等可能引起血糖大幅变化的病症。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的目的为探讨糖代谢异常对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的影响。根据样本实际情况,将被研究者分为年龄51~<80,年龄≥80两组。进而进行各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收集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WC)、血压及计算体质指数(BMI)。腰围取平卧位呼气末髂前上嵴到肋下缘中点平面测量数值。体质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空腹血糖(FBG)使用罗氏公司MODULAR模块己糖激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使用美国 BIO-RAD公司VARIANT-II仪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研究中将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的体检者规律有糖代谢异常组,对于没有糖尿病病史,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正常的体检者归入糖代谢正常组。腹部脂肪检查使用西门子CT(Siemens definition flash);扫描条件为120 kV,CARE Dose 4D扫描;扫描层厚0.5 mm,扫描范围,自膈下至盆底,使用B30f重建。腹部脂肪测量使用SIEMENS 服务软件(syngoMMWP WE36A),根据脂肪平均CT值±标准差判定脂肪范围,在脐周层面分别测量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2-3],单位为cm3。

2 结果

2.1 整体人群样本情况及比较 体检者的基本情况分布:184例体检者,男性127例,女性57例;年龄51~<80岁共134例,≥80岁共50例;其中糖代谢异常103例,糖代谢正常81例。见表1。

表1 体检者184例不同年龄段与糖代谢异常人数(例)

与51~<80岁年龄组比较,≥80岁年龄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均明显减低,但腰围没有明显变化。腹部脂肪方面,≥80岁年龄组腹部内脏脂肪容积、腹部皮下脂肪容积、腹部脂肪总容积均相对较少,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略减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体检者184例在51~<80岁与≥80岁两个年龄段腹部脂肪及血糖情况的比较

2.2 糖代谢正常人群样本情况及比较 糖代谢正常人群中,51~<80岁62例、≥80岁19例。与51~<80岁年龄组比较,≥80岁年龄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均明显减低趋势,但腰围没有明显变化。腹部脂肪方面,≥80岁年龄组腹部内脏脂肪容积相对增多,腹部皮下脂肪容积相对减少,腹部脂肪总容积大致相同,各组间均没有明显差异,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增高。见表3。

表3 体检者184例糖代谢正常人群在51~<80岁与≥80岁两个年龄段腹部脂肪及血糖情况的比较

2.3 糖代谢异常人群样本情况及比较 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51~<80岁72例,≥80岁31例。与51~<80岁年龄组比较,≥80岁年龄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均明显减低趋势,腰围没有明显变化。腹部脂肪方面,≥80岁年龄组腹部内脏脂肪容积明显减少,腹部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总容积相对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明显减少。见表4。

表4 体检者184例糖代谢异常人群在51~<80岁与≥80岁两个年龄段腹部脂肪及血糖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明确的相关性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4]。体质指数与腰围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评价肥胖的指标,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即使体质指数和腰围均正常,仍存在内脏型肥胖,而腹部内脏脂肪增多与胰岛素抵抗相关[5]。目前腹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人群腹部脂肪量与分布情况最准确的方法[6-7],由于MRI检查机器的内径和最大承重均小于CT,且MRI检查容易发生幽闭恐惧症,故本研究使用CT检查评估腹部脂肪[8]。以往研究也提示,腹部CT检查在脐平面的单层扫描与整个腹部脂肪多层扫描、全身脂肪分布、腰围、腰臀比有良好的相关性[9]。

2002年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我国成人BMI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BMI和腰围切点的研究[10],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关于肥胖的基础研究。但该研究的对象是20~70岁人群,我国目前纳入76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仍不多。本次研究主要针对50岁以上人群,结果显示各组间年龄和糖代谢异常人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80岁人群与51~<80岁人群相比虽然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均匀有明显下降,但腰围无明显改变。与体质量减低相吻合,两组间腹部脂肪容积比较,51~<80岁年龄组腹部脂肪总容积、腹部内脏脂肪容积、腹部皮下脂肪容积均多于年龄≥80岁组,但是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年龄段人群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水平接近,提示对于人群总体而言,年龄增加导致腹部脂肪似有总体减少趋势,且腹部脂肪减少是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同步减少的,这一个结论可能需要更大量的样本量来进一步分析。此次研究并没有以75岁为年龄分界点做分析,是因为80岁为分界点的两个年龄组间差异较明显。

糖代谢异常对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既往普遍认为腹部脂肪增多尤其腹部内脏脂肪增多与糖代谢异常有正相关性,但对于老年人以及高龄老人如何影响并不明确,相关的国内及国际文献约较少。一些研究显示,衰老将伴随脂肪分布的变化,包括脂肪组织从外周重新分布到腹内、肌间及肝脏等器官[11-12]。从本次研究的结果看,是否有糖代谢异常,80岁以上老人的腹部脂肪分布趋势将截然不同。对于糖代谢正常的人群,增龄后腹部总脂肪容积和皮下脂肪容积有减少趋势,腹部内脏脂肪容积有增加趋势,但上述结果差异不显著,相信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将能进一步明确腹部脂肪的变化情况。对于有糖代谢异常的人群,腹部脂肪总容积、内脏脂肪容积、皮下脂肪容积均有减少趋势,其中只有内脏脂肪容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腹部内脏脂肪的明显减少而腹部皮下脂肪的减少的不明显,这部分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将有明显减小,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既往的研究也发现在75岁以上人群的腹部脂肪容积与分布情况已经不能提示是否有糖代谢异常的风险。在有糖代谢异常的人群,进入高龄以后,腹部内脏脂肪容积减少,而与正常人群接近,因此对于高龄老人,不能用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来预估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可能[13]。同时在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腹部内脏脂肪增多动脉硬化发展的概率也不会明显增大[14]。因此对于高龄老人腹部脂肪的容积和分布情况仍有许多临床未能完全揭示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解释。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也发现,腹部脂肪较多的老人往往同时有虚弱也较多[15]。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年龄组腰围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不同年龄芦苇繁殖特征研究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阳光帮你减减肥
腰围佩戴有讲究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2005年与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