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分析

2020-08-02费佳

兰台内外 2020年16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互联网+互联网

费佳

摘 要:本文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图书馆资源整合、服务现状,分析“用户”思维建设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建设理念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具体渗透,探讨智慧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图书馆;图书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具有优良的建设空间和宽广的应用平台,能够凭借其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外部特征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读者进行信息互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和使用便利性优势。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

1.基于“用户”思维的建设理念

智慧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配合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智能阅读系统等专业技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的智能阅读体系,可有效整合图书馆原有阅读资源,构建现代化阅读系统和智能导航阅读环境,其形成的智慧信息化平台,将全面覆盖图书馆管理环境,有效整合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资源及读者,切实保障读者的阅读权益和典藏图书的信息安全。为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和高效率优势,必须充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意识摆在首要位置,构建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充分掌握读者的需求,合理调整建设规划,不断提升读者服务体验。从“用户”思维出发建设智慧图书馆是指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阅读服务,包括简化式图书借还流程、智能化、人性化图书推荐以及共享式阅读空间,充分契合读者心理阅读环境,建立长期、持续阅读基础。

2.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建设理念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化设备的有效结合,能大大节约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时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其阅读体验。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建设的智慧图书馆具备创新性特征,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基于“互联网”思维建设的智慧图书馆仍需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为目的,结合移动互联网思维、云计算思维、大数据思维、物联网思维,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信息互动以先进技术驱动体系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智慧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具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要想切实体现智慧图书馆的作用优势,应有效更新图书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细化图书馆服务内容。

二、智慧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建设路径

1.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

用户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在“互联网+”建设背景下,只有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确定“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才能发挥“智慧工程”应有的作用优势,以下对“人文智慧”、“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主导”思想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渗透进行介绍:

用户需求的满足是“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用户也将成为智慧图书馆的受益者,为使智慧图书馆具有长期运行基础,相关技术人员应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功能应包括用户对智慧图书馆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体验调查,融合数据挖掘技术集中整合用户在智慧图书馆操作平台中的相关访问信息,包括访问时间、访问模块、检索书籍类型、电子化图书阅读记录等,挖掘用户访问信息的内在价值,为智慧图书馆自动更新和智能检索、资源推荐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智慧图书馆能够充分贴近用户阅读心理,提升用户好感度。

另外,尽管“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但优良的客户服务仍旧离不开图书馆馆员的支持,图书馆馆员是智慧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深度掌握馆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及其主要服务功能,定期组织馆员开展教育培训,引进绩效评价机制和综合考评机制,切实提升馆员的信息素养和图书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引导其探索新型管理路径,为智慧图书馆管理优势的发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设置信息资源共享路径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明确智慧图书馆服务目标,并在服务目标的支持下进行服务模式构建,满足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对智慧图书馆的应用需求。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多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设置信息资源共享路径时,相关人员应积极借信息技术和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经验,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数字服务中心。数字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其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有效支持,来源于其对移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专网等网络基础设施中图书资源的有效融合,在數字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用户可根据相关需求完成个人信息登记、记录个人在智慧图书馆中的阅读历史、检索历史,并可登陆智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进行数字资源提取,大大提高阅读体验感。

3.开展全面智能感知服务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数分别为2820个、2850个、2884个、2952个、3076个、3112个、3117个、3139个、3153个、3166个和3176个,“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将全面改革我国图书馆管理环境,优化图书资源阅读系统。全面智能感知服务可以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为图书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该功能切实地打破了图书馆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能够使图书资源和图书服务环境能够被切实感知,充分展现智慧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和使用便利性。就读者而言,在智慧图书馆中其可根据个人的服务需求和阅读心理,快速获取图书资源,有助于知识衍生。而就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全面智能感知服务则能够有效帮助其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引导其建立服务意识,将读者放在图书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位置上,不断调整服务规划。另外,智能感知服务还能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图书馆藏书状态和书籍储存状态,有助于图书资源的长期保存。

4.科学整合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技术融合性,大数据时代中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可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管理工作的融合效果,实现各类图书资源信息、用户信息的科学整合,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文化和旅游部资料显示,2010年~201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分别为32823.0万人次、37423.0万人次、43437.0万人次、49232.0万人次、53036.0万人次、58892.0万人次、66037.0万人次、474450.0万人次、82032.0万人次,经计算可知,2018年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同比增长10.2%。“智慧资源”是“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前提,“互联网+”技术可以支持技术人员有效拓展图书馆资源覆盖面,丰富图书馆资源引进路径,并通过信息流通和信息共享,使得图书馆资源得以发挥其内在价值。从馆内生态圈来看,智慧图书馆需要重视的资源主要包括馆藏资源和用户资源,馆藏资源包括图书馆已有的纸质图书资源以及电子类资源,即电子期刊和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用户资源则主要包括用户个人信息、阅读记录、检索记录、图书借阅记录等。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有效提高资源整合的全面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智慧图书馆信息分类,从用户资源和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以有效优化图书管理环境,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

5.构建“线上+线下”互联网络

文化和旅游部资料显示,2012年~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馆藏量分别为68827.0万册、74896.0万册、79092.0万册、83844.0万册、90163.0万册、96953.0万册、103716.0万册,2018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另外,文化和旅游部资料还显示,2010年~2018年,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分别为67.1平方米、73.8平方米、78.2平方米、85.1平方米、90.0平方米、94.7平方米、103.0平方米、109.0平方米和114.4平方米,而全国人均图书藏量分别为0.46册、0.47册、0.51册、0.55册、0.58册、0.61册、0.65册、0.70册和0.74册,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和全国人均图书藏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图书馆公共工程建设仍旧具有充足活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的应用路径也逐步拓展,智能移动APP建立了用户与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连接通道和资源传输渠道,打破了传统信息体系中用户在图书阅读上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引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整合于智能化移动APP,构建智能移动图书馆。在智能移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不断提高软件的检索能力,通过扩大资源整合力度,将可检索资源拓展到文献资料、学术期刊、电子杂志领域。另外,还应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添加用户反馈端口,充分获取用户的服务反馈信息,以有效改进APP的服务功能,更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社交网络的构建为新媒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微博、微信等移动APP具有较大的用户群,智慧图书馆信息体系可与微博、微信等移动APP建立信息联系,扩大图书信息推广范围,利用用户之间已建立的信息网络、社交网络,彰显智慧图书馆的智能优势和服务优势,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6.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提现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以“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效果和智慧图书馆的人性化水平,应在建设过程中合理融合互联网技术。目前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整合实践应用经验可知,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也可发挥先进技术优势。

RFID技术产生于科研人员1941年对雷达技术的改进和应用,而后1948年和1951年科研人员分别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早期RFID技术进行了探索应用,1951年至1960年,RFID技术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阶段,而至20世纪80年代,RFID技术的应用已具备完善体系,商业化水平大大提高,1990年RFID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纽约洛霏克大学图书馆最先于1998年安装了RFID系统,至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成为我国首个应用RFID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为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全面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就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而言,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该技术为基础,搭建图书自助借还管理系统、定位服务系统和读者自助查询终端。其中,图书自助借还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用户信息和数据信息的一键同步,极大降低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用户的图书借阅效率。例如,目前广凌RFID智慧图书馆系统主要由RFID标签、自动借还书机、馆员工作站、RFID安全门、移动点捡车、智能分拣系统、OPAC查询机、智能书架、人脸识别门禁构成,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该系统还具有监控功能、标签设置功能和智能导航功能,智能导航系统和RFID图书标签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RFID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建设智慧图书馆是提高图书管理质量,推进内涵性图书阅读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智慧图书馆有利于发展和创新图书行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阅读方式,抢占阅读领域制高点,形成全民阅读风尚。另外,调查研究显示,2013年~2018年,中国图书馆RFID市场规模分别为4.93亿元、5.87亿元、6.71亿元、7.55亿元、8.45亿元和9.37亿元,在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支持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以及现代化设施配备环境大大改善,可知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具有优良前景。

云计算技术是具有超强计算和储存能力的平台,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大大地拓展图书资源储存空间,保证图书资源信息安全,还能够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协同配合,掌握用户阅读趋向,整合能够满足用户阅读需求的阅读资源,凭借用户登记的个人信息和该用户在图书馆中搜索的主要关键词,快速定位用户的阅读需求,科学优化图书上架、下架以及图书资源推荐、图书位置擺放等工作内容,有助于全面掌握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情况,促进图书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7.采用智能化管理方法

为促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智慧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使用智能化的管理方法,进而更好地推动图书馆内的各项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建设或发展图书馆的过程中,其服务手段与服务模式都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借用互联网技术设置事实驱动与数据分析的管理机制,进而适应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具体来说,图书馆管理者要适时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并对新老任务实行科学分配,再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并让专业服务岗替代简单技能岗,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保证图书馆内部布局与用户需求相适应。此外,图书馆内部要加强人员的培养力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合理规划人才队伍,确认各馆员的发展与能力目标,借由培训改善其怠惰心理,进而提升智慧图书馆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天翔.“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探究[J].兰台内外,2019

[2]杨 勇,宋 晖.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党校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9

[3]王文元.基于互联网+下智慧图书馆模式及特征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8

[4]王 佳.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

[5]王铁力,梁 欣,过仕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情报科学,2017

[6]贾双双,马秀峰.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6

[7]李 婴.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模式及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6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互联网+互联网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