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景之美,抒景中情

2020-08-02向浩刘秋琴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21期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

向浩 刘秋琴

摘要:《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基于读写共生的原理,依据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写作任务及“四季美景”的单元主题,明确了第一单元“景物描写”的写作主题。同时,通过“学—教—评—测”体系的构建,从选好景物、写好景色、借景抒情三个层级对学生景物描写进行全面的、有层次的、扎实的写作训练。

关键词:读写共生;写作日常化;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日常写作研究,是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写作编写体例逻辑为课程基本逻辑,兼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内在逻辑编写的作文教程。读写共生日常写作从阅读语篇中挖掘写作学习元素,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每天都进行有目标的写作训练,从而实现写作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都以景为主题,“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由此,《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以下简称《写作日常课》)将第一单元写作主题确定为“景物描写”。依据第一单元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和四首古诗的文本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学情,《写作日常课》将“景物描写”的写作主题分解为三点:选好景物、写好景色、借景抒情。其中“选好景物”是基础,“写好景色”是单元写作的重点,“借景抒情”是基于大量前两点训练后的提升训练。

一、选好景物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写作实践中的片段写作训练,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此基础上,《写作日常课》在设计时通过“指定景物”和“自主选景”两个方面落实“景物描写”的选材训练。

以课文《春》为例,《写作日常课》精选《春》的相关段落,指定学生模仿原文对草、花、春风、秋雨四种景物进行描写。在《春》一文中,这四种景物都有精妙的描写,也是日常景物描写时常选择的写作对象,因此,指定这些景物既遵循了课文的文本特点,也关注的景物描写训练的普遍性。同理,选择《济南的冬天》中的山和水,选择《雨的四季》的夏雨、春雨、冬雨、小雨等进行模仿写作,都是通过“指定景物”来落实景物描写的选材。

此外,“自主选景”亦是景物描寫选材训练不可忽视的部分,它能训练学生自主搜集、选择合适素材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自主选景”,其实也在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也必然会热爱生活。例如,《雨的四季》的第一个训练任务“模仿第2段概写夏雨”。

笔者对学习元素进行解析时,特别强调了“侧向思维”法,例如通过写雨中“树”“小草”“空气”等,表达对春雨的喜爱。这里的“侧向思维”法,即是通过其他景物的描写来侧面描写主要景物,因此笔者提供的第一个写作支架便是“选择两种不同的景物侧面描写夏雨”。这便是“自主选景”的训练,所谓的“自主选景”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景,通过景物的联系来寻求景物描写的突破。同时,自主选景需要反复地训练,因此在《雨的四季》的第二次和第四次训练任务中笔者又分别在写作支架中加入“选择七个雨中景物来侧面描写春雨”和“用三种景物侧面描写小雨”。而在《古代诗歌四首》的训练任务“《天净沙·秋思》改写”中,笔者对学习元素进行解析时点明诗歌是将意象作为主要描写点,因此写作支架中有“增加五个(或以上)的意象并描写”,这亦是对自主选景的强化训练。

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从一开始“按写作训练的要求写景物”,到“选择合适的景物来贴合写作训练的要求”的转变。这其中的提升有一定的难度,但《写作日常课》中每一次片段写作都提供优秀习作予以参考,为学生搭建进步的阶梯。如在《雨的四季》的优秀习作中,有学生选择阳光、花草、窗户、石子小路、路灯等景物侧面写小雨,写出了雨景的朦胧、清丽之美,为其他同学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小雨斜斜地降临大地,在阳光与阳光之间来回穿梭,透出一片片薄雾。小草晃着脑袋迎接小雨,小花在小雨的洗礼下像出水芙蓉一般娇媚……

从指定景物到自主选景,《日常写作课》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设计关注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基于学情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景物描写的选材训练进行有层次的反复训练,以真正达到“选好景物”的训练目的。

二、写好景色

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需要用优美有味的语言来传达,在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导语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因此,基于读写共生的原则,“写好景色”是《写作日常课》七上第一单元“景物描写”的重点,其设计的训练任务是最多的,同时为其搭建的写作支架数量亦是最多的。为回答“如何写好景色”这一问题,笔者基于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的写作训练设计有方法全面、层次清晰、训练扎实三大特点。

首先,景物描写涉及的写作方法在第一单元训练任务的学习元素解析和写作支架中都有较为全面的展现。大体来看,主要关注了用词、修辞手法、顺序与结构、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景物特点的捕捉。此处重点谈用词、修辞与特点捕捉的设计三个方面。

在用词上,学生可以模仿课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精准使用的词语,如动词、叠词、形容词、副词等。如《春》的选段中动词“钻”的妙用为小草增添了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四个叠词的使用增强了画面感和亲切感,用词的生动使文段充满童趣,学生在仿写时需要依照写作支架的要求使用两个以上的动词和叠词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需要注意的是,统编版教材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分散到各年段,词性便是七年级上册重要的语法知识内容,因此,在日常写作中对用词进行频繁的训练,是与统编版语文教材语法教学适配的。

修辞则是景物描写最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在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中,涉及的修辞训练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呼告等。修辞的训练与七上第一单元课后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卡是相适配的,本单元涉及的修辞有比喻和比拟。笔者不仅在设计写作支架时多次使用比喻、拟人这两类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强化训练,还关注了学生较少接触的修辞“呼告”。呼告是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開听众或读者,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雨的四季》中“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一句便是呼告,一般来说学生会将其归为直接抒情,因此呼告修辞的训练对学生修辞知识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延展作用。

景物特点的捕捉是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非常容易被忽视。写景时,什么只需一笔带过甚至不需着墨,什么值得写,是学生下笔成文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春》的第六段仿写中,笔者提示学生要“写出秋雨的不平常”;《济南的冬天》第一段仿写要“概写家乡的三个特点”,第六段仿写要“运用夸张修辞写出家乡的水的特点”;《天净沙·秋思》改写要“抓住景物的显著特点描写曲中景物”。写景,无须面面俱到,学生需要写的是这个景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对于作者“我”的独特。以《济南的冬天》第一段为例,老舍通过与北平、伦敦和热带进行对比,概写济南的冬天的三个特点(没有风声、响晴、有温晴的天气),展现了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与热爱。需要注意的是,景物特点的捕捉需要体现写作者自己的意识,即景的独特是写作者“我”认为的独特,这样才能使写作不落俗套。

学生经过相关的片段训练,在“写什么(捕捉特点)”和“如何写(语言技法)”上能够有更加具体的提升,这让学生的行文有思路、有章法。如某学生在训练后,在改写《天净沙·秋思》时这样写:

马儿似是听懂我的心事,嗒嗒的马蹄碾过满地残败,踏着流浪的悲音,激起飞尘阵阵。手轻轻抚慰着它,竟不觉晃神,你是何时变得如此消瘦的?而我就这样,在鞍上度过了匆匆的半生……

这段描写既抓住了马的奔跑之态进行细写,也运用了生动的、有一定韵味的语言,这便是学生通过日常写作训练得到的提升。

第二,景物描写的训练循序渐进,层次清晰。以比喻修辞的使用为例,笔者提供的相关写作支架有“分别运用一处比喻和拟人修辞描写花(《春》第四段)”“用三个不同的喻体比喻秋雨(《春》第六段)”“用一个比较陌生的喻体来描写冬雨(《雨的四季》第四段)”,从“使用一处比喻”到“博喻”,再到“喻体选择陌生化”,不断加大难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逐级提升。又以动词的使用为例,笔者提供的相关写作支架从“运用两个精彩动词描写草(《春》第三段)”到“用十个(或更多)动词描写夏雨(《雨的四季》第二段)”,同样体现了训练层级的提高。在用词上需要注意的是,从学习运用较常使用的动词、形容词(实词)再到学习运用容易忽视的副词(虚词),实际上也是写作训练的不断深化、细化。

每一次景物片段写作的要求数量不多,但是内容精细,学生既不会心生恐惧,也能在长期的片段写作中逐步强化写作能力。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实际训练下,到了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即使要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达到用词精彩、运用多种修辞、选景独到、结构明晰等诸多要求,也并没有产生对写作的厌恶,因为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在每日片段写作基础上完成单元综合写作的能力。

如某学生在单元写作训练中以《深圳的雨》为题,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深圳的雨在四季的不同特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及其他写作技巧,语言优美,虽然部分语言显得过于匠气,但已经能达到单元写作训练中的十条要求,较好地呈现了片段训练的成果。

第三,《写作日常课》的写作设计训练一直坚持扎实的原则,同样或相似的学习元素会多次出现,进行反复的训练。在景物描写这一单元,与动词运用有关的写作支架出现了四次,比喻修辞出现了六次,拟人修辞出现了三次,侧面描写出现了五次……景物描写的扎实训练由此而来。《写作日常课》每一课细致的学习元素解析、科学有效的训练支架、清晰的评分标准,以及单元整合写作训练与小结,为学生扎实的写作训练提供了保障,在重复却有变化的训练中,学生能“看得见”自己写作技法的提升。

三、借景抒情

情由景生,情因象起,人能够透过自然之景或自然中的各种物象,孕育出细腻的思考,生发出丰富的情思,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景的散文与诗歌通常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是景物描写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写作日常课》在这一单元中“借景抒情”的相关训练是在落实了“选好景物”“写好景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共有六处:“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情感(《雨的四季》第四段)”“运用呼告修辞直接抒发对雨的感情(《雨的四季》第六段)”“运用排比修辞直接抒发对雨的感情(《雨的四季》第六段)”“增加五个(或以上)的意象并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改写)”“以思乡时的悲伤情感为基调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改写)”和“将整首小曲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天净沙·秋思》改写)”。

值得关注的是,在前三处抒情训练的支架中,笔者有意将抒情与具体的写法或修辞结合,这能给学生具体的指导,给一开始不知如何抒情的学生以方向,降低抒情的难度。而到了《天净沙·秋思》的改写时,学生需要自己选择暗含情感的意象,在写作中实现由景到情的自然过渡,借景抒情的难度便有了一定的提升。

《写作日常课》七上第一单元的景物描写主题通过选好景物、写好景色和借景抒情三个层次,构建了“学—教—评—测”一体的写作训练体系。笔者通过在精选文段挖掘、提炼教学点,对学习元素进行细致解析,为读写共生助力,并建构细致的写作支架,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具体的支持。同时,评价体系的多元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动力,在学生自评、同伴评和教师评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现自己的写作优缺点。此外,在对这四篇课文分别进行模仿训练后,单元写作训练对景物描写的重点写作支架的整合亦有利于学生写作的系统性训练,学生在引导下,逐步走出舒适区,慢慢攀登,扎实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 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7.

【本文为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实践研究”(GDJY-2020-A-zy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统编版语文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