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2019-09-17曾红
曾红
【摘要】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教材插图为例,论述利用教材插图开展教学的三大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观察水平,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版 教材 插图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08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统编版教材较好地贯彻了课标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插图,以期能够让学生借助插图发挥想象,以及理解文本主题。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却忽略这一点,导致教材中的插图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下面,笔者拟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三大作用。
一、借助教材插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插图是一种有意味的视觉艺术,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关注单元导读、文本内容、课后习题,以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而且还要研究插图。从文本篇幅来看,统编教材尤其是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插图占的篇幅比较大,编者如此设计是考虑到第一学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意图通过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很重视插图的作用,尤其是教学设计中很少有利用插图的观念,导致教材插图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认真研读插图,并且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才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
不同的插图,教师需要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即要在设计教学伊始就对教材插图的作用、需要达成的效果、引入时机等作充分设计,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插图内容是众人围着周总理进行欢乐泼水的场面。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如何体现该插图的编排作用呢?在设计教学时,笔者将其置于导入环节,先借助多媒体呈现插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插圖上的人们为什么个个都笑容满面,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开心,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文本,从而了解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活动。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笔者在总结环节还设计了“找一找文本中与插图有关的句子”的内容,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后,通过再次观察插图,以及读一读、想一想,找到文本中与插图有关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能够非常清楚教材插图的使用频率,并且明确两次使用教材插图的不同目的——第一次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欲望,使学生对文本学习充满兴趣;第二次使用插图,一是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二是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
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进行复述或背诵,但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异及诵读次数有限等,不一定都能完整复述或一次性背诵,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够考虑到这一点,为发展全体学生的能力提供一些支柱,如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插图引导等。在设计导学预案时,对于要求学生复述或者背诵环节,笔者就把教材插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本文一共有三幅插图,分别对应的是三个场景,即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之间的对话。设计导学预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复述环节顺利地复述课文,笔者打乱了这三幅图的顺序,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先给插图排序,然后再结合排序结果复述课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记住课文插图,进而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理解文本内容,降低复述的难度。
二、借助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观察能力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当前,不少学生的习作水平不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教师要格外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虽然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来说,还没有进入写作环节,但笔者认为,观察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而低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最容易实现的。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中有一幅插图,这幅插图对应体现了课文中三小节诗歌所描述的植物。如何运用这幅插图渗透观察技巧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整幅插图,告诉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先从整体上看图片上都画了什么(在这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找不全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从左到右仔细观察,对于一眼就能看懂的马上跳过,对于不能马上看懂的先仔细观察其形状、特点等,然后阅读课文对号入座。通过观察,不少学生能够从插图中认出风、兔子、蒲公英和豌豆,却不一定认识苍耳子。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苍耳子的图画,从而发现苍耳子的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叶互生,头状花序近于无柄,果实表面有刺。再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观察插图,从而发现插图左下角的植物正是苍耳子。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整体观察、有序观察、个体观察等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观察能力。
三、借助教材插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第一学段学生受年龄限制、知识水平和表达习惯等影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是碎片化的,尚未掌握完整表述句子的能力,另外,他们尚未能够在语言和语言文字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二者建立联系,进而发展语言能力。而利用教材插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教材插图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对文字进行清晰说明,而且还能强化文字的感染力与表达的生动性,既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素材,又能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文字是抽象的,而插图是具体形象的。要想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图文联系。笔者在研读统编版低学段教材时发现,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是环绕文字,或者嵌入型的,并且边界进行虚化,目的应该是提醒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进行图文融合,最终实现图文互换。比如,《风娃娃》这一课,针对风娃娃吹跑风筝,对于“风筝在空中摇摇摆摆,有的还翻起了跟头”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进行大胆想象,“瞧,风筝线断了,挂在半空了”“风筝斜着身子,就要掉了下来”等,使精美的插图为学生准确地表述提供帮助。借助这种形式,学生边看插图边读文字,不仅实现了“图文印证”的双向练习,而且还能有效地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相对而言,文字叙述更全面,有情节,有过程,而插图往往只能呈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场景的一个时刻,并不是描述事情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静止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材插图,通过勾连拓展方式,从插图到文字,积累更多的表象素材,为学生语言发展创造条件。比如,《树之歌》一文中介绍了8种树,但插图并不是按照文本顺序进行排列的。编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笔者认为,编者这样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既要认真观察插图,又要细读文字,从中找到文字所描述的相应插图,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基于编者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读懂文字,接着预设任务,让学生找一找对应的树,进行连线(在学生把握不准时,通过资料拓展,帮助学生判断),继而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插图也是教材内容中的一部分。教学统编版低学段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利用插图内容鲜活、画质精美等特点,充分挖掘插图的内在资源,使教材插图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形成。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