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思维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020-08-02刘文波

教育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课题笔者

刘文波

在山区从教多年,笔者看到课堂在发生变化,也了解到教师已基本具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却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教师说:“我已经浏览了教材,学生之前学习了什么、之后还要学习什么,我都清楚,可是一上课才发现学生根本不具备应有的基础。”毫无疑问,教师是把“我们认为学生应该有的经验基础”当作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当希望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时,教师又发现学生说不清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说不清自己哪里不会。这一现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教师需要溯源学生思维过程

许多教师认为“我会教课就行了,课题研究跟我没有关系”。其实,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学科领域,了解课堂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改进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实许多小学生十分需要教师的个别关注,但由于其表达及自我分析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去溯源学生的思维过程。批改作业是教师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作业有涂改的痕迹,他们涂掉了什么呢?当把这些涂改痕迹放到太阳下,被涂掉的部分显现出来,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有的将自己头脑里想象到的“实验”过程画下来,有的经历了多次试错过程……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通常只是念一下算式,被涂掉的那些“宝贝”则被完全省略了。由此,笔者开展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实践研究——以山区中高年级学生为例”的课题研究。这种自下而上展开的研究,无疑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思维过程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形成对自身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并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恰恰落实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从观察他人,到内视自我

关注思维过程,不仅仅指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还包括学生关注他人的思维过程和学生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其实,有些数学问题教师自己也需要一个反复琢磨与分析的过程,但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直接把对问题的分析讲出来,并未与学生分享自己琢磨的过程。而学生最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人经历了什么样的“琢磨”过程,从而才能学会如何“一步步从条件出发去解决问题”。另外,当教师发现某个环节帮助到了学生,也会受此启发,去思考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需要什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寻找学生“哪个环节卡住了”为目标去探寻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更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比如,有的学生已经可以直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有的学生还需要经历一个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全班纠正错误的时候,有些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的起点与教师所认为的起点并不一致。

此外,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创设更大的空间。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学生了解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讲解法,而是讲“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可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這个过程中有对师生对话的剖析、对其他同学算草的分析乃至有同伴涂改痕迹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自下而上从教学一线提炼出问题,又通过研究自上而下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此,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地,并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促使教师形成了解、分析和满足学生需求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此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实践研究——以山区中高年级学生为例”(立项编号:CDDB18267)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课题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