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0-07-30李响
李响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相互对比、回归文本、表达质疑、打破常规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缺乏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融入了过多的主观色彩,以情感冲动替代了逻辑分析。批判性思维是持有理性质疑的态度,在强调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思维品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理性表達。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中需要运用综合思维,积极参加有创意的活动,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一、相互对比,多元解读
第一,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教师要重视文本,但不能过度依赖文本,而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层面的教学资源,探究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清晰。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林斤澜的《春风》,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第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孝心无价》,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使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如从标题解读上来看看,《散步》提示了中心事件,《孝心无价》提示了中心思想;从文章反映的生活内容上看,《散步》反映的是家庭生活,《孝心无价》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从文章表现的主题来看,它们都强调要孝敬长辈,但《散步》还强调了关爱幼小。
二、回归文本,有理有据
批判是求真、分析的过程,学生要言之有理,回归文本,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分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促进思维的载体。如果学生脱离文本高谈阔论,难以说出依据时,教师可以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从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白讲话要有理有据,这也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根本。
如在教学《观沧海》中,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说一说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学生通过诗题、内容体会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那么,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诗句,了解诗中写了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等景物,动静相衬,体会到大海的辽阔、惊人的力量。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些虚景,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曹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只有以“诗”为本,“看”实景,“想”虚景,才能体会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表达质疑,参与论证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以问题为依托,在学生看似提问的地方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无疑处生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开头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这句看似平常,却暗含着不平常,这里“不相见”有作者很强的主观性,学生通过分析写作背景,会发现作者与父亲有着很深的隔阂。所以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探究文章背后的深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耳濡目染,形成大胆质疑的品质。
四、打破常规,学会反思
批判性思维就是打破思维的束缚,不盲从权威,不轻易相信他人的表达,而是合理地评估观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能沉迷于现有的观点,要打破常规;不能沉迷于书中既定的观点,要敢于挑战权威,向书本质疑。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文章揭露了皇帝、大臣的虚伪,以及社会的丑恶,这也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虚伪是人类所特有的共性。只有多元解读这篇童话,利用“从皇帝到老百姓为什么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违心说假话的行为进行批判,才能引发学生反思,促进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文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他们充分了解文本。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对话、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于反思、质疑,发展批判性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