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时代编辑能力的更新与重构
2020-07-30屈春莲
屈春莲
摘 要: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互联网+”为平台,媒体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为保证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序性,做强内容生产、创新工作方法、传播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策划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信息传播的把关者、文字处理的加工者、精神文化产品的营销者,融媒时代编辑能力建设与创新尤为关键且迫在眉睫,这也是时代的要求、行业的需求、受众的诉求。本文通过对融媒时代编辑能力的更新与重构进行探讨,从理论上明确融媒时代编辑职务的主体责任和职责,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隊伍提供支持。
关键词:编辑能力;融媒时代;更新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B-0118-03
当前,我国正值传媒4.0 时代,融媒时代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这种融合是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三个维度的融合,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应用信息技术和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旨在推动传媒行业创新、新生、优化,形成新的、更强大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格局。但是,媒体融合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传统媒体能不能适应“互联网+”平台,完成转型升级,最关键的也是人的转型。时代需要精通内容创作、新媒体表达、网络技术的高端人才,而传统采编人员尚未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往往不能突破传统思维,因此,培养新媒体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新技术应用、知识积累、思维模式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足功夫,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改变思维模式,能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练就十八般武艺。这也对融媒时代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研究编辑工作者能力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工作方法、文化修养以及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社会各界的关系等,而本文分析的编辑能力的更新与重构,聚焦于编辑人员的内在素质方面。
一、 提升编辑综合素质,做复合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通识传播学、新闻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融合的“理论文化素养+业务能力素养”的教学研究体系,编辑要紧跟时代变化、行业需求,实现从传统编辑向全能编辑的转型。简单来说,融媒时代的媒介生态变化、媒体行业发展创新、读者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等,都促使编辑树立和强化“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成为具有发现、选择、判断、传播、互动、引导、管理、营销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一)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
融媒时代下,媒介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媒体形态呈多元化发展,这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编辑从业人员来说,传统的编辑流程和编辑方式彻底改变,由以往单一的内容信息制作、基本不需多方协同的状态转为现在的全面一体化,一个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和即时互动。因此,编辑人员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知识,成为适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除了要具备语言文字、选稿审稿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
融媒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方面是相对单一的。例如,报纸和期刊的传播形态主要是文字和图片,广播和电视则通过视频和音频呈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各自为营,互不协作。融媒时代来临后,传统媒体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实现了媒介资源、生产要素、信息内容的有效整合,编辑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其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理应有所提高,尤其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包括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图文编辑、视频制作、HTML等技术语言,这既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和市场进化的需要,也是编辑自身涅槃重生的必经阶段。
(二)具备大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
美国知名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对于“大数据”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速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高的特点。
2015 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根据纲要,到 2020 年,我国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大数据时代,各种传统行业将被彻底颠覆,赋予各行各业数字化特征。媒体是最容易数字化的行业,也是大数据时代走在前列的行业。大数据带来了媒体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整个信息传播流程都是围绕数据的收集、挖掘和解释展开。大数据背景下传媒业的转型,对传媒人才特别是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基本素质之外,还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受众的兴趣和喜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所要编辑发布的内容,使传播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具备艺术审美能力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产生了不同理解,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图片到色彩再到结构、造型等,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受众的视觉体验,传播效果也会跟着有所变化,基于此,编辑必须不断强化审美能力,加强个人审美体验。就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出版物的编辑人员来说,应主动参与装帧设计工作,包括封面设计、版式设计,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对文稿进行修改、润色、升华,因为一篇高质量的稿件是美学价值的最高体现;对抖音等视频编辑,还需要掌握画面设置、声音调配、音响特效、解说词编撰等相关知识,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愉悦;对电子出版物编辑来说,则要考虑新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注重页面设计,给人清新美观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提升编辑理论文化素养,推进编辑主体意识发展
编辑有“杂家”之称,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编辑不能把自己框在狭窄的知识范围内,应该博览群书,涉猎跨领域多学科的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知识的整体效应。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如果不熟悉出版知识、编辑业务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就难以做好一个合格的编辑,更谈不上编辑风格的形成。
编辑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业务知识:一是要深入理解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二是要熟练掌握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校对、装帧设计、印刷等每一个环节;三是具有较强的文字加工和写作能力;四是有编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懂得按编辑规律办事;五是熟悉电脑操作、熟练使用图文及视频编辑软件、善于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六是具备基本理论文化素养地基础上,进而推进主体意识的发展。
(一)编辑必须强化责任意识,突出社会效益
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久必须为受众提供质量好、品位高、正能量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媒体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从文化产业视角讲,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商业企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求取经济效益。那么编辑如何树立市场意识呢?一是策划选题时,要进行市场调研。二是在编排设计时,要立足读者立场。图书内容、装帧设计、价格定位等都应围绕读者“转”,比如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干部读物等。三是在出版发行时,要开展宣传营销。出版物是文化产品,产品销售需要宣传营销。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广泛性需要编辑掌握话语主动权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媒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是完全开放的网络生态,微信、微博、博客等传播平台只需要简单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创建门槛极低,操作也简单容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握有麦克风,个个拥有话语权,一些碎片化信息,短短几十分钟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酵生成全国性的舆情热点,进而演化为群体性事件。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广泛性,给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对此,主流媒体编辑应积极应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第一时间发声,抢占网络“话筒”、净化网络环境,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
新媒体讯息传播具有时效性强和线上线下交互性的特点,促进了新的社会舆论导向方式的生成和民间话语权的增强。一般来说,在突发舆情中,民间话语体系的公信力存在责任差距,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引发社会矛盾。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编辑应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抢占第一落点,在第一时间发出最权威的声音,引导社会大众理性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有助于矛盾和风险的及时化解。
编辑是媒体抢占第一落点的关键,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主流媒体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传播平台,大众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编辑也可同步在后台进行监控,以便发现不当言论后及时删除。此外,可以在文章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虽然新媒体在时效性上强过传统的主流媒体,但是绝大多数缺乏有深度、有锐度的内容,而这恰恰是主流媒体制胜的关键,对编辑人员来说,要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具有价值的优质信息,可策划系列有深度的报道,为受众提供更详细的内容和更准确的真相,并且可利用全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加快传播速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总结
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借鉴,不仅顺应时代要求,还是相互取长补短的途径。融合才能创新,创新才有发展,共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之道,更是传媒界的最优发展策略。纵观国内外文化媒体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平台中的语境运行规律,各类互联网平台所总结的功能表现为商业功能、社交功能、搜索功能、信息聚合和传递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文化市场的发育、规范带来深刻影响,对服务理念、社会治理结构变革起到推动作用。由此,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融媒时代,对编辑的要求由过去的文字处理加工者这个单向责任,向讲好中国故事的策划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信息传播的把关者、文字处理的加工者、精神文化产品的营销者等多向责任转变。与这个转变相伴随的还有编辑的主体思想意识,要由过去的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以适应“互联网+”为特质的媒介生态。我们要加快脚步,紧追智联网、5G、人工智能这趟“高速列车”,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杨光宗.编辑风格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2]李可亮. 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图片编辑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
[3]张馥洁.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3.
[4]劉华坤.数字编辑人才建设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5]禚丽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主体性的提升[J].东南传播,2017,(4).
[6]王芳芳.编辑角色与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