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2020-07-30张臻祝新宇
张臻 祝新宇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应落脚在课程教学和组织管理的变革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校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决定信息化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學组织,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学校应辅助教师利用多种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其次,学校要给教师释放更大教学自主权。一方面,教师作为线上教学的实践者,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应该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有更加丰富优质的线上资源可供使用,教师也可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引领者。再其次,教育管理者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以往的组织协调者向教育活动服务者转变。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搭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综合服务体系,着力扭转以往普遍存在的教师单打独斗应对线上教学的不利局面,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要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能够高效运行,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的全流程再造。一方面要实现教学资源供给集约化、社会化,尝试将知识传授工作交给部分线上名师或社会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探索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有序引导教师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角色、提升素养,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泛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如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弱化了校园和教室作为教学活动的空间属性,自然就能实现“平时”“战时”迅速切换,进而真正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高效应用,为学校未来建设更加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提供了诸多启示,学校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教学形态灵活化。从此次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对自主、灵活的状态。课程教学只有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灵活组织,总体上做到张弛有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同样贯彻灵活化原则,因时、因地、因材施教。
资源供给协同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受制于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教学资源供给局限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不便多渠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线上教学期间,广大教师尝试活用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丰富的知识大餐;部分学生利用电视、网上教学资源乃至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些有益探索完全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有效协同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优质资源。
学习过程适性化。前一阶段的线上教学期间,不少学校在探索过程中惊喜发现,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过程成为了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构建中,学校应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在保持适度学习节律前提下,不必过度追求学生的齐头并进,而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采取先进者多学、后进者巧学的多模态学习方式。
技术支持敏捷化。敏捷化是指根据需求或应用状况的改变,在固定时间内快速进行更新迭代。无论是应对本次疫情的线上教学,还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教育需求的变化呼唤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教育和技术加快发展,敏捷迭代。必须要指出的是,技术支持的敏捷化更新往往不是一般学校层面能够进行组织的,必须依赖社会化协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敏捷化支撑。
管理服务精准化。“互联网+教育”为教育管理的精准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也考验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教育管理者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互联网+教育”生态的维持上,一方面要做好“勤务员”,支持教师排课、教研等工作,并根据学情变化为教师解决工作量考核、教育资源供给等具体问题,让教师踏实放心;另一方面要做好“联络员”,及时准确反馈教育需求,督促协调技术支持,做好家校联络沟通,让一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使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得以顺利运转。